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闲侃(14) --- 精神病画家

说起有精神病的画家,首先被想起的是梵高,但是还有一位深受精神病折磨的,比梵高小十岁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芒克”(Edvard Munch, 1863-1944)。

Self Portrait, 1882 and 1895

中国“文化大革命”后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第一次来自外国的绘画展览就是他的作品。芒克最著名的画就是那幅有着多个版本的“The Scream”( 译成“呐喊”,但呐喊有时有冒出来什么字的意思,好像还是“尖叫”比较好)。

芒克一岁时全家搬到首都“克里斯提那”(现在的Oslo“奥 斯陆”),他的倒霉命运就从那时开始。五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家有一个姐姐三个弟弟妹妹。之后由父亲和婶婶抚养,婶婶是业余画家,教他画画。父亲是个神 经质的人,疯狂般虔诚地信教,爱讲地狱鬼故事来教育和吓唬孩子,影响了芒克的心理健康,加上芒克身体不好,小时候就老作噩梦,老觉得自己要死了。14岁时,大他一岁和他很好的姐姐因肺结核去世。后来他父亲和一个妹妹被诊断出精神不正常。他感受的童年就是疾病、疯狂和死亡。

16岁的他入了技术学院学习工程,精于数理化课程,但由于经常生病而中断了学业。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虽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但还是在17岁时进入了皇家艺术与设计学校(可能是因为他的一个远亲是学校的Founder之一,他父亲就同意了)。

1885年 芒克得到一个机会去巴黎呆了三个星期,接触了印象主义绘画等新的画风,回家后,成了挪威第一个印象派画家。但这一时期,就像其他初出茅庐的年轻画家一样, 他也在寻找自己的画风。他的画在自然主义(他老师的风格)和印象主义(他在巴黎见识的)之间变化。他的画一直不被好评(可能有印象主义的原因,它当时在巴 黎也刚才被慢慢接受)。那幅后来成了名画的“病孩子”(The Sick Child,画了他在病床上的姐姐和照顾她的婶婶)那时也没受到好评。

The Sick Child,1885(1907年又画了一幅)


1889年,他26岁办了第一次个展,展出了到那之前他所有的画,赢得了去巴黎两年的国家奖学金(19世纪要学画去巴黎,要是早去一点点可能还能碰到梵高)。

芒克在巴黎实际上呆了三年。在学画期间,每天的活动就是在画 室临摹模特和去画廊参观绘画。他认为老师讲的课乏味麻木,但老师在博物馆时的讲解让他很享受。他最感兴趣的画家是高更、梵高和罗特列克,他们都是后期印象 派画家。从画上看,芒克是又学高更又学梵高(就象梵高当初学莫奈,后来又学高更,当时应该是高更和梵高刚分手,梵高进了修道院治疗精神病)。

到巴黎的那年,芒克父亲去世。他的弟弟(他家唯一结婚的孩 子)婚后几个月就离世了。从童年开始,芒克就多次经历家人死去,心理上的阴影越来越重。父亲去世时,留下一个穷家,担子就落到芒克肩上了,有钱的亲戚都不 愿提供援手。他当时脑子里老是冒自杀的念头,如果真自杀了(也要在画了“尖叫”之后),就成了另一个梵高了,后来的人看着他的画,也会象看梵高的画那样, 比现在看他的画看着更激动。

这是他画的与梵高的那幅同名的Starry Night, 1893,好像很一般,可能憋屈得没梵高厉害。


芒克画的画很多都和死亡有关,比如“病房里的死亡”(Death in the Sickroom, 1893), 是以他姐姐的死为主题,


还有“死亡天使”(The Angel of Death, 1893),

“死亡床边”(By the Deathbed, 1893),

“死亡的气味” (The Smell of Death, 1895),都各画了不只一幅。


还有这幅“死亡与孩子”(Death and the Child , 1899),也画了两幅,床上的应该是他姐姐,小女孩应该是他妹妹,

之前的几百年里,绘画的主义还能掰掰手指头数数,自打印象派起,绘画界的主义和运动不算是雨后春笋,四脚朝天也数不过来了。印象派就算短的,还有更短的。 每个出道画家在找着北(自己的画风)之前都要晕好几圈(要没个主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画家)。最高境界是自己创一套,不合别人掺和,比如塞尚闭门造主义近 十年,一人一派 。

虽然芒克先是接触和接受了印象主义,但那只是在寻找自己画风初期的尝试,很快就明确觉得印象主义不能满足需要了。在巴黎,芒克也接触过“新艺术”(Art Nouveau)、“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先锋派”(Avant-garde)和“野兽派”(Fauvism)等等,他还试过印象派画家秀拉的点描,当时已有了塞尚的什么“立方主义”等。梵高后期精神病中那些曲里拐弯的笔触已经该算是“表现主义”了。

在1893年画“尖叫”(The Scream, 1893)的时候,当时夕阳西下,看之日落的最后一刻,芒克忽然有了尖叫的冲动(不少人看到Breathtaking的景色也会情不自禁喊两嗓子,但芒克画的那喊叫的样子就象是发疯。实际上,真正喊的都是外向的人,内向的的人都是在心里喊,象芒克那样比不喊出来还冲动,虽然听不见但是可以画出来),已经是精神不正常了。

The Scream, 1893 and 1893, too


The Scream, 1895 and 1910


这些“尖叫”的画,就特像梵高最后两年(芒克在巴黎的最初时期)精神病期间笔触曲里拐弯的画,那时梵高一直找不到人与他合住,如果芒克早两年到巴黎与他相 识,没准后来能住到“黄楼”,和梵高共同探讨如何画这种曲里拐弯的画(假定芒克能容忍与梵高喋喋不休的争论,也没准让芒克也说呀说呀说,憋在心里的情绪就 释放了,到后来没准儿就画不出“尖叫”了)。

顺便说一下,同一幅画画那么多次,后世的人在这个博物馆看见一幅,在那个博物馆又看见一幅,都分不出哪幅是哪幅了,要碰一假的也当成真的了。

他还画了不少类似的背景的画,

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 1892                                  Despair, 1894


芒克也画与爱有关的内容,但都是像 “绝望”(Despair, 1994,如上)、
“忧郁”(Melancholy, 1893)、(这就是恋爱的好处)

“分手”( Separation, 1896)、(心都碎了)

“嫉妒”(Jealousy, 1895),(眼不见为净,慢慢地消化心中的愤怒)
“悲剧”(Tragedy, 1898-1900)(是不是谁把谁杀了?)什么的,


好不容易画个爱,还改名成“吸血鬼” (Vampire, 1993,原名Love and Pain),


和别人有爱的时候先想到是被吸了血,看着美女就向看见了吸血鬼(类似中国的书生见到了狐狸精或吊死鬼)。

画个“吻”(The Kiss, 1897)也像是画吸血鬼,(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双双成为吸血鬼),


除了死亡,恐怖焦虑忧郁等等糟糕情绪也是他常画的。芒克的这些反映了他的早期经历和后来心理状态的画主要是在1890’s画的(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些与死亡有关和与爱有关的画),就是画“尖叫”的时期,这些画后来被归类为“生命的装饰”(Frieze of Life)系列,并打包在1902年在柏林的一个画展上展出。

芒克在学绘画之初就说了,他的艺术就是要”解释生命和它对我的意义“。绘画对于有那么多痛苦经历的他,不是为了让人欣赏画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画家的内心,所以他日后的绘 画风格归于什么“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也是必然。

Puberty, 1894-1895                                                                 Madonna, 1894-1895 有三个版本


他也莫名其妙地画了“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不知是不是像大卫一样纪念那位法国大革命中“恐怖时期”的魔头之一),还画了两幅不一样的(马拉应该是死在浴缸中)。


另外,芒克还爱时不时地画张“鬼脸”画,除了”尖叫”外,还有像“焦虑”(Anxiety, 1895),(那女孩不知焦虑什么?可能是因为被后面的一群鬼跟上了?)

“基督受难地”(Golgatha, 1900),

“Karl Johan 街的夜晚”(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 1892)(看着像太阳下山,街上充满吸血鬼)等画,


人眼睛常常被画的就是一个黑点或一个黑窟窿,很恐怖。

由于心理上的问题,芒克与周围的人相处,尤其是近距离接触都有问题,包括与女性接触(年轻时也爱泡吧,对女性还尊重,后来他却认为女性都是妓女,不知为何)。

The Woman in Three Stages, 1894


他不是被人开枪打伤(一位upper-class女士非要和他结婚不可,不然就自杀,他夺枪时被打伤了手,后来出于对家庭的恐惧,还是拒绝了她落荒而逃),就是开枪把别人打伤(起因是与人争论,最后失控)。

在婚姻问题上,芒克认为自己没权利结婚,可能也是对的,就他的精神状态,对将来的孩子也不好,再说也许还有家族的精神病遗传的可疑。

大量饮酒也造成健康和心理上的问题,终于在45岁(1908年)那年精神崩溃了。 经过八个月的住院治疗(和梵高一样,芒克也给自己的医生画了一幅画),居然康复了,性格变得比之前阳光乐观了。之后他还被授予骑士称号以表彰他的艺术成 就。1912年在美国纽约市举办了个展。

但是有评论说,康复后,芒克的画没有以前精神不正常时画得好了(又获奖又展览,精神自然爽快,没了那种让倒霉经历憋在内心不为人理解的冲动要表现了,很说明问题),时不时地重复以前画过的题材。

康复后的芒克又活了35年,在二战中他和毕加索等画家的画被纳粹认为是“颓废”的,从各博物馆下了架。梵高的画也是他在最后几年最不受人待见最憋屈最精神病的时候画得最好,如果他没有自杀(有说不是的),精神病和其他要命的病也都好了,画也卖出去了,又活了好多年,不知画出来的画还耐不耐看。

晚年的芒克,居然受到社会主义的影响,关心起社会福利等问题。要是赶上一场大革命什么的,他可能也会象同样是心里压抑心态不阳光的库贝尔那样,成为激进分子(艺术家本来就容易左)。

其实芒克运气就算不错了:他也得过肺结核,但没死;背着心灵创伤作画,等画出名了,精神病也好了(他学画时的偶像都短命,梵高和高更都自杀了,罗特列克也自毁了,他都没学);1918 年的欧洲大流感他也没事(他自己也觉得幸运)。

如果没有精神创伤和精神病,可能芒克那天在面对夕阳的时候就 没有那种歇斯底里的冲动,即使画的话,撑死了也就是一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显出点文人伤感情怀的阳春白雪之作。精神创伤迫使他要表现,是他绘画 的动力,所以说芒克是一个精神病画家,而且看芒克的画可能主要地还是看他精神病治好(1908年)之前的画。

从文艺复兴之前一直到在印象派之前,好像没什么有精神病的画 家。那时最好的画家是教堂画的画家和宫廷画家,其次是肖像画家,然后是画风景和世俗题材。不管是宗教画,肖像画还是装饰画,画家的画都要能被主顾接受,画 家本人也是能说会道至少是能与人相处的吧。换句话说,画家作画一直是要让人喜欢看的,不然也接不到活儿,更别说当宫廷画家了(把个公主画的在床上要病死了 试试)。不好想象画家只顾表现自己的感觉,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的像不像都不是事儿。

从印象派以后开始,这标新立异的画家作画就越来越是只想表现自己,都是让人猜的。都是法国崇尚“自由”闹的。当然,也不能都一棍子都打死,好看的也不少就是了,而且还值钱,看来大家都有心理拧吧的地方,非要在怪的画里去找美。

2012年他的一幅“尖叫”(粉彩笔画的那幅,其他的有油画的、蜡笔画的等)拍了$119.9 million,现在一美国私人手里。其他三幅在挪威奥斯陆的国家美术馆和芒克博物馆,芒克的大部分画都在奥斯陆。看他的画(包括梵高的画)别太投入,要不进画廊还正常,出画廊就画家附体了:-)。

我顺便就在想,为什么挪威的国家美术馆不在“尖叫”那幅画的展厅来个尖叫比赛呢?那样的话准能推动当地旅游。去的最多的肯定是美国女孩(美国NBA赛场上经常鼓动观众尖叫,不叫到显示屏上指针爆表不算完,都是女孩们的贡献,不用惊吓张口就来,那本事早都Built-in了),让芒克的乡亲们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尖叫”。

虽然没有尖叫比赛,但“尖叫”恶搞一直不断:

The Scream 之本拉登版::(是不是听见美军直升飞机的声音了?)


The Scream 之街猫版:(就是吃多了)


The Scream 之海绵宝宝版:(没叫出来嘛!)


The Scream 之万圣节版:(这是被吓着了还是在吓唬别人?)  The Scream 之芝麻街版:(使大点儿劲!)



The Scream 之惊猫版:(看见老虎了?)            The Scream 之惊狗版:(狗肉节要到了!)


谢谢阅读。

这里是之前在“世界风情“坛发贴的链接,
bbs.wenxuecity.com/travel/468158.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