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与我太太一起在欧洲自助旅游19天。盐湖城有直达法国巴黎的国际航班,当天下午三点起飞,第二天上午10点半就直达巴黎, 飞行时间事实上只有九个半小时左右,看来以后到欧洲非常方便,至少比到中国方便(因为美国人到欧洲都不需要签证)。
我们在法国巴黎待留五天,住(Grenelle Paris Tour Eiffel),档次不高,但是就在地铁站La Mottle Picquet Grenelle旁边,与Eiffel铁塔挨得很近,我们在法国巴黎的五天时间里天天早晨跑步都到Eiffel铁塔(1)。
我们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去参观巴黎Versailles凡尔赛宫,尽管都已经是第二次参观了,仍然感到这个宫殿的装璜与展品相当惊人。但是正值冷空气袭击法国巴黎,由于没有带驾照,不能租旅游小车到外面的园林好好参观;要是靠走路参观这么大的皇家园林是走不动的。
巴黎Versailles凡尔赛宫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了(我们在这以后还参观过不少欧洲的皇家园林)(2)。有人说中国的圆明园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我去过几次,我还看到过圆明园复原图,规模之大是非常惊人的,但是与巴黎Versailles凡尔赛宫一气呵成的布局就不是一个印象与概念,也许是因为圆明园后来被烧了也有关系。许许多多参观过西欧皇宫的人都感到中国的皇帝太土,没有西方国王会享受,而且毫无艺术性。我发现中国皇宫与西方皇宫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西方皇宫到处是镜子,有360度全方位的绘画与装修,包括房顶--通常是园顶,都有飞天似的绘画,让人产生一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我想这些都应该是在地上画好然后贴上去的吧),与房间里各种镜子的反照交相辉映;但是中国的皇宫里都没有镜子,如果有的话,中国清朝的皇帝,太监,与官员该会看到他们自己,特别是这种穿着打扮是多么丑陋。
我们在巴黎还专门参观了颇有名气的吉美亚洲古董博物馆Musee Guimet,据说是欧洲关于亚洲藏品最多的博物馆。还走路路过旁边的Palais de Tokyo与现代艺术展;巴黎许许多多的宫殿建筑与雕塑都非常惊人,如果要把巴黎各种各样的博物馆都看完,估计要一个月的时间吧。但是我后来发现在盐湖城市图书馆有关这些博物馆都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资料介绍;所以今后长途跋涉到欧洲去看博物馆恐非上策;加上由于国际旅游的时差没有休息好,头昏脑胀,面临着博物馆成百上千的绘画作品与展品实在感到无法好好消受;以后应该是先在自己当地的图书馆好好看看,慢慢享受,再作些笔记,然后到这些博物馆去参观,只是印证一些印象深的绘画作品与展品原作就可以了,这样才能使参观精益求精,起到精耕细作的效果。
有道是见多才能识广,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这次所看到大量的西方绘画(油画)与雕塑,还看到法国皇家制作的瓷器都冲击了我们的视觉神经与传统的思想概念。
去了巴黎有名的 老佛爷Lafayette百货公司,有点像美国的Mall(综合性商场),但是仔细看来,各种东西都比美国贵(以后在欧洲的其它城市都发现各种商品,包括食品一般都要比美国贵许多,1-3倍吧);包括该是法国特产的法国香水(一样的牌子,巴黎戴高乐机场免税商店是48欧元,在美国是$45,for sale 的时候只有$21!)。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在那里购物;如果中国人知道这一点就应该到美国来购物。许许多多别国生产的商品在美国的销售价反而比这个国家本国销售的还要便宜,包括不少中国产品;我现在怀疑就是连瑞士产的手表,在美国可能都要比瑞士本国卖的便宜;看来美国事实上是最大的商品市场,吸引着各国来美国竞争赚取美元。
我们又专门再去参观Du Louvre罗浮宫,人们都挤在摆蒙娜丽莎的画像前照相,作为到过罗浮宫的一种印证;这次出了罗浮宫就走过宫廷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再走到协和广场, 是个整体中枢布局,再到Grand Palais大皇宫,经过Invalids桥,桥上的镀金雕塑女郎加上远处也是有镀金园顶的大教堂交相辉映,景色真好。想到巴黎亏得在二次大战中是个不设防的城市;得以保存;我现在原谅了法国当时的投降(看来是这样的没有骨气),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这是个到处展示艺术的城市,打仗打不得;希特勒德国已经成为短暂的历史,但是法兰西艺术依然光彩夺目,与世长存。
我们这次还去参观巴黎新城区的Defence,除了那个大方框的建筑(“法兰西本土与海外所属領地部”)还有不少新颖的建筑;但从新建高楼的角度来看,显然抵不上如今的中国一些大城市。
再看了巴黎市政厅,巴黎圣母院Notre-Dame,La Madeleine,Magrelene Church,这些建筑上面到处都是雕塑; 再看了安葬拿破仑棺材的大园顶教堂Dome Church & Napoleon's Tomb(旁边的军事博物馆没有进去),旁边的Hotel des Invalides, The Invalides Gardens,晚上登上Eiffel铁塔。
法国人过着一种向富人征高税然后把福利撒向民间的‘社会主义’生活,沿街到处是小酒吧,一小杯酒或咖啡在手(这杯子确实是非常小),互相之间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看来日子过得挺悠闲;但是平均生活水平与美国比,可能还是相差比较大,美国人给欧洲人的印象是"大车子,大房子,大胖子"。报纸上登着一个法国向外国聘请的教练在法国支付给他的年薪虽然是百万欧元,但需交税75%,到手的只有25万欧元,他因此抱怨税收太高,不肯再干了。
在巴黎好像吃不到有油水的食品,是不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法国人的身材挺好,没有美国这么多的胖子;另外在巴黎好像喝不到茶,只有咖啡,非常不习惯,后来到了伦敦,就可以喝到茶了,可能与英国早期就开展与印度与中国的贸易有关;食品比较丰富能吃得过瘾的还是后来到了德国。
在法国到处崇尚的是拿破仑,凯旋门,奥斯特利茨车站,把缴获人家的大炮溶化后修建起来的旺多姆Verdom铁塔上面站著高高在上的拿破仑;而在英国则到处到都是滑铁路Waterloo。看来每个国家与民族都在不遗余力的宣扬与宣传自己。
从巴黎北站Gare Du Nord乘"欧洲之星"去伦敦,只有二个半小时车程;但是因为是去英国,所以要出欧盟海关与再进英国海关。英国海关对欧盟国家去的人的签证查到很紧,让人有种高人一等的感觉--"我‘大英帝国’就是不一样!"。
"欧洲之星"Eurostar 终点站在伦敦的国际车站Terminal London St. Pancras ,这个车站本身就是一个名胜建筑。我们住Holiday Inn Kings Cross ,四星级,比巴黎好多了,特别是早餐自助餐。
下榻后先看迭更斯博物馆Charles Dickens Museum,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我一生起着重大影响
: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等在我小时候看的电影给我后来的人生道路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些电影以及后来的自学让我最终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国人,同时完成了我全家移民美国,子子孙孙做美国人的‘传世大业’。
英国作家狄更斯是我在英美文学中最敬仰的一个文学大师;我最近专门去看了一个电影
这次在伦敦足足参观了一整天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免费参观),是根据导游图,一层层,一个展厅一个展厅的看(如果是跟团游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全部看完,已经累得走不动了。不断有中国旅游团来,导游都领到中国古董展厅来看。看完就走。我们还参观维多利亚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里面藏品很丰,还看了当时的pearl珍珠特展,了解了珍珠的生长与采集,有不少与珍珠有关的皇家与达贵贵人的珍珠珠宝展览,配上灯光,真是珠光宝气,让人目不暇接。
在伦敦买Big Bus一日游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既到景点又当工交车非常方便;
我们就是搭这个
Big Bus参观了圣保罗教堂St。 Paul Cathedral(高110 米);二次大战德国轰炸时这个教堂如此高大显眼,居然安全无恙。到伦敦塔Tower of London但没有进去参观,其中是有有名的英国国王皇冠的。旅游巴士的解释说:"在英国伦敦,如果你控制了河道,你就控制了伦敦;如果你控制了伦敦,你就控制了英国;如果你控制了英国,在过去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你就控制了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
然后乘泰晤士(Tames)河上游轮,再上岸去参观英国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到了丽景街Regent Street,Piccadilly Circus, Trafalgar Square; 我发现Soho的商业繁华比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高档一些,价格如何没有比较;参观了伦敦感到所谓上海的外滩建筑也只是人家伦敦或者巴黎当时的一条街而已。
当然去了伦敦的‘中国城’,但与美国的旧金山中国城比,实在是太小了;到中国城吃了顿中国buffet,我太太的胃因此出问题,一路困扰着她,今后出去旅游应该尽量避免去吃中国餐;西餐虽然看起来油水不足,但是胃肠不会出问题。
专门到Piccadilly Circus附件的欧洲火车售票处买了今后几天去柏林,维也纳与回到巴黎的火车票。
参观了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 ,主要是犹太人被纳粹迫害博物馆,这个时候才知道真正要看战争博物馆应该到国家军事博物馆 National Army Museum。到议会大厦House Parliament看英国国会开会;到威士脱敏寺 Westminster Abby, 从生到死,埋着许多名人。路过唐宁街十号(不让进),穿过James公园,到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英国人的穿着仍然非常讲究,标准的打扮是短大衣,窄腿裤,带领带,一把既当stick的雨伞;对于英国人Gentleman的穿着打扮我是比较欣赏的,而美国人的穿着实在是太随便,以后我也要注重穿着,因为这是一种文明。
英国是个很值得看,经常可以来旅游的地方,这次有些地方没有来得及看,如皇家园林Hampton Court,是主教Cardinal Wolsey 在1514送给亨利八世的;还有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海事博物馆Maritime Museum, 伦敦塔里面的皇冠Tower of London (Crown jewels 2800 diamonds & 273 pearls games);伦敦水产馆London Aquarium, 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Madame Tussaud's腊像馆 ,女皇画廊The Queen's Gallery;扇子博物馆Fan Museum, 科技馆Science Museum,Spence HoBloomsbury,Royal AlbertHall, Albert Memorial; 国家人物画廊NationalPortrait Gallery; Tate Britain; 格林威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 ,the Queen's house; 皇家植物公园Kew Gardens(Royal Botanic Gardens)等等。
我们于10月19日乘火车从伦敦到布鲁塞尔再转到德国的科伦(Kole),然后再转车去柏林(头等仓,非常宽敞);一到德国就发现食品丰富价格也比较便宜;火车晚点一小时,到柏林已经是晚上11点,住Adina Hauptbahnhof Hotel (Plaza Vor Dem, Neuen Tor 6 ),四星级,其实就在柏林火车总站的后面,但晚上反而不好找。
我想去柏林主要是我已经看了六遍第三帝国的兴亡>;想去寻找这段历史的遗迹。
我一生对于研究二次大战乐此不疲;我也想,二次大战应该是我们这种人类的最后一次世界大战了;我们这种人类不可能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如果有第三次大战,我们这种人类就要毁灭;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现在国际舞台上最关注的就是防止有那个疯子拥有核武器,发动世界大战,那就要大家同归于尽了。
我相信我们这个人类只是宇宙无穷无尽的各种人类中的其中一种,以前的各种人类由于天灾人祸各种原因而消灭;我们这种人类最后也是要消灭的,因为科技发展与人口膨胀到了一定的地步,人类就要自生自灭了。
我们在柏林先参观柏林人教堂(Beiliner Dome),园顶高98米,但是铜做的,恐怕在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这个教堂在二次大战中幸存,但是外面墙上焰熏火燎,弹痕累累。经过当年苏军与盟军的轰炸许多地方只有教堂保留下来,你不信这种‘神保佑’的迷信也得信。
到Museum Island看其它的博物馆如 the Alta Museum,Kungstgewerbe-Museum,Neues Palas,Galeries Lafayette, Museum Dahlem,兴趣就不是很大,因为已经看过伦敦和巴黎的博物馆了。
我的兴趣在"德国历史博物馆"(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但是对于纳粹德国的历史描述与图片没有超出我已经看过的资料,没有什么新东西,这让我感到失望;更失望的是与德国人聊起‘第三帝国’,他们的知识远远不如我;他们不像我这样津津乐道,似乎不太关注或者说不太愿意提起自己国家的这段历史。对于德国人这是一种创伤,因为他们战败了;‘第三帝国’在战火中毁灭,这个千年帝国只折腾了十七年,留下了许许多多道之不尽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到柏林的重头戏是参观柏林国会大厦;要到里面参观先要用身份证登记,接待登记的居然有个是香港华人,我向她了解些作为德国华人的感想。
柏林国会大厦是当年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地方与象征,过去的园顶(Dom)已于1954年被拆掉,新装了玻璃圆顶,估计大小尺寸与原来应该一样,可以看柏林全景,我照了不少照片,回想起二次大战中苏军攻克柏林的最后一幕。
还去看当年东西柏林的边界检察站,危险被当地‘杂耍’骗走50欧元。
到了勃兰登堡(Brandenburger Tor),柏林的地标;还到柏林动物园放松放松,欣赏秋景。
在柏林有关西柏林被围困时的空运救助与柏林墙的修建与拆除一直是旅游的重点介绍项目。
10月22日去了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参观皇宫与皇家园林Sanssouci Palace (Park Snssouci),花园是一层层的葡萄架;Charlottenburg (Schlessgarten),是17世纪Friedrich 三世给他妻子Charlotten修的夏宫,很优雅,旁边是Neues Palais。我对波茨坦的印象很好,觉得这样的小城市才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回来赶上"第三帝国兴亡自导团",当然跟着去看去听,但是解释比较肤浅,看到苏军纪念碑;但是我最想看的希特勒自杀的地堡bunker已被抑为平地,本来在bunker旁边的原希特勒的新旧总理府据说在1988年也被彻底拆除,可能是怕被后人崇拜朝拜,避免让纳粹复活。我还看到了真正的柏林墙以及SS/盖世太保展览。
德国柏林是个不值得再去的地方,因为二次大战都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建筑外面都是焰熏火燎,弹痕累累,德国人为什么不去修缅?是缺少资金还是故意让它们这样保持着,作为对德国人民的一种‘活生生’的历史教训?
希特勒死了,德国被打得稀巴烂;我也由此明白为什么我在世界各地旅游时遇到德国人比较多,因为自己国家打成这样只有多去看看人家的。德国人非常勤劳,做事很认真,田野是田野,街道是街道,一丝不苟。说起来德国人也很可怜,因为他们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人也很勤俭,看不到袖手好闲的人,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在认认真真的工作。经过战争苦难的德国人对食品绝不浪费,就像我这个经过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
德国纳粹史中很精彩的一段就是1944年有批爱国将领企图谋杀希特勒;如果当时能事成,则德国经济与建筑尚能保存一些;所以在当时策划谋杀希特勒的这些人包括斯道芬伯爵应该被视为德国的民族英雄;同样道理应该适用于中国的9。13事件中企图谋杀毛泽东的人;当时的情况是毛泽东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解决他的接班人问题不断的搞政治运动,中国已经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杀掉毛泽东才能救中国。
我们于10月23日(星期三)从柏林乘火车去维也纳,经过捷克时在布拉格被强行补票75欧元,说是车票不包括经过捷克,心里非常不舒服,问题应该出在伦敦订票时没有写经过的国家有捷克。有个美国人就拒绝补票。这件事情有点像当年西柏林被围困,因为火车要经过东德才能到达西柏林。如果想到以后可以dispute应该用信用卡而我付现钞,应该是失策失手;钱不多,但是智商的较量。
晚上到达维也纳,住Radisson BLU Palais Hotel, Vienna (Parkring 16, Vienna), 五星级,在Stubentor地铁站下走不了多少路就到。晚上看看周围环境,旅馆对面就是最有名的音乐之神斯特劳斯的金色记念雕塑,晚上配上灯光,他似乎仍然在拉著小提琴,演奏这不朽的名曲:兰色的多脑河>。晚上我们还真的到多脑河边去散步。
10月24日(星期四)我们在维也纳先看Schonbrunn Palace and Garden, 皇宫不大,但是园林确实是很大,从占地面积来看也是欧洲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堪与巴黎的凡尔赛宫园林媲美;再看Natural History Musesum; 自然博物馆,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生物标本;再看工艺历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里面有珍宝馆,钱币馆,展品是惊人的,有精巧的机械钟,玉,象牙,犀牛角玛瑙彩雕,金银器具等等,大饱眼福。
10月25日(星期五)在维也纳一早大雾,维也纳公园比较多,空气湿润新鲜,让我回想起电影维也纳的森林>。先看军事博物馆(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再到Belvedere Palace Gardens 分上下宫殿,也是很大的皇家园林,居然也有狮身人面雕塑Statues of Sphinxes,习习如生。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Hause,没有能进去参观;参观了西西公主SISI博物馆,皇宫居室以及皇家用具器具展State Apartments and Treasuires。
看来身处皇家,尽管在物质上极尽奢华,但在精神上未必幸福,因为毕竟是人间,是凡人,他们的奢华正好反应了他们的精神空虚;人就是这样,也许穷人有穷人的乐趣吧。
(在维也纳旅游的总结:还有不少地方没有参观,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去一次:珍宝馆Hofburg Treasuries; Triumphal Arch of Maximilian I; kirche Am Hof;The Prunksaal; Karlsrche Church; Stephansdom; The Rococo high altar; Kirche Am Steinhof; 联合国城UNO City, Burgtheater; Prater; Kinsky Palace;列支顿士敦博物馆 Liechtenstein Museum; Hermes Villa; Sacred and Secular Treasuries; MuseumsQuartier Wein; Dominikanekirche; Hofburg Complex; 国家图书馆 National Library Building; Volksgarden; Neues Rathans; Maria Treu Kirche;国会大厦 Parliament Building; Schwarzenberg Palace; 河上乘船旅游River trip from Krems to Melk; Dr-Karl-Lueger-Kirche; Kohlmarket; Christkindlearket; the Neues Rathans; 大钟Anker Clock; Franziskanerkirche; Jesuitenkirche; 钟表博物馆The Clock Museum; the Ephesos Museum; Wein Museum Karlsplatz; Cathedral Museum; Kirche am Hof)
10月26日(星期六),一早从维也纳乘火车经过德国往巴黎赶,当日是奥地利国庆;我纳闷同样是说德语,为什么德国与奥地利不能合并在一起增加国力?火车一出奥地利国境,看到德国井井有序的田野反映着勤劳的德国人,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邻居之间往往因为太了解而互相瞧不起。
火车在法兰克福中转仅一个半小时,再往西到法国巴黎,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但顺利找到原订旅馆,居然是沙发床,要拉开才能睡,巴黎的三星级就是这样的水平。一晚上不讲究了。人是‘上’去容易‘下’来难啊。
10月27日(星期日)上午从巴黎飞回盐湖城。
这次旅游的总结与体会:
犯了许多错误,形成经验教训。
欧洲旅游的最好季节应该是春夏季而不是秋季,因为看皇家园林在欧洲旅游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春夏草木茂盛百花齐放,而秋季虽然气候尚宜但树木凋谢,有萧瑟之感;德国是没有必要去这么几天浪费时间的,本来时间就短;花了三天时间在以通过德国为主的白天火车上也是浪费时间。乘火车应该是晚班车,可以节省时间与旅馆费;另外应该在美国订好票,不要到英国再去买票,有问题不好扯皮。
回想整个欧洲游(总花费一万二千美元)虽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就深度与广度以及参观效果来看应该相当于其他欧洲跟团旅游的数倍吧。
通过旅游要达到放松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只能说转移一下生活的注意力,多开眼界,多长见识而已。一旦出去旅游,犹如一艘航船,启航漂移在茫茫的海上,没有在自己港湾的安全感。出去旅游腿劲要好,许多地方我们都走不动了,因为在美国生活,就是几个block都要开车过去的;在巴黎与维也纳一个皇家园林都不可能走到头,几层楼的博物馆到最后根本爬不上去,走不动了。
在欧洲几个城市衣食都比美国贵,到美国应该好好享受美国丰富与低廉的物质生活吧。
住旅馆应该起码是四星级有利于恢复疲劳,最好有室内游泳池与桑拿浴;在欧洲乘火车应该为一等(Class I);火车应为夜间,白天火车短途上下车的人多,停靠站多对长途旅客反而不方便。
事实上欧洲旅游主要看博物馆,皇宫,皇家园林,教堂四项,其次是市容,特殊景点,名胜古迹,与当地风土人情,市场物价等等。
这次欧洲旅游回来以后我们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我们比过去更舍得花钱买东西了,特别是吃的,因为美国的东西实在是太便宜了,应该乘现在还吃得下好好享受享受;食品向西方化过渡,不再热衷于中菜,尽量少到中国店买中国食品,吃美国当地的新鲜食品;各种面包渐渐代替了传统的面条包子馒头;在穿着上要更加讲究,新衣服该买就买,旧的要淘汰掉;男人总是要带领带,穿着尽量正规。总之,到了美国近二十年以后,我们在生活方式上更加西化。我不由想起三十年代像鲁迅巴金这些作家笔下那些留洋回来的人,他们带著礼帽,拿著文明棍(stick),穿着完全西化,自以为自己是看到过世界的人,对当时的中国非常看不惯;我现在能理解这些人;环境与见识是能够改变人的;如果我现在还在贵州,可能还坐在火塘旁烤粑粑,认为贵州的滋粑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贵州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地方"--我一个已经在贵州扎根的老朋友就是这样对我介绍的。
兑换欧元应该是在美国;到了欧洲好像美元就是不值钱的样子,因为当地的兑换商就摆出一付架势:"嗨嗨,你现在不得不兑换欧元了吧?美元在这儿不管用了是不是?我吃的,就是你这一刀!"
还有,所有的机票旅馆都应该在美国订好,搞定,不要在路途中再去订;这样有什么差错,可以在美国claim;离开了美国,我感到其它国家都不是很讲道理;或者说,都欺负‘外来客’--可能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是如此。
旅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放松与闲暇,有许多东西其实在美国的图书馆(或者在网上)里都可以查到看到--在资信如此发达的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地方;我们去旅游,只是去实地感受一下而已。
附:我在旅游中非常关注这些国家与中国以及美国的关系。在英国伦敦街头到处是兑换外币的,你可以用台币,泰币,港币兑换英镑,独独没有中国人民币,这实在是太气人了;但是中国的影响随处可见,中国帮助对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进行翻修让它恢复当年举行的大英博物馆展的雄姿;中国帮助英国投资140亿英镑修核电站,改变了单向买美元公债;帮助英国修建地铁与其它铁道项目也在谈判之中,中国进入了一个向英国这种发达国家进军投资的新时代。在各个场合也经常看到中国的小留学生。中国改革开放还只有三十多年,就取得这样惊人的进步与成就;如果中国能长期稳定发展至少三百年,中华帝国就能形成。
在伦敦的圣保罗教堂则专门有一个角落写着伦敦人民纪念在二次大战中为保卫伦敦而牺牲的美国人。奥地利这个国家有点特别,就像她的地理位置一样,她希望把自己放在连接与沟通东西方这样一个方便的位置上。联合国确实很早就在维也纳设立总部,形成目前的联合国小城;在它的军事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一个展览展示奥地利与美国良好关系150周年,有点向美国拍马屁这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