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一)北门印象

Lily of the Valley - 遗世独立, 孤芳自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外婆家住在北门。可是打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北门。所以我对北门的印象,是从长辈们那儿道听途说来的,尤其是妈妈和几位姨妈们。随着妈妈的过世,很多可能都已无从考证了。一位朋友曾说过,最好的和最美的往往存在与记忆和想象里,而非现在和现实中。尽管如此,我还是一直顽固地以为,这些美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

 

妈妈说,以前北门是最热闹的。外婆家门口的北正街和针织厂宿舍曾经是一个香火很旺的大庙。现在的北正街就从庙中间穿过。庙的门口站着两个凶神恶煞的罗汉。进门的踏板上有机关。一踩上去,两个罗汉扑面而来。听说心地光明的人,是坦坦荡荡,无所畏惧的。而心里有鬼的人则常常被吓得魂飞魄散。每每听到这里,总不由得反思自己,是不是心理的鬼太多?别说罗汉扑面而来,就是远远地站在那儿,瞄过去总是心里怕怕的。就像武汉归元寺,杭州灵隐寺的菩萨罗汉,看见了总还是害怕,一个人是不敢去拜拜的。

 

据说我外公就在庙的旁边开着当年麻城最大的剃头铺。而外婆家小弄堂后面住的那几家据称以前都是外公的宅业。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有过着信仰生活的。一到礼拜天,男的要剃头,女的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了去庙里烧香拜佛。只可惜外公的手艺传男不传女,生的又是五朵金花,随着外公的英年病逝,这家传的剃头手艺便从此没了香火延续的后人。偶尔听大姨妈讲起来,我小时候,十字街头唯一的国营理发店的好些剃头师傅们都是外公的徒弟。大姨妈那脸上自豪又遗憾的神情还历历在目。

 

外公死后,家道中落,外婆一个小脚寡妇拉扯着四个女儿,靠在家门口的街上摆一个小杂货摊 度日。最漂亮的三姐听说是天妒红颜,十一、二岁含苞待放、最青春美丽的年纪,无端端地生了场热病,正月十五元宵节那晚吵着去看灯会,于是魂被鬼给掳走了,便再也没有醒来。庆幸的是,因祸得福,解放后评家庭成分的时候,外婆家给评了个“城市贫民”,免受了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的阶级斗争之苦。当然我妈是个例外。如何例外,我会在以后文革印象一文里详细表述。

 

外婆家木门木窗,似乎是狭长的厅堂用木板做的墙隔成几间小卧房,厨房,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经过厨房,才到客厅。客厅后面就是外婆的卧房。也许是因为白蚁的缘故,也许是年久失修,印象中的外婆家狭窄灰暗,破败不堪,感觉上,绝对和妈妈姨妈们回忆中的辉煌剃头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倒是外婆家前面两三家朝街的木板墙,似乎还有点当年临街门面的气势。门前的小巷深处有一座桥,叫福元桥。妈妈说,福元桥以前是青石板做的,可惜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被很多人挖了,砸了,或偷偷搬回家了。“多好的青石板呀!”还记得妈妈那声无奈的叹息。所以在我成长的日子里,见到的福元桥就是比走两辆板车略宽点,平平的土路而已。怎么瞧,也配不上这么好听的名字。

 

麻城以前八景之一的龙池映月也在北门。妈妈说,以前的龙池桥是拱形的。十五月圆的时候,拱形桥和水里的倒影连在一起,就如天上水中的月亮一般圆。所以有龙池映月这一景的由来。可惜在我成长的日子里,龙池桥是平的,如同福元桥一般的平凡甚至丑陋。印象中连水都快干涸了,想映月都没得映了。

 

北门还有一条街,剪子街。小时候就一直好奇,为啥叫剪子街这么奇怪的名字?是形状像剪子?还是满街曾经是裁缝店?一直到现在,还没搞明白。

 

年幼的时候,不了解世事如何沧桑变化。也许是天性怀旧的缘故,从小时候到现在,总觉得妈妈的童年活在比我童年要美丽许多的环境里。而这隐藏在内心的遗憾,在我去过人间天堂的杭州,特别是邂逅威尼斯的木窗木门石板桥以后,就更浓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纳兰性德 《长相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