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藏友会时,有藏友问我,用瓷片来学习时,该如何入手,我连比划带说,也没能让藏友弄明白。今天,发一个瓷片学习知识的普及小贴吧。
北京藏友会时,有藏友问我,用瓷片来学习时,该如何入手,我连比划带说,也没能让藏友弄明白。今天,发一个瓷片学习知识的普及小贴吧。 (责任编辑:梁山)这个片子是我在北京藏友会的前一天,于报国寺购买的,购买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片子的各方面特征都比较典型,而且纹饰也相对有特点。拿回家后,自己又打磨了一下,这些天一直在手里把玩着。 昨天,开始拍图,结果拍了100多张,也没有特别满意的,所以只能请大家仔细观看图片了。做了一上午的图文,本人水平比较差,只能有劳大家凑合着看了。 这个瓷片的纹饰特征应该是青花留白缠枝并蒂牡丹菊花釉里红。 这个瓷片虽然没有落款,但是其各方面特征都非常明显,综合看,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 那么我们在学习瓷片时,尤其是新手,该如何入手呢。 那就需要学习者从实物资料的各方面特征来入手了。 下面,我们一一来说。 【图一】,刚才说了,这个瓷片的纹饰特征是青花留白缠枝并蒂牡丹菊花釉里红,青花留白的缠枝花卉纹饰在清三代,尤其是在康雍时期,非常常见,类似的纹饰还 有缠枝人物,比如连生贵子等等,青花留白缠枝在明晚期开始常见于日用瓷器,到康雍时期盛行于世,在清中期之后,就不太多见了。首先,了解了纹饰特征和演 变; 【图二】,通过观察和触摸,发现这个瓷片的底部中心隐约有一个小乳突。乳突在元末-明早期的民窑瓷器中非常常见,到明中期成弘时期,就已不显见了,其后历代民窑瓷器均不多见,因此,乳突已经不再是民窑瓷器断代的主要特征依据了; 【图三】,这个瓷片的足根处,呈现平切状,但平切中带有明显的折角。我个人认为,这是康熙瓷器断代的很有效的依据之一,大多数这种足根修切方式均出现在康 熙中晚期,到康熙末期至雍正时期,其足根的修切方式已经不再是这种康熙时期常见的平切带折角的修足方式了,而被足根圆滑的修足方式所取代,比如常说的泥鳅 背就是在康熙晚期到雍正时期所流行。因此,我个人的经验是这种平切带折角的足根修切方式是康熙中晚期的重要断代依据。但是足根平切的不仅仅在康熙时期所仅 见,在明晚期嘉靖时期这种修足方式就已出现,我就收藏了一片嘉靖六字本年款的足根平切的瓷片,因此,瓷器断代不能绝对化; 【图四】,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三个特征,1、足墙内斜,清早期部分民窑瓷器的足墙均有内斜的特征;2、火石红,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修足内墙接近 足根处,有不规则的火石红出现,淡淡的颜色,很是漂亮,有藏友说火石红到乾隆时期就没有了,其实,那是官窑瓷器的特征,民窑瓷器至清晚期火石红也一直存 在,而像这个瓷片中,火石红只出现在修足内墙接近足根处,在足根外侧胎釉结合处没有出现的特征,也只是在康熙时期常见,明晚期和雍正之后的火石红特征是足 根内外侧胎釉结合处均呈现火石红,但是,我个人认为火石红并不是瓷器断代的主要依据,因为相当部分的康熙精品瓷器并没有火石红,因此,瓷器断代不仅不能绝 对化,还要综合分析;3、胎质致密,我们可以从这个瓷片中,发现其胎质是相当的致密,远不同于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中疏松的胎质特征,如此致密的普通的民窑瓷 器,只在康雍时期常见,由此可见,康雍时期制瓷水平之高; 【图五和图六】,是跳刀痕的特征,图五是足墙内侧跳刀痕特征,图六是底部放射状跳刀痕特征。图五和图六的跳刀痕是隐约出现的,不仔细看,很难看出,这种特 征和明晚期类似,跳刀痕在民窑瓷器中也是贯穿于整个明清时期,只不过在巅峰的康雍时期,跳刀痕并不明显,甚至看不到,而到了清中晚期,跳刀痕又归于明显; 【图七】,是旋痕的特征,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中,特征隐约出现的圆形旋痕比较常见; 【图八】,是上面总结的底部各类特征的汇总; 【图九】,是碗心釉面的使用痕迹和牛毛纹,瓷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明显的使用痕迹,还有方向完全不规则并且长短不一的牛毛纹,以牛毛纹为依据断代,一 定要严格遵守“方向完全不规则并且长短不一”这个基本要求,但是没有牛毛纹和使用痕迹的瓷器未必都是假货,因为相当部分的瓷器,尤其是官窑和外销瓷器几乎 没有使用痕迹和牛毛纹;这个瓷片的釉水是典型的白中泛青的釉色,有别于粉白釉色。 最后,以上特征的分析了解,应限于国内传承有序的瓷器的分析和比较,因为部分出土瓷器的釉面特征和外销瓷器的修足等特征与国内传世瓷器颇有不同,因此,我们应比较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