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报”寻根第19篇。
“医闹”是一种现象,简单说就是病人进医院之后状态不见好转,病人家属不满意而高姿态找医院麻烦的一类事儿。这类事其实不新鲜,文革时就有。
状态不见好转的极端情况是啥?猜对了,生命结束。上小报:
这篇文章较长,挑着贴出。文中的几个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树则当时是卫生部副部长,艾思奇当时是咱党“党校”副校长、哲学大腕,林枫是当时咱党“党校”校长。
艾思奇先生1966年3月病死于北京“阜外医院”,这篇小报文章为了反衬对艾先生的不成功治疗,先说谁被在同一个医院治好了。这个被治好的,是周扬:
然后开始说艾先生的被轻视:
这里不分析文革被斗争对象黄树则的是非曲直,不评价死者艾思奇先生的左右高低,只就“医闹”说医闹。
这是个非经典医闹,闹事儿的是造反派小将不是家属,但医闹的本质不变。
医闹的本质是什么?医院像社会,按背景治病疗人,看人下菜碟。“主子”进来一种治法,“奴才”进来另一种治法。医院外的层次虽然也分的“井井有条”,可人们有迂回躲闪的空间,对“主子”与“奴才”的地位可以阿Q过去:“你丫出门有专车坐?我用腿量地球能锻炼身体。”可是,医院里就不一样了,资源多的真能救过来,资源少的真能折进去。“医闹”的本质是一辈子靠阿Q精神撑下去活着的“奴才”们在生命尽头对“井井有条”社会的一次绝地咆哮。
绝地反层次,医闹应该是进步因素?
没那么简单。
这个文革医闹就是好例子。不是层次不好,而是把“我家”人层次错了。
像上面所说“第一次会诊,卫生部只去了个史书翰。 前后几次会诊,没有请过一名外地专家。”
“阜外医院”的住院病人,有几个能请“外地专家”来会诊?这是借口“革命左派”这个政治,借用“黄树则反动”这根棒子,试图把一个病人的死亡给编排成把“主人”错当“奴才”的人事部门归类错,并不是要给去阜外医院住院的所有病人争一个精确诊断的权利。不是反层次而是“争”层次。
再说病房安排,“住普六号房间,周围住的是病重、病危的病人,环境很不合适,艾思奇同志根本得不到休息。”同上,艾先生自己也是病重病人,他住那儿就不影响其他“病重、病危”病人的休息?还是抱怨没把艾作为“主子”呵护好。说的不是病房条件问题,依然是人事部门的分类错误。
至于说某护士是“汉奸、反动艺人马xx的女儿”,就纯属胡搅蛮缠了。有三位专职护士伺候着,真好意思抱怨?
医闹的根子清楚些了吧?
同一个医院,对“病人”分层、分类、分“实力”对待,“官本位”的老问题,就是官本位的戏在医院这个舞台开演。而文革时,只对这个“官本位”作了个替换词练习,成为“革命本位”。其实文革进行中,各医院的“高干病房”受影响不大,就是用“革命本位”重新“井井有条”一番。高干病房里住着的还是“主子”,只是“主子”的名号前多了些更“革命”的形容词。
从“官本位”到“革命本位”再到现在的“钱、权本位”,咱们社会的皇权性质还在一脉相承。“医闹”这个独特现象,是对这些“本位”的一种绝地咆哮,但是咆哮本身不解决问题。问题的根子在皇权上面。
文革时的“医闹”,没有触动皇权的根子,只留下些语言暴力与肢体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