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何其不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偶然在《文学城》看了一篇博文,文章提到博主的外婆生了十来个孩子最后只养活了三个,突然地就想起了“弃”这个字。即使是在近代,由于生病、饥荒等等各种原因,婴儿的成活率还不是很高,更别说古代、远古时代了。而“弃”这个字,跟死婴有关(也有少数弃活婴的)。

“弃”的甲骨文,一双手+倒过来的“子”,指双手扔掉、埋葬死婴;如果父母无力抚养或者觉得不吉利,也会扔弃婴儿。应该是比繁体字“棄”出现得早很多。

 

繁体字“棄”,中间多了一个“簸箕”,用其装着死婴,到郊外埋葬。客家话有一句诅咒孩子的话叫做“畚箕撬”(诅咒孩子未成年就死去),指得就是这样一个习俗:未成年而死去的孩子,装在畚箕(簸箕的另一个说法)里,用锄头撬着,带到自家地里埋葬,从此与大地同在。未成年而死的人,骨头骨灰不能收集埋葬在祖坟里,宗堂之上也没有牌位,忌日没有祭奠等等,除了在最亲的人心里留下记忆之外,仿佛不曾来过人间。

这个习俗,是母亲告诉我的。在那个婴儿出生、未成年死亡登记还不是很严格的年代,都是这么处理的。在我们村里,母亲曾告诉过我两例,一个是十来岁生病死的,一个是五六岁被水淹死的。

弃,何其无奈而又悲伤的事情,“子”已逝,纵有万般不舍,再也无法拥入怀;然而,即使亲手将其埋葬,心中思念又岂能忘却?

放弃,从来都不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