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没有很多吃的,上午第四节课是饿着听课的,想着中午能吃到什么,至于老师说什么已不重要了,而第四堂课总是那么漫长。那时候,物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冰箱也是后来才普及的。印象中父母中午和晚上都得赶回家现做饭。所以放学后还要等一会才能吃到。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闻着小平房里各家飘出的菜香味,咽着口水,平时一般也都是普通的炒菜,鸡鸭鱼肉一般都得等到周末或节假日。那时候总是感到饿,胃口很好,母亲也常说我们是饿狼下山,能把家吃穷了。
记忆中还用了一段时间的粮票,父母总是想办法能多攒点粮票,以备不时之需或用粮票换有营养的食物象鸡蛋,麦乳精之类的。后来,粮票作废了,父母很是懊恼,说早知道就不存了,给我们多买些好吃的。印象中父母很节俭,任何东西都能物尽其用,任何食物都不浪费。象工厂烧过的炭可以再烧省煤钱,厂子里用过的纱头洗干净做拖把,肥肉炼过油后油渣加盐给我们做零食吃或煮汤等等,自己种菜、挖野菜更不用多说了。
生活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了,厂里开始每年发水果了,一发好几箱。那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候,一个一个地包裹好,收藏起来。然后每天再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检查,把快坏的捡出来看着我们吃。做这些时,他们脸上挂满着笑容,说现在生活太好了,同时忍不住忆苦思甜。水果总是放不了多久的,扔坏水果是最纠结的,那时才看他们敞开了吃。我心想我将来一定要先吃最好的,坏的直接扔掉,大家都不吃坏的。
青春期时一直不认可父母的这种节俭生活方式,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工作挣钱,我想如果有钱了他们就不会这样刻薄自己。另外一点就是他们永远都在担心和操心,也太啰嗦了。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操心之前把重要的做完,当年我自己填的大学志愿,他们是扔废纸篓看到的,只告诉他们不用管,我如愿所偿去了我的第一志愿和专业。中间怎么都挡不住他们送礼托人上第二志愿,说是为了稳妥。我的每个阶段,无论我怎么说他们都是会瞎操心。我毕业没多久就出国了,当时非常兴奋,象五指山下出来的孙悟空,没有紧箍咒,没有唐僧念。心里只有一个愿意将来做个开明不啰嗦的父母。
直到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我才真正理解我的父母。虽然知道人生在于体验,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但总想分享自己所有的经验教训,就象打游戏一样总想能提前告诉打的人这一关有什么关卡。当我的孩子给我看他的成绩,说:“告诉你不要担心”,或“我将来会上好大学的,不要管”。这些话是那么的相似,我曾经说过。其实父母只是想刷个存在感而已,无所谓决定,我们都知道一代会比一代过得更好。有了孩子后,总想他们喜欢吃什么,原来爱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他吃。现在每次回国,我母亲会提前三个月准备食材,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吃。有些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加上人在异乡的不安全感,虽然不如父母那么俭省,但从未浪费。看来这省吃俭用瞎操心能遗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