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神秘的中医脉诊

 

神秘的中医脉诊

作者:草木沉香
                              

    中医临床对病人的取证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其中脉诊(也叫诊脉、按脉、号脉、切脉、把脉、凭脉、摸脉)是医生用指端触按病人的有关动脉,探查脉象, 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方法。经过千年演绎,无论对病人还是对医者,都是最为奥秘,神奇,玄妙幽微的。我悉心体验许多年也没能悟出真谛,不知是天生愚笨还是 其它。

1.        脉诊今夕
    脉诊这一诊法,在我国起源很早,明确的文字记载还得首推《黄帝内经》;在诊脉的时间上,《素问•脉要精微论》则提出“诊法常以平旦”。
    以后的《难经》则继承了《内经》的要旨,赋以新见,如寸口脉法。
    将脉诊系统运用于临床作为辨证的依据,当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栽的单一脉就有二十四种,两种以上组合而成的病脉则达百种之多,可见他对脉诊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并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
    西晋王叔和,根据前人的理论,积累长期的医疗实践,著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书《脉经》,所以至今仍然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脉学的必要渎物。
    唐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很重视,论述脉学的著述虽然很多,但专著甚少,代表为有李时珍《濒湖脉学》。
脉诊所查为“三部九候”,它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取上、中、下三处的 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这样的脉诊全面细致,但操作起来实在是麻烦。设想,但凡病人,仅此一项没个十分二十分钟也下不来。
    而后有人将其简化为,上取 “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中取“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下取“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 、中、沉三侯,共为“九候”,现在看这“三部”的选择还是很有意义的。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曾提及。
    又有智者跟据临床实践,简化诊法,提出“独取寸口”的三部九侯脉诊法,将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浮中沉共九侯。理由是该处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脉之大会”,借以诊别五脏六腑的病变。
    为什么四诊之中,唯有脉诊部位会被如此随意简化,而又被普遍接受呢?窃以为不会是由于它对于诊判病证缺乏普遍的确定性的缘故吧?

2.        脉诊神秘化的推手
    现代影视文学作品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病人哑口,伸露寸口,中医三指一搭,遂将病之源由一一道出,这是最令当事人和旁观者拍案称奇,心驰神往的场景。加之 古往今来很多江湖游医术士,借此为骗取信任,卖弄玄虚,取信病家的手段。都是“不需病家开口,便知病之源由”单凭一个枕头,三根指头,娓娓道出病人所苦。 这样的场景多了,以讹传讹,在不明事理的百姓人们心中种下了高明中医可以单凭脉诊定病情,判生死。
    目前人类已认识到的疾病种类多达两万种以上,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增。中医之脉诊共有28种脉相,其中常用的有十七、八种,脉诊所按部位之寸口搏动处,为桡 动脉,其结构与人体其它部位动脉无大区别。如何会以十几种脉象判定两万多种疾病呢?仅以这种不确定的、模糊的思维去指导处方潜药,我是不敢轻断。处方用药 是治病救人的,药之所及,性命攸关,其后果绝不等同于误食三聚氰胺牛奶、苏丹红鸡蛋。
    影视文学作品对江湖游医的骗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        脉诊的秘密
    影视中见到的太医诊病,多是只凭诊脉。实际上,绝不是这样的。但当太医为皇后嫔妃内眷诊病时,病人多是在床帷帐内,只伸出腕部,手早已用丝锦缠绕,所露之 处,寸关不及尺,老嬷侍人立于帐外,代答所问。医者难行忘闻问之神妙,只能凭脉。因诊治结果关系重大,所以太医们常常施惠传信太监,预先得知病人所患所 苦,借以弥补和提高诊治准确性。
    网上见有一位坦诚中医,谈及自己遵循古训“博涉知病,多诊识脉。”是人“从医20余年,尤其醉心于脉诊,依然琢磨不透,指下难明,不敢言懂。”他内心困 惑,如同老子撇下一本书奔西而去,他留下的是一句无奈之语:“或许因为脉诊它过于深奥,以自己的智商实在做不到。其实很多人也是不懂脉学的。”
    《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则明确脉学以扁鹊为鼻祖。对此,历代少有争议者。但传记中还有一段话,却有点意味深长。说的是扁鹊少 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予扁鹊。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 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秘密就在于此,其实扁鹊的诊脉,不过是名义上而已。扁鹊本是具有一定慧根的人,因得高人点播相助,开了天目,或诱导出特异功能,他临诊面对病人时,以“视 见垣一方人”眼力,其实早就“尽见五藏症结”,却还那么装模作样地把脉。这真是撒了弥天大谎,忽悠了百世医者。我曾见过、也相信有特异功能者,但“非常 人”不是人人做得,“长桑君”不是人人随便遭遇,“上池之水”不是人人有幸得饮,所以仅凭脉诊去判人生死,绝对是不靠谱的。

4.      正确认识脉诊在诊断中的地位
    中医传统对于四诊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望、闻、问、切”,这只是它们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顺序,并不能代表其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重要性的先后顺序。中医看病总是 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态,次闻其气息音声,再问其所苦,最终结合脉诊以明确诊断。《内经》中“望而知之谓之神”,应该理解为上工巧妙运用四诊合参经验,对疾病 作出正确判断的技法。绝不是仅凭一个诊法,便可决人生死。
    张仲景的平脉辩证,就是将脉诊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临床上脉与证是分不开的,而且相依为用。以脉、病、证、治并举,将脉象与病因、症状、病机、辩证及其治 疗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辩脉与辩证相结合,论脉寓于辩证之中,并根据脉象变化判断病因、分析病理机制,指导辩证治疗。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将脉象的浮和头项强痛的症状作为太阳病辩证的总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将脉缓作为太阳病表虚的主脉。“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以脉浮紧为例,浮脉主表,紧脉为寒属阴,浮紧相间,多主表寒,典型为太阳伤寒脉。也可见表寒里热,表寒内陷,表寒血虚,里实热证等,所以必须与症状结合才能做出最为准确的分析病机和确定治疗原则。
    至于如何准确判定浮、沉、紧、弦脉等,还要注意考虑脉应四时和男女胖瘦老幼的因人而异诸多因素。致使我们在“把脉”的时候,常常是“指下难明”。
    新中国成立后,对脉诊的研究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脉象原理和脉象本质及其实践作了多方面的研究,理想的或能被接受应用的脉诊仪器还一直也没能研究出来。

5.      令人瞠目的“脉神”
    21世纪,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偏偏也有业内人,光大了脉诊:独取寸口,可也!足矣!
    自古江南出才子,江苏如皋有位自称是“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的范姓院长2013年成功出版发行《一脉诊病》专著。该书介绍作者: “在中医学方面颇有研究,20岁开始对中医传统脉学感兴趣,坚持不懈地苦研脉学二十年。他打破了历代中医以问诊为先的传统诊疗模式,改以切诊(把脉)为 先,基本不用病人开口,光凭把脉诊断疾病,便知病情八九,再与病人陈述的症状及现代物理检查相对照,切脉诊病的准确率达85%以上,先后治愈了不少病人的 ‘疑难杂症’,当地百姓尊称为‘脉神!’”
    且不论“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这个小于“宇宙中医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是个神马组织。如他所言,四诊又简化了,岂止是中医大 大的进步了,足可颠覆中医四诊,让西医大气不喘地匍匐于脚下。如果他属于与扁鹊同样开天目具慧眼两千年一遇的中医天马,别人无论怎样熟读甚至倒背如流他的 神传仙书,也难能练就心得独到成为与他比肩的凭脉断病本事。
    更有寿小云者,著书《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通过诊脉可查知对方病之所苦、缘由,以及性格取向,人生经历与未来,好像神汉大师算命一般。还被某电视台请了 去,讲授并演示,语惊四座。不知是否经过电视台预先导演,总之我不相信,除非他饮过“上上泉之水”, 成为功能超过扁鹊的“东方圣人”。要么就是中医的堕落。
    当今中医界,正是多了这些“神马”,才使正道不昌。

6.      结  
    中医作为一门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统医学,能够准确把脉,并说出脉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与疾病的关系,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倾向于这一点,正常人脉之搏动乃正气之象。人有脉动,表明人有正气,人没脉,人将亡。脉搏也可以是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相搏之相,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然奋 起抗争,于是便出现各种不同的脉象,这就是我们要通过辨析脉象的不同变化来发现判别疾病性质的基础。“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总会在 外部表现出来,通过体表变化分析病状,应四诊合参,不离乎脉,绝不止于脉。
    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我们既要反对“神话脉诊”,又要充分认识到脉诊重要性的临床价值,把诊断治疗做到胸有成竹。
(2013-03-31)
(一时兴起,写下这些,似有些对中医之大不敬。但失望与希望总是伴行的。)

chinomango 发表评论于
诊脉可以肯定是有天赋的。有的人只能学到一定程度。好比弹钢琴不是谁都能成朗朗。不能说明诊脉学自身有问题。目前手诊/眼诊也都有所长。所以我说中医是半科学半艺术。
由有限的诊断来判定身体里的病,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有些像地震预报,但中医做的好得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