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难道真的需要那么一条鞭子吗?

 

     不久前一位日本媒体人就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没有排队习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排队的民族没有资格谈爱国(图) 》。结果在文城一些人却很不以为然,认为不排队是个人行为无碍大局,更何况一个日本人怎能评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高低呢?······

    那就让我们重温一下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写的一篇短文吧:


排    队
 
    “民权初步”讲的是一般开会的法则,如果有人撰一续编,应该是讲排队。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也许是衣冠楚楚的,也许是破衣邋遢的,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膊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艺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晋书范汪传:“玄冬之月,淝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排而进。”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免於推排。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我父亲如入宝山,图书、古董都是他所爱好的,盘旋许久,乐此不疲,可是人潮汹涌,越聚越多。等到我们兴尽欲返的时候,大门口已经壅塞了。门口只有一个,进也是它,出也是它。而且谁也不理会应靠左边行,於是大门变成瓶颈,人人自由行动,卡成一团。也有不少人故意起哄,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因为里面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为了免於被人践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我从此没再去过厂甸,直到我自己长大有资格抱着我自己的孩子冲出杀进。

     中国地方大,按说用不着挤,可是挤也有挤的趣味。逛隆福寺、护国寺,若是冷清清的凄凄惨惨觅觅,那多没有味儿!不过时代变了,人几乎天天到处要像是逛庙赶集。长年挤下去实在受不了,于是排队这洋玩艺儿应运而兴。奇怪的是,这洋玩艺儿兴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没有蔚成风气。长一辈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横冲直撞,孩子们当然认为这是生存技能之一。

     学校不能负起教导的责任,因为教师就有许多是不守秩序的好手。法律无排队之明文规定,警察管不了这么多。大家自由活动,也能活下去。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迹,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飕的一声着着实实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的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我对此事的感想很复杂。不排队的人是应该挨一鞭子,只是不应该由日本人来执行。拿着鞭子打我们的人,我真想抽他十鞭子!但是,我们自己人就没有人肯对不排队的人下那个毒手!好像是基于同胞爱,开始是劝,继而还是劝,不听劝也就算了,大家不伤和气。谁也不肯扬起鞭子去取缔,腆颜说是“于法无据”。一条街定为单行道、一个路口不准向左转,又何所据?法是人定的,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便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洋人排队另有一套,他们是不拘什么地方都要排队。邮局、银行、剧院无论矣,就是到餐厅进膳,也常要排队听候指引一一入座。人多了要排队,两三个人也要排队。有一次要吃皮萨饼,看门口队伍很长,只好另觅食处。为了看古物展览,我参加过一次两千人左右的长龙,我到场的时候才有千把人,顺着龙头往下走,拐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龙尾,立定脚跟,不久回头一看,龙尾又不知伸展得何处去了。我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秘密:洋人排队,浪费空间,他们排队占用一里,由我们来排队大概半里就足够。因为他们每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通常保持相当距离,没有肌肤之亲,也没有摩肩接踵之事。我们排队就亲热得多,紧迫钉人,惟恐脱节,前面人的胳膊肘会戳你的肋骨,后面人喷出的热气会轻拂你的脖梗。其缘故之一,大概是我们的人丁太旺而场地太窄。以我们的超级市场而论,实在不够超级,往往近于迷你,遇上八折的日子,付款处的长龙摆到货架里面去,行不得也。洋人的税捐处很会优待主顾,设备充分,偶然有七八个人排队,排得松松的,龙头走到柜台也有五步六步之遥。办起事来无左右受夹之烦,也无后顾催迫之感,从从容容,可以减少纳税人胸中许多戾气。

     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

    我小时候只知道上兵操时才排队。曾路过大栅栏同仁堂,柜台占两间门面,顾客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多半是仰慕同仁堂丸散膏丹的大名而来办货的乡巴佬。他们不知排队犹可说也。奈何数十年后,工业已经起飞,都市中人还不懂得这生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项目?
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


人物介绍: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預備班。1923年8月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留学,而后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而后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被毛泽东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1949年到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网图:1931年的江青(左三)和梁实秋(右三)



相关文章:

    
中国与世界
     遥望故国
    
中日两国
     不排队的民族没有资格谈爱国(图)
     据说中国梦日本人几十年前就全实现了
     是安倍很坏?还是日本国民不好?(图)
    
游客大过天 读领事馆两篇告示有感
     
为什么要向中国游客发放《赏樱守则》(视频) 
     
在回家的火车上终于搞懂了为啥要抵制日货(视频) 

     分析日本获得好评的原因
     
日本在西方为什么这样红?
南美山鹰 发表评论于
如果前面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官员,还有人敢插队吗?一语道破天机!百姓之间的相互倾轧,是一种流氓本性。欺软怕硬。
TJKCB 发表评论于
A culture. A mentality. A habit - so hard to change!
瀛客 发表评论于
先来后到,天经地义。从排队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一个政府在处理国际纠纷时,可以无视前人制定出的法律、规则秩序,其实是给自己的国民作出一个不排队的最差的表率。
playnice 发表评论于
很好的一个topic。 刚从国内回来。排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国人喜欢插队。老“一辈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横冲直撞,孩子们当然认为这是生存技能之一。” 说得太对了。 何时国人不插队,何时国人才不推崇投机取巧,才会认为处处应对人人公平。
lio 发表评论于
100年过后看今天还是依然故我,说明国人基本没长进!



路边的蒲公英 发表评论于
是不是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