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忆趣(马)

记录下自己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但愿往事不会随风而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与住在城里相比,在农村插队落户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能见到和接触到很多动物。农村人和动物的关系很直接了当。一种是帮手,是伙伴,甚至是家里的成员,如牛,马,狗;另一种则是肉食和收入的来源,如猪,羊,鸡,鹅。至于“宠物”这一概念,那是不存在的。
  
       先说马。马是黑龙江生产队里很重要的财富。虽然没有牛有劲,但马能跑,矫健,不象老实巴交又有点犟脾气的老牛,干什么都慢吞吞的。春夏拉大车,拉各种中小型农机具,秋天拉收割机,冬天拉爬犁,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是干农活和运输的主要畜力。所以老乡们把马看得比牛重,马吃得也要比牛好得多。

      刚下乡时的知青,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向往着“骑马挎枪守边疆”的浪漫。不久,确实有不少人当上武装民兵挎上了枪。但骑马却没那么容易。我们队马倒是没少养,但除了一些已经“使”出来(就是习惯了役使)的马以外,大多数还是生个子马,套车骑乘都不行。队里怕知青骑马摔坏,所以一般都不让知青骑。马极其聪明,虽然对主人忠心耿耿,但也会欺负生人。不管是谁,第一次骑某匹马时,都会被下马威。也就是说那马会跑,跳,尥蹶子,千方百计想把背上的人摔下来。如果第一次摔不下你,以后再去骑,它就会乖乖的了。如果第一次被摔了呢?那好吧,下次你就等着更大的“马威”吧!骑上马,如果只是踱四方步般慢走,当然不够劲,得跑才有劲。可马小跑是很颠的。刚学骑马的人怕摔下来,一般会把马夹得很紧,就这么颠上半小时,准保会把大腿和臀部给磨破,疼痛难忍。真能骑马的人是半站在马蹬上,随着马跑而颠动,尤其是马“lou”(大跑)起来时,随马跑一耸一耸的,很爽。但大跑就容易摔,所以不少老乡教学骑马的知青用“后蹬”,即把脚后跟而不是前脚掌踩在蹬里,这样万一摔下来就不会因为拖蹬而出危险。

      我们队最早骑上马的是当代销店员的继红,因为她经常要来往于大队和公社之间办货结帐什么的,十几里地走路太慢,所以队里容许她骑马。可是过了不多久,继红就不再骑马了。别人问原因,她打死不说,后来因为我也骑马,她才悄悄告诉我说是摔怕了。说是有一天她骑马上公社回来,半道上撒马快奔,正恣着呢,不知那匹馋嘴的马看到路边什么好吃的,突然“刹马”低头去够吃的。可是马停人不停,咱们的“老板娘”就着惯性顺着马脖子象坐滑梯似的,唰一下滑落到马头前的地上。还没等她回过神来,那正尝美食的马见有东西突然从天而降,吓得一跳,一脚踩在继红腰上。如果不是穿着棉衣棉裤,带着马蹄铁的这一脚足够让继红皮破血出的。还好那马总算看清摔在头前的不是妖怪是继红,所以没有跑走,而是等着继红好不容易忍痛爬上马背,慢慢捱回队里。继红的腰伤过了很久才好。从此她再要去公社,宁愿赶着慢慢吞吞的老牛车来回,再不肯碰一下马。

      我骑马不象继红那样名正言顺,而是有点走后门的性质。因为当小学老师,又和学生们玩得好,有些学生后来给队里当马倌,知道我爱骑马,就常常私下把马给我骑。我的平衡很好,骑哪匹马都没摔过,所以也没给他们添过麻烦。有次下完雨,田里没法干活,大家都歇着。我想起前些天从老乡家买到一斤黑木耳,就想上公社邮局给家里寄去。出屯走了不一会儿,碰到放马的小马倌。他看我走着上公社,就说你骑我的马去吧。那是匹小母马,名叫“小弹簧”。据说是腰软,跑起来上下弹动,骑着很舒服。我骑着小弹簧到了公社,就把马拴在邮局外的树上,自己进去办事。统共不到半小时的光景,等我出来,小弹簧竟然无影无踪!我到处找也没找见,不由急的满头大汗:我走着回去事小,要是马真不见了,我就得负大责了!我回进邮局给队里摇电话,队里只有一台电话,安在继红的代销店,我告诉她我骑到公社的马不见了,央她赶紧到马圈和小马倌说一下,问问他该怎么办。代销店在屯西头,马圈在屯东头,继红紧赶慢赶来回走了二里多地,回来告诉我的消息让我哭笑不得:小马倌说,小弹簧早就回到马圈了,正美滋滋地吃草呢!我一面往回走,一面在心里嘲笑自己:不是说老马识途吗?怎么一遇事就把这给忘了?还急出一头汗!后来认识了公社所在大队的知青,才揭开了小弹簧失踪之谜。原来那天县知青办组织的金训华事迹宣传队来我们公社演出,那几个知青演员下午没事在公社附近闲逛。见我骑马来公社,很是羡慕,趁我进了邮局就也想过下骑马的瘾,所以偷偷解开马缰绳牵走了马。第一个上马的就是那个“金训华”。只是他人才上马还没坐稳,就让小弹簧一个蹶子给甩了下来,小弹簧转身冲出重围一溜烟地绝尘而去,追都追不上。就这样,“金训华”还没在我们公社演出怎么抢救集体财产战备电杆,就先把集体财产“小弹簧”给整丢了!他们怕我向他们要马,就一哄而散,也没人敢来告诉我马跑了。结果害得我不但是四条腿来公社,两条腿回屯子,还白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找马,回到屯里连晚饭都误了。

     不过丢了小弹簧的这次的经验在后来一次“历险”时倒是派了大用场。那时为了备战,沿黑龙江各个大队都要在小兴安岭的深处建备用的三线营地,我们屯也派了不少人去。有次不知上面来人调查什么事,需要我们队一个社员提供证词。正好那人被派到山里的营地去了,上面就要我们队派人到山里找到那个人写下证词带回来,俗称“打证言”。因为要书面证言,当然只能派会写的知青去了。而且按规定,“打证言”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在场,大队就派了我和那个“老夫子”去。三线营地离大队大约三十里地,去那里没有可以通马车的大路,只能骑马走小道。我和老夫子都没去过那里,不认识路。去时队里给我们派了个上那里干活的小青年一起走,所以一路顺利。一个小插曲是老夫子过去没怎么骑过马,一路跟着我们策马奔驰,所以特别兴奋。跑着跑着碰到一个弯道,我和那个小青年都很顺溜地转了过去。大概是想赶上我们,只听得跑在后面的老夫子高叫了声“嘚儿,驾!” 然后传来林子里噼里啪啦一阵乱响。回头一看,人马都没影了。只好停马等着。过一会儿,见他一手牵着马,一手拿着皮帽,艰难地从雪里拔着腿,打林子里走出来。原来是他不会用缰绳控制马,“嘚儿,驾”以后马没沿着路转弯,而是带着他直直“驾”进了路旁的林子里。冻硬的树枝不但挑落了他的皮帽,还在他脸上画出好几道血痕。好在林子密,也没冲多远马就过不去了,他才能下马牵着回到小路上。打完证言,那个小青年要留在营地干活,不能再陪我们回队。我们想着反正沿来路回去,肯定迷不了路,就和老乡们道别踏上了归途。傍晚的天有晚霞,还很亮堂,我们一路聊一路走,不知不觉间天就暗了。要说暗,倒也不是伸手不见五指那样的漆黑。天上有狭狭的一小勾月亮,还有稀稀的几点星光,所以天是灰蒙蒙的,地上的雪也是灰蒙蒙的。一开始是在林子里走,因为两边有树林,反而知道哪里是路,沿着走就是了。等到走出树林,我们就傻眼了。眼前是混混沌沌一片雪原,完全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收割后的大田,哪里又是草滩。某位名人说,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到我们这儿是正好相反,地上本来有小路,没人走也就不成其为路了。极尽目力远望,既看不到灯光也看不到房子,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打马往哪个方向走。更要命的是好像起了点雾,看远看近都有点朦胧起来。远处还有忽高忽低的野狼嗥叫。我俩不由都心慌起来。迷了路在野外过夜是可以冻死人的,而真要碰上饥饿的野狼,也是可以被狼撕碎吃掉的。怎么办?我强自镇定对老夫子说:反正老马识途,我们今天就由着这两匹马走吧,看它们能不能把我们带回家。看来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我们俩就都松了缰绳,不再催马,也不再说话。 就这样信马由缰默默地在雪原上走了一个多小时吧,突然看见了远处有隐隐的灯光。不等我们催动,两匹马自己就加快了步伐,打着响鼻跑了起来。再看,到屯子了。其实那时不过晚上八点来钟!

      要说和马关系最好的就数队里的马老板,他们每人都有自己使惯的两三匹马,宝贝得只怕比自己家里的孩子更甚。孩子可以随便打骂,马是不肯随便抽一鞭子的。要是别人使了他的马而没有善待,那是可以引发一场骂娘干仗的。遭水灾那年,队里一个马老板赶着马车去县里拉什么东西,回程时在离我们大队不远的一条江汊边被突涨的江水阻住了。平时这江汊水还不到膝盖,水流缓慢,这时却水已过腰,水流很急,还打着漩涡。因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过江汊回不了屯,这马老板就冒险赶着两匹马下了水。本来马会游泳,就是一人深的水对马来说也根本不是问题,但这次它们是拉着重载的车!因为水深看不清水底,马车走到半途就被什么东西卡住了。马老板赶紧从车上下来扑到车后拼命推车,一面吆喝赶马,想把车拉出来。车载太重,水流太急,使劲的辕马立足不稳倒了下去,辕马一倒又拉倒了套马。听老乡说不管水多深,马都可以踩水浮在水面,只要耳朵不进水就淹不死。可是倒下的两匹马,因为被套在车上,无论如何都站不起来,头就被水淹了。马老板这时弃车不顾,拼了命地要解开马身上的绳套,但车重,绳套浸水难解,两匹漂亮的枣红马就这么淹死了。那个马老板连家也不回,就坐在江汊边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叫着“唉呀我的妈呀!唉呀我的马呀!”直到有路过的村人看到回村报了信,队里才派人派车去把车上的东西拉了回来,还有两匹死马和那个哭得声音都哑了的马老板。本来死了两匹好马,大家都挺心痛的,但听了回屯报信的人学说的“妈呀马呀”,在场的人又不禁失笑,这个“典故”不久就传遍了全队。再以后有人和那马老板开玩笑,说别的都成,唯独不能学他的“妈呀马呀”。一学他就发急,要干仗。拉回死马后,队里给各家分了两匹马的肉。我们都吃了。唯独马老板不许家人要马肉。吃了后才知道所谓马肉酸的传言不是指马肉味道酸,而是吃了马肉很多人犯胃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