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图记:观看芝加哥华人风车剧社的演出

日子是流动的河水,记忆是沉在水底的石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星期天

此日下午两点,本鹤和大芝地区华人东方话剧团的朋友们一起去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一个小剧场,观看了华人学生精彩的演出——黑色幽默话剧《驴得水》。建筑和设施比较古老的小剧场内没有空调,全场观众冒着桑拿般的热蒸、大汗淋漓,端坐2个多小时,演员倾情演出,观众认真观看,直至剧终没有一人中途退场。华人学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感情充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剧社的舞台表演实践之中,近年来成功出演了多场不同内容的剧目,获得社区的广泛好评。年轻的学子们为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学人的素养、丰富海外的精神生活不遗余力,其取得的成绩非常可喜可贺,令我们刮目相看!

演出开始之前:

当天白鹤用傻瓜相机抓拍的几张剧照:








全体演职员谢幕:

中间展开双臂向观众致谢的是此剧的导演(十分年轻啊

演职员们依次发表了自己的感言。这是他们此季的第三场演出,也是最后一场。

各位朋友欲进一步了解风车剧社的情况 ,请浏览他们的网页:

http://page.renren.com/601366789?checked=true
************************************


白鹤还未及详述自己的观后感,先转发一篇国内中国文化报对此剧的剧评:

《驴得水》为什么好看

当你看完一部话剧出来,被问的第一个问题总会是“好不好看”,千万不要觉得这样的问题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地说“好看”和“不好看”是最好的回答,大众需要最直观的判断,然后才会决定是否去剧场。在看完《驴得水》之后有人问同样的问题,我脱口而出“好看,好看,真好看”。

由民营剧团至乐汇舞台剧与哲腾文化共同出品的荒诞喜剧《驴得水》具备一部好看话剧所需要的要素,用一头驴来代替一名不存在的英语教师来领教育部的薪水(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这是支撑全剧荒诞气氛的根本;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意外、欺骗,催生了一连串的冲突,这制造了令观众心潮起伏的情节;情色意味中所蕴含的真挚爱情,如同点缀在黑色蛋糕上的鲜艳樱桃,散发诱人味道;人性阴暗一面转换如此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但最终得以用光明结尾收场,显示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真力量,符合观众的期待。

  剧本让《驴得水》拥有了先天优势,故事没有任何铺垫,叙事节奏干净利落,情节转换毫不拖泥带水,120分钟的演出肥瘦相间、不甜不腻、辛辣有度、味道刚刚好。逻辑清晰,价值指向明确,谁都能看懂它在说什么,观剧之痛快无非在于观者和创作、表演者达到高度的精神统一,表面的爆笑下面藏着默契的会心一笑,剧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狡猾的创作也算是水准体现之一种。

  演员之卖力为《驴得水》增光添彩,任素汐饰演的女教师在行为上勇猛彪悍,但却是个懂爱情的人儿,“铁匠”对她的迷恋足以证明这一点,剧中的爱情戏份不多,但在推动人物产生根本性变化方面却至关重要,“铁匠”把头扎进水桶试图洗去身上的污浊实现与心上人的般配,女教师自打耳光否认喜欢过“铁匠”,这两人内心的痛苦来源虽不一致,但却把人是情感动物、情感决定命运走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还是部优秀的群戏,剧中9名演员没有主角、配角之分,无论是校长、校长女儿,还是教育部官员、“铁匠”媳妇,身上都有哏儿,你会不由想到这个团队是怎么对付到一起的,在对剧的理解以及在表演上的统一性方面,他们表现出良好的合作。

  有笑声无思想几成小剧场话剧最大的弊病,《驴得水》没有明显地想要表现它的深刻,这部剧学会了把锋芒藏得很深,或者换个说法,它压根就没打算藏什么机锋,本来打算被包裹于戏剧核心的东西,全部外翻出来给观众看,但和“浑不吝”式的装疯卖傻不同,它的立意与表达,是高级的、智慧的。它的尖刻批判令人激动,它对人性真实一面的坦诚描述令人信服,但它传递的思想却又是忠厚、温和以及充满希望的,很难想象“释放戾气”和“给予希望”这两种功能会在一部剧身上同时出现。

  沉迷在恶搞中不能自拔的小剧场戏剧需要一场变革,《驴得水》迈出了小剧场话剧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它打开了未来小剧场演出通往大众的一道大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