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低视力患者 可通过助视器提高视力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3-0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冯冯
(Gettyimages供图) |
低视力不是盲,通过配戴助视器并通过科学的视觉康复训练,很多患者能正常生活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廖瑞端
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视力残疾患者有1223万人,可接受康复的低视力患者超过1000万,占总数的80%;其中广东低视力患者52万人,约占视力残疾的69%。由于低视力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低视力患者往往被淹没在人群中,仍有残余视力的低视力儿童和青少年常被认为是盲人,混同全盲患者一起学盲文。
专家表示,低视力不是盲,通过配戴助视器并通过科学的视觉康复训练等,可使近70%的患者恢复或补偿视觉功能,重新开始学习、工作,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文/广州日报记者冯冯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
视力残疾中
低视力占八成
低视力是一种视力残疾。一般来说,两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高于0.05就是低视力。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视力残疾患者有1223万人,可接受康复的低视力患者超过1000万,占总数的80%;其中广东省视力残疾患者75.3万人,低视力患者52万人,约占视力残疾的69%。
廖瑞端介绍,目前,低视力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大部分患者均没有配戴助视器和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盲人,从而与全盲患者一道,生活在黑暗和朦胧世界中。
高度近视
占我国低视力病因第一位
低视力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专家介绍,导致低视力的原因有很大不同。根据国外的资料,在29岁以下人群中,先天性眼病占了病因的绝大多数,按顺序排列分别是先天性眼部结构缺损及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黄斑部营养障碍、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白化病、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晶体后纤维增生等;在30~59岁人群中,按顺序排列分别是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部营养障碍、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在大于60岁的人群中,则是老年性黄斑损害占了绝大多数,达50%以上,其次是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
如果不分年龄,根据中国的调查结果,占低视力病因第一位的是高度近视,第二位的是视神经萎缩,第三位的是先天性小角膜及小眼球,第四位的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第五位的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其次是黄斑变性、青光眼、先天性眼球震颤、老年性白内障及先天性白内障等。
近70%患者
可恢复或补偿视觉功能
“低视力不是盲,不是看不见,而是看不清、看不全。低视力是指用手术、药物治疗或者常规屈光矫正无法改善的视功能障碍,只要患者有使用残余视力的需求和潜力,都应该纳入康复服务的范围。”廖瑞端表示,其实,通过配戴助视器并通过科学的视觉康复训练,可使近70%的低视力患者恢复或补偿视觉功能,可以通过助视器和辅助器具重新开始学习、工作,可以通过专业的辅导训练,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可以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儿童低视力
应尽早进行干预
如何才能尽早发现低视力呢?廖瑞端介绍,患者本人或被家属发现眼睛有问题时,应该及时就诊。就诊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诊断和必要的治疗,包括标准屈光矫正等。如果确诊为低视力后,则会转由低视力专科医生、视光师接诊,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眼病、功能视力、视残等级评定,以及根据患者个人的用眼需求进行康复前评估,帮助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对于低视力患者来说,特别是低视力儿童来说,尽早干预、康复,将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因为低视力将会严重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也会让他们感到自卑,这样会使他们离群索居,精神苦闷,这对儿童心理及全面成长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廖瑞端说。
家长的培训和陪伴
对低视力儿童至关重要
在康复的过程中,对于低视力儿童来说,加强家长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低视力的认识、让他们参与到康复计划中来至关重要。廖瑞端介绍,例如丁丁妈妈为了女儿辞去教师的工作,成了女儿的第一任老师,丁丁的数学、英语和语文,都是她先通过手抄大字课本和助视器的方式预先教会女儿后随班就读的。另外,在医生的指导下,丁丁妈妈非常重视引导女儿自强自立,甚至还鼓励女儿拿着盲杖独自出门搭车上学。辛勤付出是有回报的,现在的丁丁开朗、自信,2014年还被评为广东省的自强模范。丁丁妈妈也表示,在到中山一院眼科就诊以前,自己没有认识到低视力是一种残疾,不知道有助视器,也不知道怎么帮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等。
“的确,很多家长对低视力没有认识,导致很多低视力儿童被当成全盲看待。希望媒体能唤起低视力患者和家属的康复意识,家长的培训和陪伴,是低视力儿童成功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廖瑞端强调。
低视力的康复,一般都会由专业人员为其适配能发挥患者残余视力的助视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助视器是一种能够帮助改善患者视觉及活动能力的装备,近70%的低视力患者可以通过依靠助视器提高视力,这也是提高患者视力的最后机会。”廖瑞端介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医生制定的所有计划都是个性化的,以助视器为例,如果是低视力儿童,有读书识字的需要,会验配近用的助视器;需要外出行走,则需要佩戴远用助视器;如果是没有读书需求的老年患者,可能会选择其他适用的助视器。
除此以外,患者还需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定向行走训练,进而给予心理、教育甚至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加强患者家人的培训,适当改造居住环境。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自理自立,像正常人一样回归主流社会。
贫困低视力患者
可获得相关救助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了6.5亿视觉康复经费,要求全国完成50万低视力康复病例。康复任务包括免费筛查、评估、验配发放助视器以及安排视障康复训练和家长培训。根据广东省政府精神,广东户籍有视力残疾证者、贫困低视力患者根据用眼需求和专业验配,可免费获得适用其个体的价格在1000元以内的低视力康复助视器。另外,患者或者家属如果有需要,可以到以下医院或者康复机构寻求帮助。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可为低视力患者提供专业水平的康复服务。电话:020-
87755766转8416、8411。
2.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省视觉障碍康复中心承办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狮子会“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第三期合作项目,专门为低视力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电话:020-83838725。
3.中山眼科中心、各省、市属医院眼科的低视力门诊同样可以为低视力患者提供服务,患者可前往咨询。
典型案例
先天性视障儿
学习玩乐样样都出色
当记者见到14岁的小才女丁怡杰(小名丁丁)时,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个右眼没有视力、左眼视力仅为0.001的先天性视障儿童——活泼开朗的她不仅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而且钢琴和小提琴多次获得全国少年组艺术比赛的金奖和银奖。另外,丁丁还会切菜、做糕点、缝衣服、游泳、骑单车、攀岩、打咏春拳等,各种手工制作也难不倒她……很多方面她都比视力正常的孩子更出色,她甚至还在佛山南海艺术剧场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会,近600名市民入场欣赏了她的精彩表演。
据丁丁的妈妈介绍,还在坐月子时,她就发现丁丁是斗鸡眼,吃奶时总往一个方向看,当时觉得孩子小,就没怎么太在意。到丁丁3个月大时,妈妈发现她对颜色、妈妈的笑脸等都没反应,就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丁丁被诊断为低视力。随后,丁丁一家人开始了艰苦的求医过程。到丁丁4岁半时,经人介绍,丁丁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廖瑞端。廖瑞端提出了重在康复的诊疗方案,让丁丁妈妈在家对丁丁进行长达十年的各种专业的康复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位女人的齐心协力下,14岁的丁丁过上了一个正常女孩的生活。“其实,丁丁能够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不是特例,只要正确地进行视觉康复训练,很多低视力患者可以重新开始学习、工作,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廖瑞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