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记忆中的故乡

博客已经流行很久了,现在又微博,微信了。我这敢不上时髦的老土,只能当超然客了。也好,就随便写写,大家交流,丰富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我的故乡由襄樊正名为襄阳,在我的记忆中,襄樊就是襄城和樊城的合称。孟浩然诗曰:“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个襄水曲就是指汉江在这一段由西向东呈S形,襄城在汉江的南边,樊城在汉江的北边。S的上弯是樊城的西边,S的下弯是襄城的东边。汉江除涨洪水时,平时水很清澈,一人深处还可看见下面的白沙,夏天就成了天然游泳场。襄城的西南部靠山,山岚重重,草木菁菁;两城之间,汉水青青,帆船点点,好一副美丽的山水画。
 
襄城几乎呈正四方形,有东,南,西,北四条主要大街。四周都有城墙,东,南,西墙各有一城门,分别叫东门,南门和西门。唯有北边朝汉江北堤的城墙有两个门,叫大北门和小北门。其中小北门不同于一般的城门,它是长方形的框架状,对外两个短边各有一个侧门,进入侧门,是这长方形的院子,然后再从正中的正门进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时迁死的那一场景就是和小北门一样,我看到这一节时,还以为就在小北门拍的。在小北门以西的西北角城墙,还有一段高大的城外城墙,紧连襄阳城,叫夫人城,是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带城中妇女为当年襄阳激战所筑,城墙上还刻有夫人城三个大字。襄阳城内的古迹有绿影壁,樵楼,县学宫大成殿,襄阳书院和鼓楼。但让我记忆最深的只有北街的鼓楼和西街的古井,很可惜的在10年动乱中,都给毁了。西街的古井之所以给我留下深深的映象是它的井栏上那一道道很深的由绳索磨擦出来的痕迹。本来整整齐齐的井沿,已由这痕迹形成了深浅不一的锯齿状,最深处大概有一尺深,想想,这该需要多少年的功夫!襄阳城外,著名的隆中和多宝佛塔就人人皆知了。
 
我主要生长在樊城,对樊城更亲切。樊城呈长方形的,西南界就是汉江北堤,东北边界是城墙,大概有4座城门,从西到东,依次叫朝阳门,定中门,屏襄门,鹿角门,还有个建筑在城墙上的水星台。外祖母住的马街的对面有一个大水塘,水坑那面就是城墙,水星台就在水坑的西北角的城墙上。它是一个道观样的建筑,有高高的台子和长长的楼梯。城东还有一个叫火星观的地名,根据古时阴阳平衡的观念,我猜大概早先那儿还有一个火星观的古建筑,和水星台相对应。樊城几条主要的商业街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是大鹅卵石,路边的商店就像老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家铺子,大概两层,下面是商店,门面都是一块一块的长木板拼起来的。两条主要的商业大街叫前街和后街。前街靠江,贯串樊城东西;后街在前街以北,较短,于前街几乎平行。连接两街的有许多小巷,那时的襄樊民居,大都是大巷通小巷,小巷通小院,巷院相连,有门把关。不熟悉的人走的进去,转不出来。
 
樊城最热闹的地方是四官殿,那儿有电影院,京剧院,曲剧院,还有茶馆,茶馆里演皮影戏。在定中街,有一个卖金刚酥的,这金刚酥用面烘烤而成的,吃起来又硬,又脆,又酥,又甜。店主双目失明,但不仅会做金刚酥,而且能用手摸出纸币多少,没人能骗过他。晚上常常有一个老人,挑着担子卖麻烘糕。这担子一头是火炉,一头是放原料的小柜子。麻烘糕是用木模子蒸出来的,正方形,又香又好吃,可惜我已形容不出来它的滋味了,只有那老人的吆喝声:“梆梆一敲,麻烘蒸糕”,始终记在心里。还有那大桥口的糊辣汤,也是忘不了的襄樊风味小吃,冬天的早上,一碗又热又辣的糊辣汤配上一根脆 油条,嘿,那滋味真是没得说。
 
值得提的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磁器街,很短,大概只有几十米长,起于山陕会馆大门,止于大桥口。幼时樊城给我留下的最深映象的古迹就是山陕会馆。大桥口以西,就开始是后街了。大桥口向南是炮铺街,穿过前街到河边,就是渡口,称谓“官码头”。那时没桥,到襄城就从官码头乘船。为什么没桥但有一个大桥口的地名呢?我想古人也许是一直盼望有一座桥的,所以用这个地名寄托这个希望。也许历史上真有过桥也说不定。不过一九六九年襄樊人真的盼来了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在建桥时,人们的热情空前所有,不知道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个晚上和周日,在建桥工地上自愿义务劳动!那年出生的小孩,名子中有桥字的特别多。
 
阴似箭,日月如梭,时代的步伐无情地把历史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应该尽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此次正名,希望就是一个良好的
超然看众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ily' 的评论 : 谢谢,其实童年和青少年是有很多趣事,文章中说的大水坑叫盗墓坑,从名字就明白是怎么回事。那个坑很大,在北京恐怕就叫海子。我大冬天掉进去过,差一点儿....(^_^)
ily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再加些自己的童年故事就更好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