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3日,大阅兵圆满落幕,当日蓝天湛碧,一如去年的“APEC蓝”,此次的阅兵蓝再度让外国来宾竖起了大拇指。阅兵日习近平夫妇在端门迎接各国来使,其中一位便直言:“今天天气很好。”
阅兵结束次日傍晚,暴雨突降,北京市环境保护检测中心9月4日19点的实时监测显示,当日的空气质量指数为407,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10。从阅兵时的晴天红日,到转日的严重污染,正如陆媒刊文所言,“阅兵蓝”很赞,但如何才能变成“常态蓝”。
9月3日,北京天气如期出现阅兵蓝。
2014年的APEC会议尤让人记忆犹新,严格的限产限行,保证了会议期间持续的好天气。中国人惯好开门延客,把自己的委屈吞到肚子里,从“奥运蓝”、“APEC蓝”,再到“阅兵蓝”,这个蓝那个蓝,毋宁说是“国际蓝”,这些年来北京罕见的好天气不少是因为在京召开了重要的国际活动,待外国友人一走,北京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拥堵和天上的那一片灰蓝。
为了保证阅兵的顺利举行,北京的停限产企业达到1927家;远至山东,在纪念活动期间,全省2800多个各类产生扬尘污染的建筑工地停止作业;河南的铅炼厂限产30%。京津冀等七省区市共有万余排污单位停限产,共同托起了北京上空的这一方蓝天。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到40年,中国一步当做两步用,在40年中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努力得来的成果,这一方面有赖于中国的地大物博跟人口众多,与长期的粗放发展以积累量变亦不无关系。细看西方的发展史,不论是英法等老牌强国,还是美国这样的新型大国,在其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过程中,粗放的发展模式,粗糙的发展思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在工业化的后期,制造业的崛起使得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迅速膨胀发展,在当时,英法美等国的污染比之今天的中国犹有甚之。
但不同与中国的是,这些国家拥有几十年的时间来治理污染、恢复环境,这也使得它们积累了丰富的治污经验,沉淀了深厚的环保意识,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这二者是最可珍贵的,却只有耗费时间才能换来,别无捷径。
而中国最缺的就是时间,短短的30多年,中国几乎是连走带跑,一路磕磕碰碰的朝前去,在追求富强发展这个宏大目标之下,环境污染多少像是缀在裤脚上的泥点,不足大碍。时至今日,中国仍在朝向富强的路上,但环境污染这个泥点却越来越大,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
由此,“阅兵蓝”是不是可以引出这样一种思考,在继续用“常规方式”治污的前提下,能否向一些“非常规方式”做出探索。中国已经开始注意到经济粗放发展的弊端,也深知当下的经济结构给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负,目前的经济转型和结构重整无不是为了着力于解决此弊。但不论是转型,抑或是重构,都是经年累月的浩大工程,不但是一时一地,怕是数年间也未能体会到切实的好处。
之所以能有“阅兵蓝”,不外乎是最大限度的阻断了环境持续恶化这个“食物链”上的传导路径,可想京津冀等省区市为此承担了一点的损失,但目前看来,这些损失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事实上,这次的“阅兵蓝”可以看做是一次对于环境保护的变相压力测试,在寻找经济转型的底线方面作出了有利的探索。
社会的各个生产环节为环保做出牺牲,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应当的。为后代计,为未来计,环保治污说是人类的首要大事亦不为过,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为提升质量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后盾,承担一定的损失,在继续常规治污的同时探索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以点带面,让“阅兵蓝”不再成为贴在月份牌上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