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耀
“钞票”如今是“钱”的通称,但最初两者却是各有所指的,钱指的是铜钱,钞票指的却是纸币。
相对于铜钱,纸币的历史较短,晚至北宋时才逐渐形成,距今不过千年。然就世界货币史而言,我国的纸币还是最早的。
纸币的形成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近日有学者认为,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代,所以纸币形成于宋朝,恐怕也是时代的必然。只是纸币当时还不叫钞票,而是叫“交子”,也叫“会子”。
“交子”的形成,按《宋史·食货志》所说,是在真宗朝(998—1022)张咏镇守四川时。张是因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才试行称为“交子”的纸币的。
四川在唐宋时期和扬州一样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自北宋灭掉后蜀之后,却被强制推行了铁钱。铁钱比铜钱重(每贯重二十五斤),价值又低,这就给贸易造成极大 不便。力气再大,能拿得动几贯铁钱?矛盾一旦走向极点,就会引发变革。所以交子的产生,正可看作是这种矛盾(经济的发展与笨重的铁钱)冲撞的结果。
《文献通考·钱币二》说:“(宋)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所以交子是在民间富户中自发形成的,最初是由商人自 制发行的一种纸币。据李攸《宋朝事实·财用》说,十六户富人自制发行的交子,是用同一种纸印制的,上面还印有各自隐秘的题号以为私记。“交”是交换的意 思,持有交子者可于异地交换而取得铜钱(所取钱数是临时填写的)。但这还不是纸币,大致与现在的支票或汇票类似,是用于异地交易的,且面额较大。后来转为 官办的“官交子”,可用以替代现钱缴纳赋税,这才有了纸币的含义。但官交子也还不是纸币,真正的纸币,其实是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政府发行“会 子”开始的。会子的面额较小,并规定了与铜钱同时使用,这就具备了货币最主要的流通功能。所以,我国官方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应该是会子。“会”或为 付款之意,意指可与铜钱一样用于会钞。
交子和会子的前身,是唐朝的“飞钱”。《宋史·食货志》中有言,“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新唐书·食货志四》载,唐朝曾因铜的开采量不足 而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宪宗时于是下令禁止用铜生产生活用具。与此同时,又准许朝廷和地方向商人发行一种有价证券,这就是“飞钱”。“飞钱”取义于轻便快 速,所谓“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飞钱在当时也只是一纸凭证,还不是货币,但可用于大额贸易的异地结算,这就部分解决了流通货币不足的困境,所以当 时也称之为“便换”。到了宋朝的官交子和会子,这一纸凭证才逐渐成了流通的纸币。
纸币的名称最终与“钞”连在一起,是在金朝。《金史·食货志三》有“遂制交钞,与钱并用”的说法,纸币是在金朝以后才开始被称为“交钞”的。
“钞”字也作“抄”,《说文》释为“叉取也”,意思是用手指(或用金属夹子之类)夹取东西。所以夹笔写字也是“钞”,如鲁迅《致史济行》“钞‘旧’的《语 丝》”之“钞”,就是“抄”的意思。旧时经抄录印刷出版的集子也有称“钞”的,如《古文辞类钞》。由抄录再引申,“钞”就有了票据的意思,如南宋范成大 《催租行》的“输租得钞(缴租后收到票据)”。所以“钞”字虽从金,却是与金无关而与纸密切相关的,用作货币之后,就专指纸币了。金朝所发行的纸币“交 钞”,分为大小两类,其中大钞以“贯”为单位,有一、二、三、五、十等五种,小钞以“文”为单位,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和七百,也是五种。
但宋金两朝,纸币还是和铜钱一起流通使用的。到了元朝,纸币才成为普遍使用的主要货币,当时发行的交钞就有“中统交钞”和“至正交钞”等。《明史·食货志 五》说,“元世始终用钞,钱几废矣”。元朝是我国纸币最盛行的时代,除银元宝之外,通行的全是纸币,时称“交钞”“丝钞”或“宝钞”。之所以如此,恐怕与 元朝连年用兵征战,军费负担极其沉重有关,于是就只能靠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亏空而“始终用钞”了。
至明一代,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初时也曾禁用金银交易而实行纸币本位制度,后来稍有放宽,改为以钞为主、钱为辅的钱钞并行制度,但那时还未见有称钱或钞为“票”的。用“票”来指称纸币,是在清朝晚期的咸丰年间。
咸丰三年(1853),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发行了两种纸币来筹措军饷。一种称“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少者一两,多者五十两),所以 也叫银票。另一种称“大清宝钞”,以铜钱为单位,所以又叫钱票或钱钞。后来“宝钞”和“官票”合一,这才有了现在常说的“钞票”。
钞票的发行,从历史上看,大多是为济国用之不足,或只为筹措军饷。但钞票不是金属货币,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