徐州会战这个名字对很多非军事发烧友来说可能略显陌生,但提起台儿庄大捷应该就无人不知了。完成这篇实际所用的时间远超我的预期,因为台儿庄大捷不过是徐州会战的前奏,甚至都不在日方认定的徐州会战范围之内。以往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往往不是简单照搬现成文字,就是带着既有的主观偏好,很难做到客观全面,甚至还有些所谓“砖家”,随便抓份材料就敢吹历史,连基本的逻辑关系都不顾,搞出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看完下文,你或许会发现徐州会战中的很多真实细节和我们以往认知中的历史并不完全相同。为方便阅读,先简单整理一下抗战前期的主要时间线。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9月太原会战开始;11月9日太原沦陷,太原会战结束;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向南京挺进;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后才是徐州会战的揭幕。
前奏
七七事变前日军全部家当是17个师团,至1937年底扩充至24个,1938年底时计划扩充到34个。前期几场大战过后,日军兵力略显捉襟见肘,按照参谋本部的计划,1937年底攻占南京后,来年应以就地休整与巩固战线为主。不过由于日军一贯的下克上风气,外加前一阶段的作战太过顺利,日军一线部队迫切希望继续前进。尤其是南面日军接连攻占上海与南京并击溃国军主力后,为避免华东日军独占风头,华北日军强烈要求杀过黄河继续向前。
12月23日,华北日军第10(矶谷)师团和结束太原会战的第5(板垣)师团在济南东北方强渡黄河,通过黄河以北的几次战斗,山东省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榘已经看出了双方的差距。为保存实力,没作有效抵抗便放弃黄河防线南下撤退。渡河后,日军第5师团沿胶济铁路攻向青岛,第10 师团南下攻济南。27日济南沦陷。1月10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青岛登陆,抢先于陆军占领了这座滨海要塞,从山西一路跑来的第5师团郁闷无比地看着到手的军功让海军抢了。1月11日,蒋委员长在开封的军事会议上诱捕韩复榘,送军法审判枪决。要说韩这个人,当年的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军阀出身,为人两面三刀,与日本人的关系一度暧昧不清,弃冯投蒋后又多次策划反蒋,西安事变中还支持张杨,从这方面来说,他死得不算太冤。但另一方面,蒋总统先借剿共、后借抗战来清洗各方军阀势力,也是事实。就像在第一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d1094e0101or6p.html) 中提到的,抗战前国民政府虽然靠着软硬兼施、合纵连横等各种手段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实际除了东南几省,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各派军阀的实际控制中,兵力上中央军也只能说三分天下有其一。而1945年抗战结束时,除了绥远傅作义、桂系李宗仁和山西阎锡山三巨头和不入流的青海西藏,其它地区的军阀势力基本荡然无存。战前风光一时的东北军、西北军、川军和其他大小诸侯们都炮灰的炮灰、收编的收编。每场大战过后,同样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中央军是添丁添枪,越打越壮;杂牌军则是取消番号、残兵收编。这种氛围下,也难怪国军内部一直派系矛盾不断,保存实力的传统根深蒂固。至于老韩,他得罪了老蒋,在山东退却是死,螳臂挡车拼光了家底后,恐怕也还是难逃一劫,不过那样起码可以给身后留个美名。大家看下文就知道,正好徐州会战要靠杂牌军来玩命,还缺个人头来祭旗立威,不杀你杀谁?当然站在蒋总统的角度来说,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只能说日军侵华客观上不光给了老毛机会,也给了老蒋同样的机会,最后二人成王败寇,也就不能怨天尤人了。
1月16日,由于日方谈判条件过于苛刻,通过德国调停的中日和谈宣告破裂,日本近卫内阁宣布不再与蒋介石国民政府进行交涉。
华东日军攻占南京后,前文中包抄南京城北的第13师团,顺势沿津浦线北上,1月底到达蚌埠,于学忠第51军(原东北军第1军)在张自忠(原西北军)59军和桂系第7军、31军、48军的支援下激战至2月底,把日军挡在了淮河南岸。
2月下旬,日军第10师团兵分两路,一路长濑支队在济宁渡过运河包抄徐州,另一路濑谷支队沿津浦线南下攻滕县。同时,第5师团从潍县(潍坊)出发南下临沂,日军3个师团形成南、北、西北、东北多个方向合击徐州之势。
3月初开始日军第5师团同原西北军庞炳勋所率第40军在临沂激战。要撑不住时,张自忠奉命率59军一昼夜180里急行军增援,12日到达后与日军第5师团对攻,激战5天后日军败走,战死联队长和大队长各一人。59军转头前往费县准备增援滕县方向。
临沂激战的同时,沿津浦线南下的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与国军第22集团军(川军邓锡侯部)辖下第41军(原川军29军)和45军(原川军28军)等部在滕县一带激战。由于四川相对封闭,不像其他地方军阀方便采购洋货,除了刘湘的少数精锐外,像邓锡侯这类小军阀的部队装备之差在国军中是出了名的。尽管如此,日军从14日开始猛攻滕县,17日才城破,守军122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王铭章战死,追授上将,不可谓不壮烈。做为徐州会战期间国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不仅国府隆重纪念,中共几巨头也特意赠了挽联。
59军由临沂出发增援时,滕县已经失守,而日军第5师团整补后迅速反扑临沂,于是59军获得57军一个旅的增援后返回迎战。双方战至月底,日军第5师团再次败退,前后近一个月,伤亡三四千人,始终无法拿下临沂。
此时从南京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被阻于淮河,东北方第5师团败于临沂,西北方长濑支队也被韩复榘第3集团军余部阻挡,只剩下突破滕县的第10师团师团长亲自率领的第33旅团为主的濑谷支队向东南台儿庄方向进攻,抗战史中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地处山东与江苏交界,位于京杭大运河北岸。徐州会战开始时,汤恩伯所率的第20军团正在太原会战后开往徐州地区的路上,部队组成包括第13军、52军、75军、85军和骑兵炮兵若干,全部为蒋委员长的中央军,兵力6-8万人。按照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最初的构想,是以第20军团配合第22集团军(川军)在津浦线上与日军第10师团决战。要说汤恩伯虽然后来被讽为常败将军,可身为蒋公的亲信,他还是一直做得十分尽责的。徐州会战时,江浙一带的中央军主力已尽没于淞沪、南京两役,华东五省根据地朝不保夕,如果20军团这支嫡系力量再埋在徐州,难保蒋公的第三次下野不会比历史提前11年到来。出于这样的考虑,汤恩伯先是拒绝分兵增援22集团军,致使孤立无援的滕县早早陷落。滕县失守后,汤又拒绝在津浦线运河北岸正面迎战第10师团,而是以机动作战的理由将这支徐州会战中举足轻重的部队移往滕县与临沂之间的山区待机(见上图)。后果是徐州正面门户大开,如果日军长驱直入,难保整个徐州战场不会顷刻崩盘。
汤恩伯躲到日军背后的山区去等着给鬼子背后捅刀子,可对手正面扎出的这一刀,也总要有炮灰来挡啊。这种时候,没的说,杂牌军接着上吧。西北军素来以敢打硬仗闻名,你们老冯又不受蒋总统待见,这种任务非你们莫属啊,西北军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遂被点将防守台儿庄。
按照李宗仁的计划,下辖第30和第42两个军的第2集团军以台儿庄为中心背靠大运河布成口袋阵死守,汤恩伯第20军团在日军背后的山区埋伏,一旦日军主力在台儿庄与第2集团军纠缠到一起,就以第20军团这支铁锤将日军砸碎在台儿庄这只铁跕之上。战前汤恩伯向负责防守台儿庄主阵地的31师师长池峰城承诺,一旦双方接火,第20军团将立刻攻击日军背后,三天内即可解台儿庄之围。
滕县是3月17日失守,3月23日,日军先头骑兵到达台儿庄北部外围,与31师的北上搜索分队遭遇,台儿庄之战打响。
3月24-27日间,日军逐次突破台儿庄外围阵地,27日开始对台儿庄发动猛攻。按照先前的约定,这个时候第20军团应已开始行动,第2集团军于是将台儿庄两翼的部队投入战斗。其中台儿庄东侧的第27师进攻日军侧面,西侧的第30师则分批支援台儿庄主阵地。然而由于担心受到临沂方向日军的夹击,汤恩伯第20军团直到30日还没有南下发起进攻。
这期间,日军以重炮将城墙多处轰塌后攻入城内,双方在城内反复拉锯巷战,日军逐次投入增援部队,而第2集团军则不断组织敢死队夜袭,与日军逐屋争夺。
3月29日,进攻临沂的日军第5师团坂本支队留下2个步兵大队牵制守军,主力4个步兵大队、2个炮兵大队绕过临沂南下夹击台儿庄。同日,日军濑谷支队继续增加进攻台儿庄的兵力。
3月31日,在李宗仁反复严令之下,第20军团投入第52军从北面攻击日军侧后。
4月3日,第5战区国军开始全面反击,20军团第52军和台儿庄第2集团军夹击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第13军110师和第3集团军从西南和西北包围日军,20军团第75军、85军在台儿庄东北部围攻南下的日军第5师团坂本支队。
打到4月4日晚间,日军已占领台儿庄四分之三的阵地,第2集团军已伤亡殆尽,在李宗仁不许撤退的死命令下,孙连仲表态“战至最后一人”。在战场上,通常一支部队实际伤亡20%时,就已经算伤亡惨重;伤亡50%时,多数部队的战线和秩序就已经崩溃。要真正“战到最后一人”的部队需要拥有无比坚强的勇气与意志。
4月6日,台儿庄周围国军全线总攻,日军第5师团坂本支队和第10 师团濑谷支队狼狈退往台儿庄以北的峄县一带休整,台儿庄战役宣告结束,徐州战役即将进入下一阶段。
回顾台儿庄战役,人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讥讽日军第10师团的孤军深入,其实是有点冤枉了。第10师团没有选择沿津浦线直攻徐州的方案而是转向东南攻击大运河北岸的要塞台儿庄,为的就是避免孤军深入。日军的想法是重演太原会战中屡试不爽的办法,包抄临沂国军后路,以帮助第5师团在台儿庄北部会师后共取徐州,只不过他低估了徐州地区中国军队的兵力和决心,轻敌这条是躲不过的。日军第10师团其实早早就发现了汤恩伯的第20军团,所以在初期将主力放在临城至枣庄一带警戒,而只以部分兵力进攻台儿庄策应第5师团,在进攻受阻后再逐次增加兵力,犯了兵家大忌。从另一方面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汤恩伯一直等到日军全部投入台儿庄正面后才姗姗来迟地南下投入战斗。
话说国军投入近20个师10多万人8面围攻日军两个加强旅团3万人左右,以3万多人的损失换来日本人一万多人的伤亡,还未能全歼日军。尤其汤恩伯第20军团几万精锐猛袭精疲力尽、弹尽援绝的日军侧背,结果还被上万日军成建制地突出重围,草包将军的称号果然是实至名归。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也是点背得不一般,台儿庄之败后不久转任关东军任参谋长,结果第二年就赶上日苏诺门坎之战,又是由于“轻敌冒进”,关东军两个师团让兵强马壮的“战斗民族”包了饺子而惨败,矶谷廉介因此被撤职转入预备役,直到3年后任香港总督才得以复出,但直到战争结束也在没有能上过前线。
徐州大突围
台儿庄战役进行期间,国军仍在不断向徐州地区集结,以图彻底消灭日军第5和第10师团。至战役结束时,已接近50万人,大有进行决战之势。4月7日,日军大本营正式命令华北与华中日军利用这一机会在徐州地区围歼国军重兵集团,早日结束战争。有别于前期几个师团的各自为战,日军所定义的“徐州会战”从这时起才正式开始。
按照军委会的方案,数十万国军将在徐州周围依托津浦线与陇海线建立环形防御,阻止南北日军会师,并寻机歼敌。然而日军没有像国军期望的那样一味正面强攻。4月18日开始,北面日军以第114师团增援台儿庄一战受挫的第5和第10师团,在大运河台儿庄一带牵制国军主力;以第16师团外加关东军两个独立混成旅团从更北面的济宁渡过运河,先向西、再转向南包抄徐州西面陇海线上的砀山,切断徐州国军西撤的道路;第14师团从更西面的濮阳一带强渡黄河包抄兰封。南面日军从蚌埠渡过淮河,以第3师团延津浦线北上经宿县进攻徐州;同时以第9和第13师团向西北包抄,在砀山与华北日军回合,彻底包围徐州地区国军。
随着各路日军不断前进,蒋委员长猛然意识到徐州地区国军的危机,于5月15日急令第五战区国军突围。毕竟如果在这里再来一场淞沪式的失败,搞不好抗战就要提前结束了。
突围过程中,由先前防守临沂的张自忠、庞炳勋和台儿庄的孙连仲共同在大运河一线断后,刘汝明率第68军在徐州城进行掩护,其余部队分五路突围。除了第68军外,其余几支殿后的部队大都已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损失惨重。死守台儿庄的孙连仲自不用说,在临沂阻击第5师团的张自忠59军和庞炳勋40军同样死伤过半。要说一代名将张自忠,自从在平津背了个投敌卖国的黑锅,再度复出之后始终是以一种近乎求死的拼命精神,在几乎他参加的每一场战役中都扮演着四处救火的消防队角色。
5月19日,徐州沦陷,国军除少量部队向西北方撤退外,几路主力根据不同的路线,最终都从徐州西南的涡阳附近跳出包围圈。
兰封战役
在徐州西面,5月14日,日军第14(土肥原)师团强渡黄河成功,目标为占领陇海线上的兰封,切断第一战区与第五战区间的联系,同时威胁开封,兰封战役拉开序幕。第一战区程潜派薛岳指挥6个军12万人(包括87、88师等南京战役突围部队)在兰封以东地区围歼日军。21日,第14师团从南面绕过兰封城突围,于23日攻占兰封西北的黄河渡口陈留口,恢复了与黄河北岸日军的联系与补给。趁国军一片混乱之际,日军在当天晚些时候返回进攻兰封城,桂永清(就是南京和淞沪会战时的教导总队司令)所率齐装满员的中央军精锐第27军交战不久即溃不成军,随手将兰封城甩给赶来增援的88师残兵后便仓促向东逃走,使日军第14师团于24日顺利攻占兰封。这一下打乱了国军的部署,不得不重新调集兵力围攻兰封。借此时机,东边攻占砀山的日军第16师团延陇海线西援。28日,守商丘的黄杰第8军不战而走,黄河北岸的日军也同时准备渡河支援兰封,使这一带的国军有遭到日军反包围的危险。迫于形势,5月31日,第一战区下令放弃围攻兰封,除少量部队在开封附近掩护外,全军主力向平汉线(郑州)以西地区撤退。至此,国军10多个师的精锐在兰封地区围歼日军第14师团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这一失败,蒋中正忍不住称其为“千古笑柄”,弃守商丘的黄杰予以撤职,弃守兰封的桂永清身兼蒋委员长的嫡系和何应钦的侄女婿双重身份,所以虽然南京、兰封逃了两次最后也只是罢官了事。不过黑锅嘛总要有人来背,于是增援兰封不利的第88师师长龙慕韩被押赴武汉枪毙。
尽管由于徐州地区地域广阔和日军兵力不足,使徐州地区国军主力得以成功跳出包围圈,但随着徐州和兰封的沦陷,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以第14和16师团为主延陇海线向西攻陷开封直逼郑州,另一路向徐州西南方向追击国军主力,同时华中方面的日军第6师团和沿江西上的波田支队直取安庆,夹击武汉。这种情况,简直就是淞沪会战后情况的翻版。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眼见武汉即将难逃南京相同的结果。
就在这时,“意外”来了。
花园口决堤
1938年6月9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郑州与开封之间的黄河花园口发生决堤,数日后东边不远处的赵口也发生决口,滚滚黄水由两处溃堤向东南方一泻千里,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上千万亩良田被淹,几十万人死于非命,数百万人外逃,受灾总人口超过千万。
按照6月11日中央社的消息和此后各报的报道,日军为消灭国军,故意以飞机炸垮花园口黄河大堤。
时至今日,我们已知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徐州会战和兰封战役后期的形势,虽然几十万国军暂时跳出了日军包围圈,但日军紧追不舍,郑州眼见不保。花园口决堤时,日军已攻占距离郑州仅30公里的中牟。一旦日军占领郑州,沿平汉线南下,配合从徐州向西南方向追击和沿江而上的日军,几路夹击下,武汉失守只在旦夕之间。而此时从南京西撤的国民政府大批物资、人员正云集武汉。在这种情形下,蒋委员长于6月初电令第一战区司令程潜掘开黄河大堤,以洪水阻挡日军。
6月4日-5日,商震第20集团军所部在中牟县以北的黄河赵口两次决堤失败。6月6日起,改由新8师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另行决堤。通过连续挖掘与爆破,6月9日上午花园口大堤崩塌。几天后,不断上涨的洪水将先前失败的赵口河堤也一同冲毁,滔天灾难由此开始。当然,这种事必须得说是日军干的,于是也就有了前面中央社的报道。虽然我们都一致抨击天朝的近代史教材,但其实民国的历史教材对于这种事也直到今日仍讳莫如深。
看上面这张黄泛区地图,花园口决堤军事上的效果立竿见影。向郑州进攻的日军第14、16两个机械化重装师团以及正向平汉线追击国军的第10师团和关东军第3、13独立混成旅团直接就被卷入洪水,损失惨重,残部狼狈向东退去,郑州的沦陷由此被推迟了3年多直到41年底,从郑州南下武汉的路线也由此告吹。同时,黄河改道后向东南汇入淮河,夺淮入海,使淮水暴涨,不仅使日军无法继续沿淮河流域西进,还冲毁了津浦线铁路大桥,严重影响了日军刚刚联通的南北交通。日军为此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绕过黄泛区,沿长江和大别山脉向武汉挺进,为武汉的工业、物资和人员的疏散争取了几个月的时间。
另一方面,由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黄泛区的形成使日军1938年的占领区在河南安徽这里出现了一个真空,中国军队得以在此长期驻守,利用内线优势与日军对峙并可随时向四面出击,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严重影响了日军的整个战略态势,直到1944年日军为打通南北交通线而发动豫湘桂会战时才得以占领这一地区。中华民国的官方宣传为了帮蒋委员长的淞沪之败洗地,曾说淞沪会战的牺牲改变了日军由北向南沿津浦、平汉线进攻的轴线而迫使日军沿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逆流而上(见系列第一篇淞沪会战),最终拖垮了日军。如果说日军的进攻轴线真的有所改变的话,那也是由黄河花园口决堤而造成的,绝非那场导致整个国家核心经济区沦陷的淞沪惨败。
从军事方面来看,花园口决堤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延缓了日军的进攻,给中国军队营造了更为有利的战略态势,同时还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损失。讽刺的是,这场洪水给日军带来的人员和装备损失直追徐州几十万国军奋战几个月的战果。其中最惨的第14师团的损失更是与兰封战役国军十几个精锐师的围攻不相上下。而这些,都是以三省无数普通百姓家破人亡为代价换来的。
会战总结
徐州会战国军前后投入兵力约60万,日军22万,双方兵力对比大体接近淞沪会战,当然此役参战国军的整体水平已无法与淞沪时同日而语,最终国军以不到10万人的代价换来了日军约3万人的损失(包括花园口决堤的成果)。民国政府将徐州会战称为一场伟大胜利,无非是因为前有台儿庄大捷,后有徐州大突围成功。可要认真看的话,台儿庄分明是一场绝佳的歼灭战被打成了击溃战;徐州大突围则更是继淞沪后国军又一次优势兵力在狭小区域遭对手劣势兵力包围,最后被迫靠决堤淹民来掩护撤退。正所谓一将无能,害死三军。一国政府无能,害苦千万百姓。
从战略上来看,徐州会战时日军就已经暴露了兵力上的不足,国军主力尚存的情况下,日军有限的兵力每次只能勉强在一个主要方向上发动攻势。徐州会战后,由于花园口决堤的缘故,平汉线长年无法打通,南北日军只能继续各自为战,整个战线不断拉长,终于在攻占武汉后到达极限,抗战也由此进入相持阶段。
从国军内部构成来看,以台儿庄战役为代表的徐州会战极大提升了李宗仁的个人声望,为桂系后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而川军、西北军、东北军等势力则在此后的抗战中不断被消耗、瓦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共军行动
徐州会战的主角无疑是国军,不过为了压题,还是要简单介绍下这期间共军方面的活动。前篇已经提到,37年底开始,八路军开始化整为零,开赴陕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开辟敌后根据地。38年初,新四军完成整编后也开赴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坦白地说,这个时期的共产党武装充分利用了日军战线拉长、兵力不足的情况,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方式,避开与日军正面大规模冲突,以扩大发展力量为主要宗旨,大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到年底,全国党员由抗战开始时的4万多发展到50余万。
以共产党武装抗战早期3个师的兵力和装备水平,要求他们像国军那样在正面战场和日军打阵地战是不现实的。必须承认,抗战的中流砥柱还要数正面战场上的国军,这也一直是我这个系列中的着墨重点。但因此就指责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中游而不击,也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还是那句话,大片的根据地绝非日军拱手相送。前篇中比较过国共双方的组织能力,也正因此,共产党更加严密的组织形式对于发展敌后武装力量有着明显的优势。日军资料中也多次承认,共产党军队在华北地区频繁对大队以下规模的日军作战部队、运输队和交通线进行打击,不仅牵制了日军的兵力,还严重影响了前线日军的补给与机动能力,作用类似美军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不间断袭击。正是这支力量的发展壮大,才使日军迟迟没能将华北转化为第二个东北式的后方基地。即使按照日方的说法,截至1941年夏,华北地区也只有10%的地区为“治安地区”,60%为“准治安地区”,30%为“非治安地区”。如果离开这些,正面战场的国军能否支撑到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实现逆转,亦未可知。
考虑到前面对徐州正面战场的描写占用了太多篇幅,八路军对日军的作战行动也以中小规模的伏击和破袭为主,在这里只简单说说。
由于各方在伤亡人数的说法上争议较大,这里就不讨论准确数字了。可以确定的是,徐州会战期间八路军与日军之间确实有发生以下的战斗:
1937年11-12月,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作战 - 115师以游击战与伏击战应对日军第5、14、109师团一部及部分关东军对山西北部与河北交界一带根据地的扫荡。
1938年2-4月,晋西北反围攻作战 – 120师在山西西北部反击日军第26师团一部及伪蒙军的扫荡。
1938年3月16日,神头岭伏击战 - 129师在攻击晋东南黎城的日军据点并在附近的神头岭伏击日军援军。
1938年3月16-18日,午城、井沟伏击战 – 115师两个团在山西西部伏击日军。
1938年3月31日,响堂铺伏击战 – 129师三个团在黎城一带再次伏击日军辎重部队。
1938年4月,晋东南反九路围攻 – 继神头岭、响堂铺等伏击战后,日军调集重兵对晋东南地区进行扫荡,八路军129师与地方武装和国民党部队配合,靠运动战与游击战打破日军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演讲,指出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1938年6月28日,八路军总部向各部队通报1937年9月20日至1938年6月20日的战绩为638次战斗,毙伤日伪军34734人,1年来八路军共伤亡25986人。其中毙伤日伪军的数目应该是有不小的水分,但从八路军自身的伤亡足以看出根据地艰辛的创建过程绝非如某些人所说的“游而不击”那么简单。
关于徐州会战就写这么多吧,篇幅已经远超我的计划,最后顺附一张日军的徐州会战经过要图供有兴趣的童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