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涨敢怨 段子民谣

偶见旧闻:国内 “年度汉字”,涨价的“涨”和怨气的“怨”同时胜出。“评选”是前两年的事,现象却延续至今。涨价是市场对政府经济政策、管理水平的反应;怨气是民间对社会现象、政府行为的评价。其实,任何国家的民众,对政府执政能力表示满意的都是少数,区别在于,有的国家在某些时候、不论出了什么事,表面上只能看到“伟大、光荣、正确”的歌颂、歌舞升平的报导;“涨”而不认、“怨”而不说为我们所熟知。曾几何时,党容忍其喉舌报导这些民意了。无论如何是个进步,而且连带地会生出一些新气象。
 
自古,统治阶级都有专司收集民意的官员和机构。所谓“上山下河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民谣是诗歌化了的公众舆论。它往往用词俏皮、思路机智、妇孺皆懂地直接概括出民情、民意和民心所向,为统治阶层所必知。现代艺术家“采风”的原意就是古代的“王官采诗”:周制,每年开春,皇帝都要派官员摇着木铎到各地收集歌谣民谣,并随时把收集到的民意让“偤人(邮差)送回帝都。有些民谣还收进《诗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如《国风•硕鼠》)。《汉书•艺文志》也说:“古者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在朝代兴衰、官员考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参考作用。“不信邪”者多半没有好下场,例如秦末的“大楚兴,陈胜王”,汉代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明末的“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没有被皇帝当回事,很快就葬送了江山。
 
民谣发展到现代,形式更加多样,顺口溜、打油诗之外,还出现了在网上和手机中传播的段子。经党团工青妇组织和报刊的汇报、内参,将民情民意上达中央之外,社会上的调查机构和调查方法也各出奇招,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网上征集、热词评选不一而足。不见得巨细靡遗,肯定也挂万漏一。政府对社会状况可以说瞭若指掌,制订方针、出台政策按说应该更加准确、有的放矢。不知道他们对民意整理收集的绩效有没有奖惩制度?
 
民意等于对政府执政能力判分。就像读者和观众,某某著作能不能畅销、某某电影拷贝多少,是市场评价,不一定说明书的学术价值、电影艺术性怎样。市场反应只是现实无所谓对错、没有多少道理好讲。读者少的书写得再好,影响力也不大;上榜“票房毒药”再找投资就难。政府推向社会的政策法规也是这样,无人响应?不是超前就是滞后;被人讥笑?不是不得当就是不理解。这时政府要做的是反躬自省,揣摩大多数民众到底要什么,才是德政。
 
民意者,宜顺不宜反,切勿轻言引导与纠正,不理不睬、一意孤行就更危险了。不要认为反正从执政党到官员都不是选举出来的,人民只能逆来顺受奈何你们不得。别忘了,票箱是表达民意民怨的最好渠道,“涨”狠了“怨”大了,投票的日子也就到了,上台下台和平轮替;专制制度独缺这一条,了解了民意而不善于化解,只能逼出个暴力革命来吧?
 
中国社会显然是进步了。度过了漫长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岁月。如今,允许民情民意整理总结和传播了,我们不妨将这视为政治民主的一个步骤。无论是中共一不留神滑到了这一步,还是党内有人故意放纵社会意识如此漫延,反正“开弓没有回头箭”,当今之势,政治制度走回头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还是顺水推舟,让民主成分在现有制度中潜移默化地增加份量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