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写下了小文《也谈文革促进历史进步》,无意中对部分网友在情感上造成了伤害,在此我表示真诚的歉意。
个人的伤痛难以抚平,但是如果一个民族在整体上不能理性地看待过去,跳不出历史的积怨,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纳粹的暴行固然使犹太人至今无法从二战的噩梦中醒来,但是犹太人不能超越自我,不能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加沙地区的战火就延绵不断,阿拉伯人也就遭受着当年犹太人相同的灾难。
理性反思文革,其实不是我一人的心血来潮,许许多多学者早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今年早些时候因参加有关六四的讨论,呼吁释放刘晓波而被当局拘押的著名文革研究专家徐有渔。《认识文革,反思文革——共识网专访徐友渔》值得关注。
或许,文革对于中国人心理的创伤更重,这个坎也就更难迈过,所以现在要理性看待文革也许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我欢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这些天,我在等待一篇,哪怕是一篇严肃、理性的探讨文章来反驳拙文,可是没有,一篇都没有。有的,只是对人不对事的声讨、断章取义的歪曲、轻佻的讽刺和莫须有的“专业潜伏”的揣测、或是愤怒讨伐的“檄文”加之随后赶来声援的同伙们的叫好与欢呼。
说实话,这样的战斗“檄文”里没有多少严肃理性的东西,倒是透露出一股似曾相识的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豪情。
更叫人失望的是,将他人称之为“小丑”竟然被美化成了不过份且名正言顺的“幽默”。
是啊,既然可以骂“小丑”,那么“叛徒”,“内奸”、“工贼”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让我想起一段文革往事。
我所居住的那个文革重灾区里面,一位经济学老教授在教研室讨论时说:包产到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被一位同事告密,老教授被打成反革命。
在批斗会上,一位红卫兵小将跳出来,不,是跳到桌子上指着老教授的鼻子说:“你这个老东西,你和刘少奇是穿一条裤子的小丑!”
老先生平静的答道:“孩子,不要出口伤人,我们就事论事……”
小将毫不示弱:“出口伤人?包产到户明明是走回头路,是倒退,回到万恶的旧社会,骂你是小丑难道过分了?老子不但骂你,打你又咋了?”
说着小将跳下桌子就给了老先生一个耳光,老先生本能地用手挡了一下,小将更来劲了,一把揪住老先生的头发就往桌角上撞,顿时满嘴的鲜血……,小将一把扯下拖把上肮脏的布条塞在老先生嘴里……。
将一个人在政治上和道德上定了罪,骂你甚至打你过份了吗?
50年过去了,老先生早已作古,如果他老人家九泉之下知道今天还有因观点“错误”被骂成“小丑”且振振有词底气十足的,怕是死不瞑目了。
正是这位老先生,文革之后不计前嫌,大力提拔过去为难过他的人。老先生说:文革是一场浩劫,但是通过文革孩子们长大了,明白了,社会进步了。
这样能将个人恩怨放置一边,理性面对历史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我有幸接触了不少这样的前辈。
回忆往事,看看今天,我忽然发现老先生错了,我也错了!文革之后,哪里进步了?文革思维毒害的岂止是一代人啊?更可悲的是这余毒竟发扬光大到了海外!
公平的说,这种占领了政治高地和道德制高点而将不同观点视为异端邪说,将对方恨之入骨,觉得任何不同意见背后都有一个阴谋,阴谋者就成了“小丑”、“潜伏”的做法也不是中国专利。
1961年,美国犹太学者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采访了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之后,写了《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罪恶的报告》。本书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激烈的声讨和批判,阿伦特被指责为纳粹辩护,对犹太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有人痛斥阿伦特是“德国的婊。子”、“叛徒”,许多昔日的好友毅然和阿伦特决裂,一生不再来往。
但是,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罪”却成了20世纪伟大的哲学经典。(请参见拙作《“平庸的罪恶”与被误读的汉娜·阿伦特》)
我,一个平庸的人,不想也无力去做阿伦特,我只想在一个平和的氛围里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刻意迎合什么,不拉帮结派,不怕得罪什么人,更不怕朋友因此和我不再来往。
“吾爱吾友,吾更爱真理。”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不*****。
今天,意识到茶坛再也不能给我提供这个氛围了,那么我暂且选择离开。当初我轻快的来,如今沉重的走,不带走一丝的遗憾。我希望,有朝一日当我重返茶坛的时候,这里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
如果还有什么临别赠言的话,那就是:不要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将对方视为敌人。这也是文革中导致众叛亲离家破人亡的惨痛的教训之一。另外,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文革思维。什么是文革思维?徐有渔先生说道:“文革思维,第一条就是斗争哲学,那种不妥协态度,一旦把人树成敌人就恨之入骨,自认为真理在手,一有自己不满意的,任何不同的意见都是对方有一个阴谋,这些就是文革思维。” 我们共勉。
谢谢大家,也谢谢野狼、文革、看客、一郎、野性,我无缘成为你们的盟友,但是我不是你们的敌人。我没有敌人。
保重!
或许,文革对于中国人心理的创伤更重,这个坎也就更难迈过,所以现在要理性看待文革也许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我欢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这些天,我在等待一篇,哪怕是一篇严肃、理性的探讨文章来反驳拙文,可是没有,一篇都没有。有的,只是对人不对事的声讨、断章取义的歪曲、轻佻的讽刺和莫须有的“专业潜伏”的揣测、或是愤怒讨伐的“檄文”加之随后赶来声援的同伙们的叫好与欢呼。
说实话,这样的战斗“檄文”里没有多少严肃理性的东西,倒是透露出一股似曾相识的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豪情。
更叫人失望的是,将他人称之为“小丑”竟然被美化成了不过份且名正言顺的“幽默”。
是啊,既然可以骂“小丑”,那么“叛徒”,“内奸”、“工贼”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让我想起一段文革往事。
我所居住的那个文革重灾区里面,一位经济学老教授在教研室讨论时说:包产到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被一位同事告密,老教授被打成反革命。
在批斗会上,一位红卫兵小将跳出来,不,是跳到桌子上指着老教授的鼻子说:“你这个老东西,你和刘少奇是穿一条裤子的小丑!”
老先生平静的答道:“孩子,不要出口伤人,我们就事论事……”
小将毫不示弱:“出口伤人?包产到户明明是走回头路,是倒退,回到万恶的旧社会,骂你是小丑难道过分了?老子不但骂你,打你又咋了?”
说着小将跳下桌子就给了老先生一个耳光,老先生本能地用手挡了一下,小将更来劲了,一把揪住老先生的头发就往桌角上撞,顿时满嘴的鲜血……,小将一把扯下拖把上肮脏的布条塞在老先生嘴里……。
将一个人在政治上和道德上定了罪,骂你甚至打你过份了吗?
50年过去了,老先生早已作古,如果他老人家九泉之下知道今天还有因观点“错误”被骂成“小丑”且振振有词底气十足的,怕是死不瞑目了。
正是这位老先生,文革之后不计前嫌,大力提拔过去为难过他的人。老先生说:文革是一场浩劫,但是通过文革孩子们长大了,明白了,社会进步了。
这样能将个人恩怨放置一边,理性面对历史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我有幸接触了不少这样的前辈。
回忆往事,看看今天,我忽然发现老先生错了,我也错了!文革之后,哪里进步了?文革思维毒害的岂止是一代人啊?更可悲的是这余毒竟发扬光大到了海外!
公平的说,这种占领了政治高地和道德制高点而将不同观点视为异端邪说,将对方恨之入骨,觉得任何不同意见背后都有一个阴谋,阴谋者就成了“小丑”、“潜伏”的做法也不是中国专利。
1961年,美国犹太学者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采访了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之后,写了《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罪恶的报告》。本书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激烈的声讨和批判,阿伦特被指责为纳粹辩护,对犹太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有人痛斥阿伦特是“德国的婊。子”、“叛徒”,许多昔日的好友毅然和阿伦特决裂,一生不再来往。
但是,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罪”却成了20世纪伟大的哲学经典。(请参见拙作《“平庸的罪恶”与被误读的汉娜·阿伦特》)
我,一个平庸的人,不想也无力去做阿伦特,我只想在一个平和的氛围里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刻意迎合什么,不拉帮结派,不怕得罪什么人,更不怕朋友因此和我不再来往。
“吾爱吾友,吾更爱真理。”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不*****。
今天,意识到茶坛再也不能给我提供这个氛围了,那么我暂且选择离开。当初我轻快的来,如今沉重的走,不带走一丝的遗憾。我希望,有朝一日当我重返茶坛的时候,这里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
如果还有什么临别赠言的话,那就是:不要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将对方视为敌人。这也是文革中导致众叛亲离家破人亡的惨痛的教训之一。另外,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文革思维。什么是文革思维?徐有渔先生说道:“文革思维,第一条就是斗争哲学,那种不妥协态度,一旦把人树成敌人就恨之入骨,自认为真理在手,一有自己不满意的,任何不同的意见都是对方有一个阴谋,这些就是文革思维。” 我们共勉。
谢谢大家,也谢谢野狼、文革、看客、一郎、野性,我无缘成为你们的盟友,但是我不是你们的敌人。我没有敌人。
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