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代的划分 亚洲诸国各持己见
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时期当时清朝北洋舰队据点刘公岛上,可见“海洋强国”的标语。(摄于7月24日)
自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日中政府是否有过像现在一样高声互叱的时代?
过去,即使有不信任感,政府也会极力抑制公开的批判。发言人使用非理性的言辞指责非难,外务省向对方大使和公使抗议,这种事态的长期持续从来不曾有过。
围绕钓鱼岛的问题,日中纠纷不断。中国现在虽然没有了抗议示威活动,但反日势头愈加高涨。甚至有人知道对方是日本人后,就会唯恐避之不及。
《朝日新聞》记者7月访问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曾经的激战场中国山东省刘公岛时,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遗址接待处的男性工作人员就表示,“不希望日本人来参观”。记者想在参观者名簿中写上名字就离开,没想到也被拒绝了。
今年正值开战120周年之际,中国对日清战争教训的宣传格外积极。研究会和图片展等活动的筹办接连不断。
日清战争对中国来说有着特别的分量。同为亚洲国家,中国却败给了曾经像对待幼弟一样授之以文明的日本,堪称奇耻大辱。中国近现代的苦难正是源于这场战争——这样的历史认识已经广泛深入人心。这一切与原日军带来的伤害和抗日记忆也重叠在了一起。
今年,中国政府将刘公岛指定为了“海洋强国”的教育据点,致力于宣传“勿忘120年前的屈辱”、“现在正是需要全面巩固中国海岸防线的时刻”。
而另一方面,在日本人的意识中,69年前的二战结束却是现代的起点。战后日本专注于经济,压缩军备,走上了和平的道路。有不少日本人对此引以为豪,但也有人对邻国至今依然重提战前问题而感到不满。
总之,对于“同时代史的界线应划到哪里”这一历史标准,日本和中国有着巨大的分歧。
在日本生活了11年的中国复旦大学教授张翔(57岁)指出,“甲午战争和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这些中国十分重视的史实日本都不怎么教。这正是日本阁僚和进驻中国的企业干部们常常因无心之言引起骚动的原因之一”。
愤怒的越南也有作为侵略国的一面
不同的历史标准在中国和越南之间也不断显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今年发言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这本是在批评日本和欧美语境下的发言,但却深深激怒了越南的知识分子。
越南原外交官阮玉鸾(67岁)怒称,“这是扭曲中越历史的发言。再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活跃着侵略的基因”,“在过去10个世纪,中国曾进攻越南15次,数万妇女儿童被杀害”。
而这样的越南,在邻国柬埔寨的眼中也是侵略国。
1970年代末,越南驱兵进驻柬埔寨,攻占其首都金边,确立了亲越南的政权。对于之后大约10年留驻,越南认为这是“为了终结虐杀自国国民的(柬埔寨)波尔布特政权”。但是对于柬埔寨人来说,只能认为这是“被越南侵略的屈辱的10年”。
历史的标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成立近代国家之时,各国国情迥异。譬如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产生了超出藩(诸侯)这一行政单位的国家意识,即使在经历了第二次大战的战败以及随后被占领之后,这种国家意识也依然维持了下来。而亚洲很多国家得以自立,是在欧美或日本放弃了殖民统治并从当地撤离的二战以后。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在两次大战中同时参战,深受创伤。战后也都大致在同一时期复兴,构建了超越对立的欧盟(EU)。欧洲各国共同的历史和记忆也很多,如今“欧洲人”这一共同的认知也在逐渐形成。
以适合本国需要的时间点划分历史,以易于本国国民接受的文脉阐述历史。自古以来诸多国家以这样的方式利用着历史,而在如今的东亚,这种情况已经达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
设立奖学金促进交流理解
对邻国之间相互仇视的现状感到厌倦的声音也已出现。
香港实业家曹其镛(75岁)对日中两国无法解决当今的险恶关系深感忧虑。曹其镛出生于中国浙江省,1950年代曾到东京留学,当时日中尚未恢复邦交,但他常与住在同一宿舍的日本人推心置腹地交谈,交到了一生的挚友。
他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于是从私家财产中拿出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亿2千万元)投资设立了奖学金。
这项奖学金将日本的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和中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连结在一起成立了留学项目,每年从日中两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派遣100名留学。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为期1个月的日中联合集训。曹其镛表示,“希望培养一批青年才俊。如果每年能在亚洲培养出100名熟知中日情势的领导者,岛屿的所有权问题等有望迎刃而解”。
在中国的国营电视台上,坐在战车上身着迷彩服的安倍晋三首相的身姿不时登场亮相。在领土问题上,一旦有其他国家批评中国,中国就会强势地、一边倒地报道“中国的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有些观众会对此全盘接受。
不过,对此冷静看待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了国外的报道和对中国的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网络大国。如果政府的见解难以接受,人们会瞬间通过网络找到国外发布的可靠信息。中国人逐渐积累了不少识破当局“谎言”的锻炼经验。
事实上,比起越南和菲律宾,中国的民族主义让人感觉并没有那么声势浩荡。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回答“领土纷争总会演变成武力冲突”的中国人只有62%。这在东亚各国中是相当低的。
尽管如此,只要历史问题上的对立依然存在,纷争的火种就不会消失。
实在不能继续放任“沟壑”的存在——张翔教授响应东京大学、首尔大学历史学者的呼吁,从去年开始加入了三国联合的历史研究会。今年是加入研究会的第二年,日中韩对“日清战争”的不同理解入选了研究主题之一。
采访后记:比较历史观 实现相互理解
尽管生活在同一个亚洲,邻近国家的人们学习着怎样的历史、以怎样的文脉阐述着历史,我们几乎一无所知。要像任何人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一样记述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同时记述多种历史观并加以比较。不仅可以明确受害和加害的立场,还能了解相互间根深蒂固的世界观的差异。在了解了“差异”之后,无疑能够向着相互理解迈进一大步。
《朝日新聞》 特别编辑委员 山中季广 2014.08.31
相关文章:
有关日本
中日两国
越南是中国的克星?--历代征越惨败史
读阙特勤碑 理解蒙古人的心
中国:是否难以成为蒙古人的朋友?
克服历史问题应站在对方的视角理解战争
南亚国家对中国海军巡航反应各异
越南反华暴乱后的思索:谁来保护华侨?
越南反华暴乱: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中国不知道
中国在伊拉克撤侨背后的隐忧
“亚洲时代”只是海市蜃楼?
关上亚洲的“潘多拉魔盒”
日本和中国的“减敌外交”与“增敌外交”
对中国的南海外交宣传策略进行反思
回顾:中日这些年的和解与反目
日中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由来
日本解禁的集体自卫权到底是什么
从日本防卫大纲的切换看现代史
日本自卫队创建六十年的历史
如何看日本?如何看中日关系?
日本将迈向军国主义老路?
战犯孙辈们的靖国神社和战争(图)
日本甲级战犯东乡之孙谈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到底是什么?
安倍晋三为什么拒绝“德国式道歉”?
BBC记者:我看中日“缺失的历史”
为慰安妇伸张正义的道路上,她们的政府辜负了她们
日中曾就低调处理慰安妇问题达成共识
向哲浚—重新被记起的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
中国版东京审判庭审记录为何姗姗来迟?
从图表中看到中日两国最真实的差距
从中国地铁看日本和中国的共同点
中国稀土策略失败?日本需求方又变为“强势”
孙文的女人
日本基督教血泪史 和一个中国人的传闻
中国的“地沟油”与日本的ODA
日本对华情报战的甲午背影
另一个亚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