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原作者?

     学习中国画,临摹是必须的,不论是初学者, 还是成名画家,都有临摹这个过程。临和摹是两个不同的方法,临是照着原画画,用笔作色力求和原画相似,而摹则是用透明纸覆在原画上把它描下来,现在习惯讲临摹,是把这两种方法合在一起了,即通过复制原画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临摹的画作多是习作,不能当作创作,一般会署名某某某临,在临摹的画上也不会只写上原作者的名字,不然就是伪作,或假画了。 临摹画,可以是临摹古画, 但古画稀少,因此就有了画谱的出现。自明朝起画谱开始盛行,到了清朝就更具规模,象有名的《芥子园画谱》,以及我以前提到的《诗画舫》,《点石斋丛画》等,以人物为题材的则有《吴友如画宝》,《吴友如百美画谱》等。
 

     吴友如生于晚清, 卒于1894年,是晚清有名的海派画家,而且是当时《点石斋画报》的主笔,他的画对清末民初的画家影响巨大,徐悲鸿幼年学画时每天都要临一幅《点石斋画报》的画作为功课。这套两册装的《吴友如百美画谱》是民国十五年印,也就是1926年出版。 当时定价是一元二角。其中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许多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画中人物刻画生动,构图丰满,既可当小人书看,更可以用以学习绘画。


《 吴友如百美画谱》


 


 
花木兰“代父戍边”图

     上面这幅“代父戍边”一看就是花木兰的故事,画中花木兰出发前正在安装弓弦,马弁在一旁牵马以待,花木兰看上去非常从容,而且精熟兵器,武艺高强,很好地刻画了一位古代女英雄的英姿飒爽。

沈心海 《代父戍边》图
 
     很巧的是我这儿有一张同样以花木兰为题材的画,同样的人物,马匹,连箭盒内的箭数也是一样三支,这是清末民初有名的画家沈心海的作品,只是沈心海的画中少了前面的大树,就像我们剪裁照相时,只取了左上方的图景。该画上书“癸丑仲春仿新罗山人笔心海沈兆涵”。新罗山人华岩(1682~1756)是清代扬州画派的知名画家,善画人物。 这两幅画是如此地相似,不可能是巧合之笔,其中有一个人一定是临摹者,那是谁呢? 沈心海也是清末民初的海派画家,生于1855年,卒于1941年,享年86岁, 他是海派著名画家钱慧安的入室弟子,和他的老师一样善画人物。癸丑年在沈心海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那就是1913年, 很显然卒于1894年的吴友如不可能画出一幅他死后才出现的画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即沈心海是利用了吴友如的原画作取舍,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复制或者山寨了吴友如的画,那么为什么他要用“仿新罗山人笔”呢?那只能认为是一种打马虎眼。吴友如的画谱都是他死后别人根据他的画稿给出版的,因此很可能是沈心海看到过他的画稿,而这幅原稿在1926年被收入了《吴友如百美画谱》,这时沈心海的画应该早已出手了,毕竟沈心海是要靠卖画过日子的。


     和临摹近似的还有一种方法叫做仿,仿画时不取全景,只取其中一部分,或只靠记忆画出相似的画面,着力于意境,构图,而忽视细节的雷同。
这里有两幅画,一幅是清代花鸟画家
边寿民1684—1752)的“芦雁图”,另一幅是当代画家青霞1910--2008)的同名画作“芦雁图”。

边寿民《芦雁图》


 吴青霞《芦雁图》
     我们可以看到边寿民的画中只有两只大雁,一在空中徘徊,另一只在昂首相望,作为呼应,似是一对情侣,画面非常和谐,生动。 而吴青霞的画中保留了这两只大雁,另外又加了两只只顾吃食的大雁, 他们只是在数量上有了增加,对整体的画面立意似乎并没太多变化。 画鸟类,静止的比较好画,飞动的就难画了,尤其像这两幅画中那只飞在空中的大雁,其姿势之优美,不是一般人能构想出来的。由于没有照相机,一瞬间的美妙姿态只有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才可能画出来的, 边寿民不愧为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 吴青霞的画应该是仿边寿民的,虽然她没有说。 不过她把飞翔的大雁的脚作了修正,好像要下降,着地之感,而在边寿民的原画中大雁的脚是向后的,好像只是飞过来看看。 另外加了两只大雁,使群体的概念加强了,这正好对应了题画诗中讲的“莫道飞鸣无致性,箇中也有合群心。” 当然单从天上的那只大雁来看,边寿民的原作画的更优美,好像也更舒展。
     临摹和仿虽然是学习绘画的手段,但也可以产生优秀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原画现藏在故宫博物馆,但临摹或仿的有许许多多,像明代仇英仿的苏州版《清明上河图》就非常著名,现在价值在几个亿了。另外如王翚也临过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现在也是国宝级的作品了。此外有一些原画已不再存世了,好在有古人的临摹画作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可以间接地欣赏到那些古画。


仇英《清明上河图》
王翬《溪山行旅图》
巫山疑云 发表评论于
好文,希望在文學城裏多看到這樣的文章,少一些“心靈雞湯”或“貴族精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