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东北到处找油
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各方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石油的迹象,日本人下定决心要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1931 年“9·18事变”后,日本加速对华战争准备,日本政府经营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内有一个名为“满铁调查部”的机构,它的探矿队就像过篦子一样在东北 大地肆无忌惮地寻找战略资源,石油当然是主要目标。
当时,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高桥纯一是公认的石油权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论是所谓的“海底腐泥 起源说”,即石油生成的条件必须是海洋沉积型地质构造,藻类和微生物死骸堆积形成的有机物在地热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积的地质区域。根据这 个理论以及渗透到地表的沥青凝聚物,日本将找油重点放在辽宁南部地区,原因是这里比较靠近海边。
日本选择的集中勘探区是阜新地区,就是后来属 于辽河油田的边缘构造带上。辽河油田1995年的生产量是1500万吨,也是日本当时需要量的5倍。但辽河油田的高流动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处,而 当时日本的技术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后来日本人听说辽河油田被发现后感叹说:“当时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而位于松嫩平 原中部的大庆,也就是当年日本石油公司找过油的所谓“北满地区”,是典型的陆相沉积构造,理论上就是“贫油”地区,充其量也是油页岩水平的石油埋藏,故不 是重点找油地段。当时驻扎在哈尔滨附近的日本陆军航空队的飞行航线就在大庆(当时叫安达县)上空,来去的飞机能够经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面上漂着黑色的油膜状 漂浮物,于是他们向“满铁调查部”通报了此事。当时“满铁”方面回答也很干脆:“这个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条件。”“满铁调查部”因此没有去实地勘探。
实际上,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的边缘地区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来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的第一口井的深度为1100米)。
由于对没能找到大庆油田耿耿于怀,诸如“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常常出现在日本现代史中。有人还提出:如果日本当年发现大庆油田的话(大 庆油田高产期年均产油5000万吨),不仅能满足日本国内的需要还可以出口换外汇,最高统帅部也绝对不会做出“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如果不同美国开战,太 平洋战争也根本不是这个打法了。
就算日本战败,苏联也不会那么轻易的将东北归还。至于美国,更有可能来争夺这块肥肉。无论是哪种可能,如果大庆油田提前被日本发现,后果不容乐观。
细思极恐。
1959年9月26日16时,大庆油田被发现,时机不早不晚。
或许茫茫之中,真的有国运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