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孩子自杀问题,我前天写了一篇短文“谁会是下一个失去孩子的父母?”有位读者在回应:她(马翩然)的父母可能对她究竟经历了什么,价值观是什么,男朋友究竟是什么人都不太明了。这是父母们应该反省的。其实,所有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天真和善良”,这只能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原始的爱。我相信没人会反对这位读者的看法,然而,也不会有很多父母听进去这个忠告。太多的父母宁愿证明和保持对孩子所谓“原始的爱”,把眼睛盯着孩子身上,也不愿意反省自己的育儿之道,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
我的一位朋友是名儿童精神科医生,但是她后来死活不肯去做这份工作了。她说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她做够了。我跟她说,你受过多少医学训练,才能做这个科的医生,放弃了多可惜啊!她反问我一句:你也从事这个行业,你清楚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回事,但是你见过有多少这些孩子的父母愿意修正自己?
我没有办法反驳她。举一个例子,我曾经遇到一个由学校转介来的孩子,因为行为问题面临被退学。这孩子的妈妈关心孩子的未来,问我:“会留下治疗的记录吗?”我告诉她,因为是医疗保险公司买单,他们有权利随时来检查我的治疗记录。于是这位妈妈毫不犹豫地对我说:“你尽管给他治,你不要做记录。我付现钱。花多少钱都没问题…不要问我什么,只管辅导孩子就行。”当我告诉她,以她的情况,需要做婚姻辅导,才能有效地就纠正孩子的行为时,她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你别以为这位妈妈是个奇葩,比她牛的父母多得去了。有一位同样被学校要求送孩子接受心理辅导的妈妈,第一次约诊自己来了,一坐下就说:“好大个事啊!还心理辅导呢!我挣的钱,我的孩子一辈子都花不完,有什么好担心的!美国佬就是没事找事。你给我开个证明,就说我的孩子都正常,不需要做心理辅导,我给你钱。”她讲这话时的眼神和手势,至今我都也记得清清楚楚。
也难怪我的这位精神科医生不愿干了,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拒绝反省自己的父母太常见了。一定有读者会说,你别拿这样极端的、典型的例子来说事。好吧,那你去看看所有跟育儿有关的论坛里,讨教方法送孩子爬藤的、参加什么比赛如何取得第一的、给孩子吃什么喝什么的,都可谓用心良苦,在孩子身上下功夫。你看到几个贴子说,我怎样先“推”自己一把?
当然,我也见过先“推”自己的父母。同样一位因为行为问题,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妈,自己先接受心理辅导。后来,妈妈不用吵不必叫,孩子自己都改正了毛病,而且更敬爱妈妈,原来经常吵架的夫妻也变得亲密起来。再后来,这孩子顺利进了藤校,毕业之后马上被一家大公司看中,之后事业蓬勃发展。
我常常会观察用力“推”孩子的父母,和愿意“推”自己的父母。他们总让我想到圣经里的一句话:“智慧妇人建立家室,愚蠢妇人拆毁家室。” 哎呀呀,这可真是智慧和愚蠢的较量哈!
我在做《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的初稿测试时,越来越明白耶稣的话:“凡是有的,还要赐给他,使他富足有余;凡是没有的,连他有的也将从他那里拿走。”我发现谦卑的人,大都是那些爱书的人。他们的家庭也大都是健康幸福的。有一位妈妈,她说从书里明白以前很多迷糊的概念;看到她已经有的优势,懂得如何更好地发挥她的优势。几个月之后,她告诉我说,她根据自己对亲子关系的新的认识,整合了自己,感觉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更甜蜜了。我还遇到好几位有名望的老年学者,他们说看了这本书,让他们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而这个总结的意义,就是让他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更健康地调节和保持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他们给了我很多的灵感和启发。我常常思考,当我年迈的时候,我可以像这几位老先生们一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吗?
我也看到,那些纠结在家庭问题堆里走不出来的人,对我的书有完全不同的态度。我实录几句:“我没有时间看书。”“我的孩子都大了,不需要操这个心了。”“这类东西网上很多的,谁看啊?!”“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有问题啦?你这是悖逆!”“你是恐怖分子吗?你把中国文化炸个底朝天!”“我不信上帝。所以不感兴趣。”“原来你是想来宣教啊!”“原来你是反基督教的。”…我可以告诉你,像这类的评语,我收集了很多很多。
我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书与我vs 书与作者。前者想的是,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能从书的内容得到什么?后者想的是,这个作者是个什么人?作者想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两种态度都给了我启发,帮助我观察那些成功的父母和成功的子女,那些有天智但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当然,还有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面对孩子们的悲剧,不管是已经发生的,或者还没有发生的,父母的确需要反省,然后,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做不到?而却习惯把眼光紧紧地盯着孩子身上,忙着不停?仅仅是本能吗?但是科学告诉我们,这是一代传一代的思维和生活模式。我也借用《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一书中的一句话:“这样做,可以让父母感觉好一点,然而…”有智慧的父母,他们不会去证明自己对孩子“原始的爱”,他们会反省自己是否具备做父母的资格、能力?是否有勇气面对父母之爱远远大于本能的科学发现?是否有谦卑之心学习父母之爱这门艺术?爱孩子就要知道:自己没有的,怎样去给孩子?
《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被台湾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台北彰化高级中学图书馆、国立台北教育学院、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中国浙江图书馆等收藏。
中文简体和繁体字版,美洲专销网站: http://www.rainbow-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