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镀锌板的诞生

60年代末,人们发现冬季的时候,往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撒盐,可以减少刹车滑行距离,有利于行车安全,就开始到处推广。这个办法好是好,但当时全世界的汽车设计师,没有一个人考虑过道路上撒盐对车身会造成腐蚀。当严重的车身腐蚀问题出现以后,各家汽车厂一时间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之间,有的汽车厂试图改用富锌油漆来保护车身,结果发现效果不好。试来试去,才发现用镀锌钢板冲压车身件,是最佳选择。起初,冷轧薄钢板只有热浸镀锌这么一个方法可用。但当时的热浸镀锌板表面质量低劣,用来保护内部零件不受腐蚀还可以,做外覆盖件不行。
随着电镀锌(EZ)方法的引入,有些精明的管理人员就算计着,只要把车身覆盖件暴露在外边那一面用锌镀层保护起来就好了,反正里面那一面人家也看不见,好像用不着电镀锌了,这样电镀锌的成本就能省下一半来。很快,单面镀锌板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第一是没有锌那面因为太干净,产生出严重的模具表面的擦伤磨损问题;第二是没有锌那面的钢板上的红色的腐蚀产物,会通过表面划伤,流淌到外表面。
后来随着电镀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电镀锌板做外覆盖件成为首选,整个车身因而受到了防腐保护。双面电镀锌板在冲压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摩擦行为太差。因为纯锌太软,摩擦系数很大,电镀纯锌板在模具表面上的滑动很困难,几乎不可能进行深拉延成型。1990年左右,这个问题是IDDRG会议的主要议题。那时候各种理论众说纷纭,什么锌晶体取向理论,什么锌晶粒尺寸影响,什么表面粗糙度的增加,等等。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镀锌板的表面化学条件恶化到了极点。后来的解决方案是发展出一种新的润滑剂,和一种叫"prelub"(预润滑)的镀后处理方法。
为了让润滑剂能够去需要它的地方,必须解决钢板表面的带油能力问题。带油能力差得话,当板料经过模具圆弧的时候,无论原来加了多少润滑剂,就会被挤掉。需要的时候,需要的地方,反而没有了润滑剂,所以模具磨损就大。镀锌板的预磷化处理就是为了创造出许多微观缝隙。这些磷酸锌晶体上的微观缝隙,极大地增加了实际表面积,这一点可以在扫描电镜下看清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