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出了奥巴马这位黑人总统,不少中国人便开始问:"华人会不会有一天也当上美国总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有三个选择:“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你选哪个?
我曾经问过一些在美国成功当选的华人政客同样问题,包括众议员赵美心这位重量级人物,可是他们极力回避这个问题。有一位资深华人政客回答:“不妨从历史角度看,为何所有当选州长或众议员的华人都不会讲华语?为何他们之中没有人是在中国出生的?为何他们都和中国没有生意来往?”对于这几个问题我一直都在思考,却始终没有明确答案。
其实美国政治体系比中国的要简单的多,只要是公民都可以选择从政,一是从选地方官做起,二是选民意代表做起,当民选行政官员与当众议员都有可能,一个典型的美国政治人物很可能两种都当过。民主竞选主要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问题,二是利益分配问题,三是价值观定位问题,三者贯穿整个选举过程之中,看似简单,但涉及的规则和潜规则是门不小的学问。
比如,你如果要竞选一个市长职位(相当于中国的镇长),不需要太多的从政经验,也不需要太多的群众基础,最主要是肯砸钱,抓住一个大家关注的议题猛做广告,把你的名字灌入选民记忆里,当选就有希望了。这一个级别的华人政客当选比例最高,尤其是在华人聚集社区。其他族裔也不会太计较这类职位,管区很小,赔本赚吆喝,是非不少。可是,选大城区市长,选州长,选众议员就不同了,一要在两党之中有人脉资源,二是要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观态度,三是要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分配方案和立场,否则难以聚拢选民人气。
骆家辉是个典型例子,一不讲汉语,二不写中文,三不说自己是中国人,最多也只是说自己是美国华人,刚来中国当大使时浪费了许多中国同胞们的期待,离开时却留下了一些离奇古怪的印象和猜测,似乎成了一种宿命的安排。另个例子是当年竞选洛杉矶市长的胡绍基,他的家族拥有华人在加州最大的银行,当年竞选时不买各路华侨社团的帐,只和美国选民团体活动,引发了一些华人专门到处反对他,说他的坏话,造成了恶劣影响。他的做法其实很有道理,中国人在当地的社团数百个,代表着各种相互竞争的利益和理念,有不同的资助来源背景,群龙无首,毫无共识可言,一个美国政客卷入了必然被裹挟其中,无法自拔,有口难辩,反而会损失大量其他族裔票源。
是不是华人天生不愿在美国参加竞选呢?不是,最主要的是华人参选者无法争取华人选民的支持,干脆对这个社区敬而远之。华人中专业人士不少,但大多数是医生,会计师等这类个体经营户,难以分出时间陪你玩,而华人律师们对政治参选一般并不热心,骆家辉算是个异类了。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华人普遍认为事不关己,把自己和美国政治分离开来,甚至自动把自己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的对立面,自我歧视,然后又去歧视其他华人,台湾人歧视大陆人,反之也然,甚至同样讲广东话的香港人,广东人,越南华侨社团也相互不买账,谈到价值观就必把“统独问题”牵扯出来,谈到利益分配就把“谁出钱多少”吵个不停,谈到政治制度话题就把“姓资好还是性社好”这类离谱问题拿来炒作,根本与美国社会文化无法契合。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河南籍的华人参选,那么所有华侨社团都会齐声反对了。这种乌烟瘴气的选举环境必然迫使那些有志于政坛的华人远离这个社区。
相比之下,日本人在洛杉矶的团体非常少,韩国人和越南人的社团也不多,一到选举很容易达成共识,很容易和主流政治团体契合。一个少数族裔本来人数就少,还要自己搞分裂对抗,搞内部歧视,当然在美国难以形成政治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人社团如今基本上和台湾外省人团体分离,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文化和政治立场,势头盖过了台湾大陆人的气势,蔡英文民意较高与这种政坛套路经营有很大关系。令人当心的是,大陆移民所组成的社团往往就获得中国官方资助问题搞得四分五裂,搞多一个社团就可能拿到多一份赞助,自然导致拉帮结派,另立山头,根本无法进入美国民主政治议题。如此看来,美国华人中的大陆移民真正融入美国民主政治还需要漫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