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得闲:漫话高句丽
引言
二零零五年一月底二月初,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写了这个系列,陆续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完之后,有人建议整理一下,于是就把它们放在一起,顺便从网上找来一些地图附上,以便读者参考。所附地图,都是来自维基百科。在这里向维基百科表示感谢。
(一)
我贴出《历史应该怎样解读》那篇杂感之后,有朋友提出质疑,说高句丽跟高丽没有关系,只有韩国人这么说,我们中国人并不承认,似乎我把高句丽作为朝鲜人的祖先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想在这里专门讨论一下。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高丽人是高句丽的承传似乎是人皆尽知的公论,听大人说朝鲜也叫高丽,以前叫高句丽,后来把中间的句字去掉了,就叫高丽。因为朝鲜既是国名,也是民族的名称,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高丽或者高句丽到底是代表民族还是国家,只是知道朝鲜,高丽和高句丽是不同时代使用的名字,把时间概念抛开不算,都是一回事。但高句丽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不清楚。
为什么不清楚?因为那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事,所以我们不关心。虽然高句丽也曾占领过中国东北大片的土地(这是我后来知道的),但似乎被别人占领过就跟妇女当过慰安妇一样,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所以中国人写书治史一般都不太提那一段,关于高句丽的事情,要在世界史中才会提到。不信你找一本新华字典来,那上面有中国历代年表。在那里你看不到有高句丽这个朝代。我们汉文化中东北地区除了辽东以外在历史上跟中国没有关系。后来因为满清入主中原,这个地区才被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女真崛起之前的历史似乎是个空白,不光中国历史史中没有记载,就连文学读物中也没有多少记载,所以一般人不是很了解,我也不是很了解。我这篇漫话高句丽的很多内容,都是网上搜索来的。
但是像我这样从看演义了解历史的外行人不了解,不代表没人了解。史学界的专家是了解的。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提到过高句丽国,不过不是在中国历史中,而是写在世界史里面的。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认为不应该把高句丽作为外国来看待,而应当看做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为高句丽的领土大部分在今日中国境内,虽然他们的首都是平壤,但高句丽国的主体是在中国的,无论从人数还是土地面积都是如此,所以说高句丽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后来消失了的一个少数民族。
到了2002年,中国政府搞了一个大型研究项目,叫做东北工程。这个浩荡的工程得出了一些结论,一是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不仅如此,还认为高句丽跟后来的高丽以及现在的韩国朝鲜没有关系,不仅是政权之间没有继承关系,就是民族和血统方面也没有关系。这个结果出来以后,引发了朝韩两国的不满,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抗议,引起了中朝韩三国之间的一场口水战,中国与朝韩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后来韩国人闹到了温总理那里,温总理采取了邓大人对捕虾岛的办法,说搁置争议,不作结论,一场大乱才逐渐平静下来。
我觉得这场口水战很有意思,也很没意思。这大概是我们国家强大崛起的一种表现,不光要跟外国去争领土,还要争祖宗。原来一直说高句丽是朝鲜人的老祖宗,现在忽然觉得亏了,就拿过来做我们自己的祖宗。这么说虽然有些牵强,但也说得过去,因为高句丽虽然是外国,但高句丽所属的地盘现在大部分是中国领土了。既然我们现在使这块地盘的主人,那么这块地盘上的文化遗产自然有我们一份。但要把这祖宗独占,说不光是我们的祖宗,而且只是我们一家的祖宗,跟别人没有关系,就有些不讲道理了。不光是韩国人不满意,我要是韩国人我也会生气。为什么呢,因为这么做古为今用的痕迹太明显了,不能自圆其说。古代的国家与地区的概念与现在不一样,我们不能拿现在的国家观点去套历史。
(二)
为了讲清楚这祖宗到底归谁,我们先得聊一聊高句丽是怎么回事儿。要说高句丽,得先从扶余說起。大约公元前二百多年,也就是在秦王扫六合的时候,在现在吉林的地面上,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扶余。到西汉年间,扶余国不断发展壮大,东北的松嫩平原以及朝鲜半岛的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但是扶余没有像秦汉那样的中央集权政权,他们内部打来打去,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先后出现过好几个扶余国,有东扶余,北扶余,南扶余,卒本扶余,等等。其中的南扶余,在朝鲜半岛的南端,也就是后面要提到的百济。
除了扶余之外,在那个地区还有很多小的国家,就跟文革中出现的众多造反组织一样,数不胜数。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不断发展壮大。说是国家,实际上也就是个部落而已,今天我占了你的地盘,明天他又占了我的地盘。而高句丽就是这众多的部落国家之一,最早是由扶余的一个公子,叫做朱蒙的所建立的。那时候扶余国是外国,朝鲜反倒不是。西汉的时候汉朝征服了辽东和朝鲜北部,建立了汉四郡,现在北朝鲜的一大部分,包括首都平壤,都是汉四郡所辖的地盘。而在朝鲜半岛的南边,则是一些小国。
但是汉四郡是汉朝新占领的地盘,你要说侵略也行。估计也就是派些军代表去管理收税,老百姓还是原来的那些人。
再回来说高句丽,在公元前37年,也就是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音适)当政的时候,扶余王子朱蒙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叫做高句丽。最初建国的地点是在鸭绿江流域,但到底是在河的哪边也不是很清楚。但这对以后的口水战很重要。是在鸭绿江流域的哪一段也不清楚,但这跟口水战关系不大,所以我们也不必细究。
高句丽建国之后,迅速扩张,很快就吞并了周边其他的小国以及扶余国的很多地盘,也把汉朝所属的四个郡给占了。这时南扶余已经变成了百济,只剩下一个东扶余。到了公元494年,高句丽正式把东扶余国给灭掉了,历史700年的扶余从此从历史上消失。高句丽后期,北部占领了松嫩平原的大部,西至辽东,东临日本海,南部扩张到了朝鲜半岛的中部,高句丽的首都也从原来的鸭绿江边搬到了平壤,在那儿又继续了四百多年。
(三)
与此同时,在朝鲜半岛的南部也先后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叫做新罗,建国于高句丽之前的公元前68年,占据朝鲜半岛东南部很小的一部分,另一个叫做百济,建国在高句丽之后的公元前18年,占据朝鲜半岛的西南部临渤海湾的一面,据说是高句丽国的创始人太子朱蒙的儿子建立的。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都是在公元前六十年内建立的,共同存在了六七百年。这段时间在韩朝史上称为三国时期。
由于后来又有了另外一个三国时期,所以也叫前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合起来所占据的地盘,包括了整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三省的大部分,也包括了现在属于俄罗斯滨海地区的一部分。基本形状像个大帽子蘑菇,那蘑菇把儿就是朝鲜半岛,蘑菇盖儿就是现在属于中国的那部分。高句丽不仅占了整个蘑菇盖儿,还占了蘑菇把儿的多一半,只有下面蘑菇根那一小部分,归百济和新罗所属。
这三个国家,都是从扶余国衍生出来的,属于兄弟阋墙。花了四五百年的时间才把扶余国彻底铲除,三兄弟又互相争斗了两三百年,谁也没能征服谁。到这时候,中土的汉朝早已经灭亡了,经历了三国归晋,南北十六朝以及短命的隋朝,最后变成了大唐的天下。大唐统一中原之后,开始有能力向外扩张了,第一个目的,就是收回当年的汉四郡。
这三兄弟中新罗的面积是最小的,却是最为狡诈,他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与西方强大的帝国中土大唐建立联盟。而位于新罗西面的百济也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隔着新罗与高句丽,与更东边的日本建立了联盟。两个联盟大战一场,最后的结果是新罗与唐朝得联军获胜,百济与日本的联军失败,最后百济被新罗给吞并了,那时公元660年。百济是三国当中建国最晚,灭亡最早的国家,存在了678年。
灭了百济之后,新罗与唐朝又一起攻打高句丽。八年以后,到公元668年的时候,又把高句丽给灭了。高句丽从开始到灭亡,一共七百余年。唐朝的军队占领了高句丽的首都平壤,在那儿建立了安东都护府。为了防止高句丽人造反,还让三万多户当地居民带着户口本儿,集体移民到了唐朝本土。
关于高句丽灭亡这段历史,今人有不同的说法。中国人说是被唐朝给灭掉的,不太提新罗一方,而韩国和朝鲜人说是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灭了高句丽,把新罗作为主体,还有人直接就说是新罗灭了高句丽。
灭了高句丽之后,没过几年,新罗和唐朝又打起来了,就跟前些年中国帮着北越把美国人打跑,又把南越灭掉之后,越南跟中国又干起仗来差不多。后来唐朝防守不住,就把安东都护府搬到了辽东,平壤就归新罗统治了。再往后,契丹在辽东崛起,唐朝内部又赶上安史之乱,就把安东护都府的建制给撤消了。因为有了契丹从中间插了一杠子,唐朝的地盘和朝鲜半岛就不连着了,自然也就管不了那里了。
在高句丽灭了以后,北部崛起了一个渤海国,这个渤海国控制了现在吉林黑龙江的东部,朝鲜北部东海岸,以及现在被俄罗斯占领的海参威以及往北的一大块地方。这渤海国兴起之后,占据了原来高句丽所属的北部地区。而新罗则把原来高句丽南部的地盘,也就是朝鲜半岛北部加上部分东北地区给占领了,加上先前平定的百济,整个朝鲜半岛都归了新罗所属,也就是说,新罗把前三国给统一了。统一之后又存在了二百多年。所以说新罗政权的时间最长,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四)
前面说了,新罗统一了前三国,占据了整个朝鲜半岛。但这里的朝鲜半岛是自然地理上的概念,不是现代政治地理的概念。如果你打开地图,沿着朝鲜的东海岸从南往北走,就会发现朝鲜的东海岸在平壤的水平线北面不远的地方拐了一个弯,从南北向变成斜着向东北方向延伸了。从那海岸线拐弯的地方一直往东划一条水平线,一直就连到了鸭绿江的出海口。因为鸭绿江是从东北往西南走向的,所以从这条线以北,鸭绿江以南,基本上是个以鸭绿江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基本上不属于朝鲜半岛,而应当看做是东亚大陆的一部分。现在很多时候这个地区被称作是朝鲜半岛北部,那是政治地理的概念,因为这块地方大概占了北韩的一半左右。
不管叫什么,反正这块地方当时不在新罗的管辖之内,而是属于渤海国。那时的国界不是鸭绿江,而是大同江。
渤海国后来被契丹给灭掉了,但鸭绿江南边一块却被高丽拿过去了,自此基本上形成了朝鲜现在的格局。
那么高丽是怎么回事呢?再接着往下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二百多年以后,到了建国将近一千年的时候,逐渐开始败落,各处反叛兴起,各自割据一方。其中有个新罗国王的庶子,也就是说小老婆生的儿子,叫做弓裔的,因为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也加入了反军。先是在别人手底下干,后来就自己称雄一方,先是自称将军,后来势力大了以后,就在开城建都称王。
这个弓裔跟后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有点像。他信佛,说自己是弥勒佛,大儿子是青光菩萨,四儿子是神光菩萨。他还亲自写了二十多卷的佛经。因为他这个人很残忍,杀人不眨眼,还强迫将大臣百姓的妻女淫乱,因此怨声载道。后来手下的人就推举大将军王建为王。公元918年,王建杀死弓裔,自立为王,国号高丽。王建是高丽国的创始人,后来被尊称为高丽太祖。
高丽在北边造反,说是继承高句丽的传承。而南边原来百济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国家叫后百济。而新罗呢,又被逼退到原来的老家的那块地方。于是又形成了高丽,新罗跟后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后三国。这后三国的名字跟前三国接近,所占的地盘儿也差不多,不过那蘑菇帽子小了很多,北边一大块归渤海国了。
高丽太祖王建这个人很厉害。他于公元918年推翻弓裔自立为王,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于公元935年消灭了新罗,次年又消灭了后百济,又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这一次也包括了鸭绿江南部的那个的大陆地区,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原来归渤海国的那个等腰三角形。
统一以后,高丽太祖又活了七八年,于公元947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五)
高丽太祖所建立的高丽王朝存在了近五百年,从公元918年到1392年李氏朝鲜王朝的建立。在开始的时候,高丽跟契丹之间有过几次战争,但双方损失惨重,谁也没有占到便宜,于是在公元1018年的时候,两国签订了和平友好互不侵犯条例,就再也没有交战,一直到契丹(后来变成了辽国)被元朝灭亡,高丽成了元朝的属国。有一段时间,高丽北部曾经被元朝占领,到了元末明初的时侯又被高丽收了回来。
高丽是朝鲜历史上一个很兴旺发达的一个时代,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方面都可称为兴隆盛世。后世的朝鲜人把高丽作为朝鲜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有人认为应该从新罗算起。但这个观点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为什么说韩朝的主流史学家认为高丽是朝鲜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不是新罗?从地理学上看,新罗并”没有占领今日韩朝两国的全部疆土,北韩的一半左右都是在渤海国而不是新罗的统治之下的,只有到了高丽的时候,鸭绿江南部的大陆部分才跟地理上的朝鲜半岛和在一起。
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我以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层次。高丽王朝给朝鲜半岛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文明时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不能比拟的。
高丽盛行佛教。十三世纪的时候,高丽高宗用了十六年的时间雕刻出一套高丽大藏经,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全面的大藏经之一,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九章,六千五百六十八卷,五亿二千三百八十二万九千六百六十个汉字,刻在八万一千三百四十块木板上,每块木板长二十四厘米,宽六十厘米,高二点六至四厘米厘米,重三到四公斤。
记述前三国时代历史的史书《三国史记》也是高丽王朝的杰作,是搞历史学家金富轼奉高丽仁宗之命于1145年以汉文写成,有新罗本纪,高句丽本纪,百济本纪,年表,杂志,列传六部分,共五十卷。
还有一本《三国遗事》,是在《三国史记》之后一百五十年写的,记载了很多不见正史的传说。
高丽的青瓷,做工精美,可以跟宋磁媲美。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汉文化的融合。开始正式使用汉字,并盛行儒学与宋明理学(明朝出现于高丽末期)。
高丽实行了道府郡县制度和科举制度,并且建立了最高学府国子監。
(六)
我介绍了从高句丽到高丽这两个朝代的经过以后,有人认为高句丽跟高丽确实没有关系,说如果有关系的话应该是高丽跟新罗之间有关系,似乎是东北工程说的有道理。我觉得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不同的朝代,中间隔了二百多年,这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我小时候不懂事把他们混同起来,从来也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韩国人朝鲜人自然不会不知道。如果说是因为两个朝代没有衔接就没有关系的话,那这话等于没说,也不能算是历史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了。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唐朝跟汉朝没有关系,明朝跟宋朝没有关系,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华百姓国和中华老百姓共和国,也跟清朝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关系。
还有人认为,高丽的国王姓王,高句丽的国王姓高或者姓朱,还有人说姓解,反正不是姓王,两个朝代不是一家子,所以也应该是没有关系。这种解释同样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既然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当然不一定是姓一个姓了。如果真是一家子传下来,那是一个朝代,而不是两个朝代了。就像我们汉朝西汉跟东汉,但很多时候我们把两汉当作一个朝代来看。
东北工程之所以说高句丽跟高丽没有关系,是因为高丽王朝强调自己是高句丽的传人,就像我们汉人喜欢说炎黄子孙一样。高丽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高句丽的传人,主要是从文化继承,种族血统以及心理认同几个方面说的,并不是指玉玺的交接。
东北工程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根据史书记载的唐朝平定高句丽之后从高句丽往唐朝本土移居了三万户人家。因此他们认为高句丽民族从此绝种了,新罗以后朝鲜半岛上的居民是一个全新的民族,这全新的民族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也不用深究,因为那跟我们中国没有关系,不是我们研究的范围。
因此,除了说高丽政权跟高句丽政权没有关系以外,东北工程还有一个更重大的突破,认为高丽及以后的朝鲜韩国跟古代的高句丽不是同一个民族,没有血缘关系。这就等于把人家祖坟给霸占了,不许人家给祖宗磕头。这才是惹恼朝韩两国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我作为汉人都觉得不好意思,不得不站出来帮韩国人朝鲜人说话的主要原因。虽然我知道这样做很可能会得罪自己的同胞,很多原来给我点赞叫好的朋友也没动静了,甚至还可能会被人指责为汉奸卖国贼,再严重就要被人肉追杀了。但是我认为做人讲天地良心是最重要的,我们说话办事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西方人不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你把人家祖宗给占了是对人别多大的侮辱。
前面说了,高句丽是前三国中最大的,诺大一个高句丽,人口绝对不是区区三万户。据史书《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考虑到战争的因素,人口也不会减少到只剩三万户。其实,即使不从人口数目上考察,只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就发现东北工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唐朝占领的只是高句丽国的中间一部分,北边一部分后来变成了渤海国,或是成了渤海国的一部分,南边一部分则归了新罗国。唐朝移民只能是从唐朝占领的地盘移,不可能把整个高句丽都搬空了。要说唐朝占领后高句丽人绝种了,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唐朝在那里实行了种族灭绝的大屠杀。这种事一来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二来也是对我们祖先极大的污蔑,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去做那种猜测。
还有,唐朝在那里建立了安东都护府,就说明那里是有人民被统治的,不可能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实际上,唐朝在占领高句丽之后,自己并无力管理,便任命高句丽宝藏王为辽东都护府朝鲜王,让他来管理那块地方,因此那块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民族自治区。宝藏王是高句丽的末代亡国之君,但他当王的时候并没有权利,只是个傀儡。他的身世境遇有点类似于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
(七)
那高丽王朝为什么说要作为高句丽的传人,而不说是扶余或新罗的传人呢?我觉得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历史上但凡是造反的,总是喜欢拉出前朝的旗号,说自己是前朝的传人。高丽是造新罗的反,自然不说自己是新罗的传承,所以就把被新罗灭掉的高句丽抬了出来。
如果我们看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南北朝十六国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有很多一前一后的朝代,什么前秦后秦,前赵后赵等等。特别是与高丽同时期的五代十国,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差不多把以前的朝代都后遍了。
想当初三国时候的刘备刘玄德,只是个卖草鞋的,却要打出汉室贵胄的身份来,说是要复兴汉室,本来他也可以继承汉家大业的,无奈曹操曹孟德比他还狡猾,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不放倒汉家大旗,于是刘备的阴谋没有实现。
清朝的时候,很多造反的人都打出朱明的旗号,但最后都没有成气候。
除了中原以外,周边的国家也这么做。就在高丽附近,后来出现过辽国跟后辽两个朝代,也出现过金跟后金两个朝代。这不同时期的两个朝代之间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是心理上的,而不是法理上的。
那他为什么不扯出扶余国的旗号呢?因为扶余国灭亡的时间太长了。高句丽是新罗之前那块地盘的主人,很多高句丽贵族到了新罗失去了既得利益,所以心中怀念过去,他们人还在,心不死,时时刻刻想着复辟,所以高丽太祖打出高句丽的旗号很得人心。
跟其他打出前朝旗号的情况不同的是,他根本就懒得加那个后字,直接就用了前朝的名字。
那么他为什么把高句丽改成高丽呢?其实他并没有改,叫的还是原来的名字。高句丽的“句”字,并不是读“据”或者“居”的音,而是读“勾”的音。在过去的时候,“句”和“勾”是通用的。其实我们也可以把高句丽写成高勾丽,这样就可也减少很多误会,但那时候的人不会误会。
高句丽也叫句丽。汉人的书籍中,有时候就不写前面的高字,直接称句丽,如果我们把句丽变成勾丽,就会发现勾丽跟高丽没多大区别,就像谷歌也可以是股沟或者狗沟一样,就看你喜欢用那个字了。
到了高丽的时候他们有了国子监,汉语程度比较高了,他们看到汉人称呼他们一会儿是勾丽一会儿是高勾丽,觉得比较乱,也可能是那个句字老被人读错闹误会,反正他们不太喜欢那个句字,就跟宋朝要求说,以后你们别叫我们句丽或者高句丽了,直接就叫高丽好了。因为这是人家自己的选择,我们也不好不尊重人家,以后就统一管他们叫高丽了。这就好像现在的韩国一样,说以后你们别把我们的首都叫汉城了,我们更喜欢首尔这个名字,于是就改,成了首尔,其实他们自己的名字并没有改,英文中还是叫做Seoul。
我原来以为高句丽改成高丽是把中间那个句字给去掉了,其实这么看来,去掉的可能是前面那个高字。因为说高句丽的时候,那个高字是个形容词,表示尊敬的意思。所以很多时候朱蒙也被称为高朱蒙,很多人以为他姓高,其实只是“尊敬的朱蒙”的意思。这有点像英文中的His Highness,但高字不光用在人的前面,也用在国家的前面。
而高丽的高就不是尊称的意思了。这里的高是代替了勾丽的勾字,不是敬语,因此不能省略。
(八)
其实,东北工程把高句丽跟高丽割裂开来,并没有抓到问题的点子上。我们不能孤立地把高句丽看做是一个独立于其他国家的民族,从血缘的角度山看,没有一个高句丽民族,只有扶余民族。高句丽,新罗,百济,还有渤海,以及渤海国更北面的靺鞨,都是扶余人的后裔,或者说跟扶余人都血缘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去考虑,这些国家可以构成一个扶余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的居民,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血缘上都是很相近的。严格来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并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扶余文化圈中的不同国家都有着相近的血缘关系,有点类似于我们汉文化圈中的春秋战国,南北朝十六国以及后来的五代十国那样的同一民族多国并存的局面。现在的阿拉伯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
我们炎黄子孙有这古老的民间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等。而扶余文化圈也有他们的传说。这些传说记载于高丽人编写的《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我们汉文化的二十四史中也有提及。
据民间传说,朱蒙的父亲是扶余国的金蛙王。金蛙王的父亲叫解夫娄,原来是北扶余的国王,后来被檀君朝鲜的后裔所逼迫,搬到海边上建立了东扶余。北扶余就拱手相送了。不光如此,还得向北扶余俯首称臣。
解夫娄老年无子,有一天去散步,看见一块大石头在流泪,就把那石头翻过来看,底下藏着一个浑身金色,长得像青蛙的男孩,解夫娄觉得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儿子,就带回家抚养,后来就把王位传给他了,后人就称他为金蛙王。这个金蛙一即位,就结束了跟北扶余的隶属关系。
金蛙王有一天也去散步,碰见了河伯的女儿柳花。柳花跟他诉苦,说自己跟天帝的儿子解慕漱私通,被赶出来了,无家可归,金蛙王就把她带回家,关在一间屋子里。柳花坐在屋子里,被日光照到,觉得不舒服,就躲开坐到别处,但那日光追着她照,后来她觉得身上有一种怪异的感觉,就怀孕了。到了生产的时候,生出一个大卵子来,也可以说是下了一个巨大的蛋。走兽见了这个蛋都躲着走,飞禽见了就衔来草给它盖上。这巨蛋坚硬无比,刀砍不裂。后来巨蛋自己崩开,里面跳出一个男孩来,就是朱蒙。金蛙王就把他当儿子养了。
朱蒙有三个父亲。因为是日光调戏河伯的女儿生出的孩子,所以他的老爹是天上的太阳,又因为他妈妈曾经跟天帝的儿子私通,所以天帝的儿子也是他爸爸,而他是生在金蛙王的王宫里的,被金蛙王当作儿子养,因此金蛙王是他的养父。
因为天帝的儿子和金蛙王的爸爸都姓解,所以有人认为朱蒙应该姓解。
朱蒙长大后,因为遭到金蛙王的七个亲生儿子的嫉妒,就离开了东扶余,又回到北扶余,就是他爷爷原来被迫离开的地方,自己建立了一个国家,就是后来的高句丽。也有人说是他爸爸解慕漱先在那儿建了个据点,他投奔过去的。据说最开始建国的时候也是叫北扶余的,后来才正式称为高句丽。我估计可能是北扶余这个名字太容易引起歧义,或者是会带来不愉快的回忆,用一个全新的名字,会给人以全新的印象。
扶余人的分布北到西伯利亚,东到滨海,西到辽东,南到朝鲜半岛南端的百济,是一个独立与中华汉文化圈的古代文明。只不过因为没有书面语言,所以很多历史没有保留下来,直到高丽时代,才用汉语写出了历史。
从语言来看,扶余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从扶余语言衍化出来的通古斯语和朝鲜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属于同一语系的还有突厥语,藏语,蒙古语,达斡尔语等,还有日本语。其中突厥语又包含了回鹘语,维吾尔语,保加利亚语,阿塞拜疆语,乌兹别克语,甚至土耳其语等等好多好多种语言。阿尔泰语系从中原的西面到北面再往东,饶了大半个圈,基本上包围了汉文化圈。为何所有华夏周边之地都属同一个语系,而我们炎黄子孙却跟他们大相径,自成一个语系,这是个很有趣的课题。
(九)
我前面说了,东北工程说高句丽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很牵强的说法。如果说是指被唐朝移民到中土的三万户高句丽居民,还勉强可以说的通,但用来指高句丽国的居民,则不适用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当时高句丽根本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更谈不上是少数民族,跨越历史与时空,把现在十四亿中国人口去套一两千年前盘踞一方的独立古国,说人家是少数民族,纯属驴唇不对马嘴。
说高句丽民族灭绝了也是不对。移民到中国的高句丽是融入汉族社会了,但留在原地的扶余民族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朝鲜民族与女真族,我们后面将会谈到。
我同意我们介绍中国历史的时候应该包括高句丽,也应该包括整个扶余。但是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说,扶余和高句丽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国家,那块土地现在分别属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但在在当时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麽大一块原来不属于中国的土地现在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我不同意把高句丽国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也不同意把高句丽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更不同意把它们当作少数民族来看待。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上的的概念,在历史中没有意义。现在我们把中国境内的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一个政权底下,不属于这个政权的就不是中华民族,比如说我们中国境外有很多蒙古族人,朝鲜族人,哈萨克族人等,你不能说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不能一成不变地延伸到历史中去。中国的疆域是几经历史变迁才成为今天的样子的。现在中国领土有很多原来都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很多原来中国的固有领土,现在都算外国了。所以我们讲历史要就历史说历史,不能让历史为现实服务,更不能因为历史是个温顺的小姑娘,就把人家的发型变来变去。
有人担心,说你认同朝鲜韩国是高句丽的传人,那我们东北不就不应该是我们中国了吗,他们朝鲜人韩国人整天念叨长白山是他们的,让我们还给他们,你这么说不是帮着他们,吃里扒外吗?
其实这种推论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基于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国家领土一定要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才是正当的,如果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就要物归旧主,不然就是不讲道理。所以我们国家每每与邻居有领土纠纷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说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跟人打嘴仗的时候,也是千方百计地去论证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好像如果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自己也觉得理亏似的。不光我们中国人有这种观念,我们东边的邻居也有这种观念,所以老是念叨这块地原来是我们的,应该还给我们。
为了不理亏,又不想把自己的领土划给人家,于是就去篡改历史,反正历史已经过去了,只要有了话语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现在的老百姓不光对几百上千年前的历史不了解,就是对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北京的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事也都太清楚了。现在网上还拼命争论六零年饿死过多少人,文革时打死过多少人的事,但已经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了。
扯得远了,再回来说领土纠纷。现代国际上对于领土纠纷的是非,并不是按照自古以来的归属来判定的,而是尊重近百年来的既成事实。如果一个国家已经占领了一个地区上百年,老百姓都已经安居乐业了,另外一个国家吵吵者着要归还,基本上都是没事找事,不会得到道义上的支持。所以,自古以来是谁的地盘现在就应该归谁的道理是站不住脚的。别说东北不是我们主动占的,即使是靠拳头硬抢来的,现在也不必还。再者说了,如果按自古以来算,我们汉朝早在两千年前就在朝鲜的地盘上建立了郡政府,北朝鲜的一大块地方,包括平壤,都是我们的固有领土,都得让他们给咱们吐出来。
国家领土不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有认同了这个理,才能写出中华帝国的扩张史来,不然的话,写出来的只能是一部屈辱史。好像我们从来只有吃亏的份儿,没有占便宜的时候。
(十)
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很复杂,当时的国家跨越了现在中国,朝鲜跟俄国三国的地盘,所以不好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去讲哪块地方的历史。其实我们现在说东北地区也是不合适的,我们说东北,只能包括现在属于中国的东三省,但原来属于满清,后来割让给俄国的一大块土地在历史上跟东北,特别是吉林跟黑龙江,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国际史学界曾经有一个不正规的称呼,把我国东北地区跟后来划给俄国的地区统称满洲,把割让给俄国的那块地区叫做外满,把属于我国的满洲地区,包括东三省,内蒙东四盟以及河北北部原来属于热河省的那一部分地区叫做内满,就跟现在的外蒙内蒙的区别类似。但是中国人似乎不是很喜欢满洲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日伪的时候有个满洲国,所以就用东北把满洲给取代了,外满这个概念也逐渐没人使用了。但严格说来,东北跟满洲不是同一个概念。
外满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加上江东六十四屯和库页島合计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上和东三省的面积总和差不多。广义的外满,还包括从贝加尔湖到额尔古纳和之间的地区,大概有二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所以广义的外满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这个地区,应该都属于扶余人以及血缘相近的各种民族活动的范围。
有人把外满叫做外东北,这名字有点不伦不类,让人想起北京的六环路东北角来。在中国,凡是以方位作为地区的名字都是站在中原的角度,以汉文化圈作为世界中心而起的名字,大汉族沙文主义的色彩太强烈,对与历史上那块地方的居民不太尊重,也不容易为国际所接受。当然了,如果这块地现在是我们的了,我们想怎么叫就怎么叫,这是我们的主权,别人谁也管不了。但是如果希望跟国际接轨,还是用中性的称呼比较好。
我建议恢复使用内外满的概念,这样有助于讲清那个地区的历史。现在的东北史对内不讲满洲,只说东北,对外不提外满这个概念,只讲国境线以里这一部分,这样历史是讲不清楚的。我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很多讲历史的网页只画出一个现在的中国地图,然后在里面划出一块来,说这是历史上某某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而国境线外面就没有图了。这样做容易给人以错觉,认为现在的国境线是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那些少数民族因为手里没有护照,所以从来不会出境。
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我建议使用文化圈的概念而不是国家的概念来介绍历史。讲述东北亚的历史,应该使用扶余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包括了内满,外满以及朝鲜半岛。讲述这个地区的历史的时候,没有必要跟现在的中华民族结合起来,也没有必要去争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化遗产。
有些人可能对文化圈的这个圈字不太喜欢,因为当初日本人侵华的时候搞了个大东亚共荣圈。这没有关系,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无比,我们可以找一个类似的字来代替这个圈字。
介绍扶余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占到地理上的便宜。扶余文化的中心是在现在中国的境内,这是朝鲜跟韩国也不否认的。到现在吉林省还有一个扶余市,就是扶余过当年的王宫所在。我们把扶余文化的牌子打响以后,可以把扶余市变成一个旅游中心,把高铁修到那里,吸引国内国际游客,让他们到这里来经历穿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说不定以后扶余可以变成国际级的经济中心,升格成为直辖市。如果只宣扬高句丽不宣扬扶余,很多游客就跑到平壤去了。
其实话说到这里,高句丽跟高丽的承传关系已经基本上讲完了,那一段历史我们大家也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既然说到这儿了,我就继续往下讲讲这个地区以后的演变经过。
(十一)
前文书说到,唐朝跟新罗联手灭了高句丽,北面又崛起了一个渤海国。唐朝在辽东跟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安东都护肤,后来又交给高句丽的宝藏王管理,实行民族自治,只不过把宝藏王从正国级变成了省地级。
再后来,新罗跟渤海国两面夹击,那个民族自治区就消失了,被新罗和渤海国给瓜分了。渤海国跟新罗国连在一起,又恢复了高句丽时期大蘑菇的形状,新罗是蘑菇把儿,渤海国是蘑菇盖儿。不过那蘑菇盖的形状变了,比以前大了好多,东边一直到了海边。
这渤海国现在也是有争议的,朝鲜人认为是他们的祖先,中国人认为是中国境内绝迹的少数民族,跟朝鲜没有关系。其实我觉得朝鲜人认为他们的根是在我们这边,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不知道有些人怎么想的,宁可说渤海人灭绝了也不给朝鲜人做祖先。不过这回的灭绝没有强制移民做理论根据了,只是说逐渐消失,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了。
在渤海国的更北面,是靺鞨(音漠河)人的地盘。这靺鞨人是怎么回事呢?在高句丽的时候,所有高句丽以北的人统称为勿吉。相对于高句丽来说,他们的文明程度稍微差一些,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生活的来源主要是狩猎,而那时高句丽已经是农业入社会了。勿吉人的地盘在高句丽以北,宽从吉林黑龙江的中部一直到日本海,长则从高句丽边界一直到外兴安岭。勿吉的西边是柔然,不属于扶余文明。
靺鞨人本是勿吉的一支,后来逐渐强大,靺鞨就取代了勿吉。高句丽灭亡以后,勿吉的南部跟高句丽的北部成了渤海国,渤海国以北就都叫靺鞨了。
靺鞨人跟扶余人的血缘关系很近,一开始是被扶余征服的一个地区,后来就跟扶余混杂了,所以说从广义上靺鞨也是扶余文化圈的一部分。渤海国就是南部的粟末靺鞨跟高句丽人共同建立的,也叫浮渝靺鞨。而北部的黑水靺鞨,则是以后女真人的祖先。
从北边外兴安岭的靺鞨,到中间松嫩平原的高句丽与渤海国,到南面的朝鲜半岛,都是广义上的扶余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如果发展下去,会成为一个地袤广大的帝国。可是,这个进程被契丹给破坏掉了。
在扶余文化圈的东北方,大概是现在的内蒙东部,原来是柔然的地盘,后来柔然灭亡了,契丹就崛起了。柔然跟契丹是一个相对独立与扶余的文化圈。契丹是鲜卑人的后裔。因为是游牧民族,所以跟以农业和狩猎为主的扶余人不太一样。他们跟更西面的突厥反而更接近,跟后来的蒙古同属突厥文化圈。突厥文化,华夏文化和扶余文化三个文化圈在东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乃至东亚近千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三个文化圈互相争斗,此长彼消的历史。其中辽东一带便是这三种文化交集的地方,历史上三方都曾经控制过这里,对谁来说都是固有领土。
在扶余时代,契丹刚刚开始形成。前三国的时候,契丹开始扩大。但真正强大是在新罗统一了前三国之后。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契丹从汉人手里夺得燕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把中国北方给占领了。现在河北、山西的北部,内外蒙古的大部,当时都是契丹的地盘。在宋朝的时候,契丹的国土是宋朝的两倍。这时,韩文化圈与扶余文化圈基本上被契丹给隔绝开了。在东面,契丹国不断向东扩充,把渤海国也给灭掉了,这样把整个扶余文化圈从中间分成了两半,形成了南北隔绝的局面。南面是高度文明的高丽,北面是松散的靺鞨部落。
契丹占领渤海国之后,在那里建立了东丹国,作为自己的属国。这时在渤海国北面,从黑水靺鞨中演化出一支女真人,建立了金朝。他们先是向契丹人的辽朝俯首称臣,后来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十三世纪的时候,就把辽朝给灭掉了。
后来契丹人重整旗鼓,又重新建立了一个辽国,历史上称为后辽或西辽,存在了一百年左右,后来被蒙古灭掉了。
契丹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是个谜,建立辽国之后,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人口有一百二十万之多,但亡国之后,诺大一个契丹民族,竟然就消失了。有人说他们跑到西面又建立了一个国家,也有人融入了其他民族。现代人利用DNA 的技术,发现现在的达斡尔人是契丹人的后裔,但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十二)
那末女真人跟朝鲜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女真族的崛起,始于一个高丽人,叫做函普的。这个函普离开发达的高丽,支援边疆来到了靺鞨去发展,他加入了属于靺鞨的女真族的完颜部落,就跟他们打成一片,有一个电影叫做《与狼共舞》的,说得就是类似的故事。后来函普娶了一个当地人做老婆,生了三个孩子。
因为函普来自发达地区,自然把当地人忽悠地滴溜溜转,部落人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通过民主选举,他就当上了部落的首领。就像我们现在的总舵主当年去陕北插队,被推选为生产队长一样。
有了函普的带领,完颜部落迅速崛起。函普的后人统一了女真的各个部落,后来又建立了金朝,函普被奉为金朝的国父,尊称为始祖景元皇帝,但他本人并没有看到金朝的建立。
这个金朝存在了一百多年,比元朝的时间还长,先是灭了辽国,后来又灭了北宋,把首都定在了开封。
灭辽之后,金朝与高丽又成了邻居,扶余文化圈又重新统一汇合,但已经分开了二百多年,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习俗了。原来一个文化圈中的两兄弟,现在已经出了五服,说亲不太亲了。
还没等水乳交融,蒙古人又打过来了。蒙古人原来是向金朝俯首称臣的,但是横空出世冒出了一个成吉思汗,所向无敌,先是一路杀向西边,踏平了西辽和西域,又回身灭了西夏。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孙率领蒙古大军杀向东方,又灭了金朝,大扶余地区又被蒙元给分开了。
元朝的时候,高丽变成了元朝的属国。据说高丽的王位继承人必须要娶元朝的公主,而且在即位之前必须要送到元朝去留学,在党校培训几年。即位后,事关重大的问题都要都要由元朝公主最后定夺,就像有一阵子我们的总舵主实际上不能做主,所有重大问题都要由顶尖的建筑师拍板才行。
平定了渤海之后,蒙古大军又挥师南下,几经征战,把南宋朝廷给灭掉了,我们炎黄子孙就成了亡国奴。
再后来的事情我们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元朝建国不到百年,中原大地风起云涌,大家借着吃月饼的机会就把元人赶回了大草原。历史就这么进入了明朝。
明朝不光收复了汉家失地,顺便把渤海跟靺鞨也给接收过来了,还建立了三个都司,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但实际上明朝并不能有效地管理那块地方,只能跟唐朝一样,实行民族自治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羁縻,一边笼络,一边控制,给当地的民族精英封侯进爵,但又让他们接受朝廷的管辖。
对于高丽,明朝也从元朝那里继承了宗主权。两边重新勘定地界,明确了边界,从那儿以后朝鲜的国境线就基本没有大的改变,只是鸭绿江北边的主人几次易手。
你别看朝鲜人现在挺惨,在历史上他们比我们幸福多了。一个朝代动辄六七百年,甚至近千年,所以老百姓能够一连好几代得以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不像我们这个圈子,每过一两百年就打打杀杀,把江山推倒了重建一回,每次建了江山之后都要搞运动,把有功之臣斩尽杀绝,然后换上一斑庸人当政,贪污腐败,把老百姓欺负得民不聊生,然后又有一班人造反,开始新的轮回。
但是明朝对于扶余地区的控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女真族再次兴起,建立了后金,明朝就退缩到辽东,在往后又退到了山海关。后金占领辽东以后,改称清朝,明清两国以长城为界,自此满洲统一在清朝治下。
要说起来,女真人最早崛起的地方,是在现在中国的地盘之外的,所以按照东北工程的逻辑,他们应该是外国境内绝迹的少数民族。女真占领东北以致整个中国,都应该是的的确确的外国人入侵我国。不过在我看来,满清的崛起是扶余文化的复兴。
往后的事大家都清楚了,清朝先是制服了蒙古,又占领了中原,突厥文化圈与华夏文化圈都败于扶余文化圈的后裔,大蒙古跟大中华一起做了亡国奴,直到二百多年以后,武昌新军士兵的一泡尿冲垮了满清王朝。又经过了一百多年,中国境内的扶余文化的后裔逐渐融消于中华文化之中。作为扶余文化的传人,只剩下生活在朝韩两国的朝鲜人。
全文完
二零一五年二月
[ZT ]
更多的评论请看:
几曾回首:漫话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