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之二:渡口市、攀枝花钢铁公司(下)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金沙江畔之二:渡口市、攀枝花钢铁公司(下)


平地是攀枝花的南大门。从云南省永仁县向北进入攀枝花市,成昆高速公路右侧有这么一扇戟形结构,加上左侧同样的一扇,就是"门"字。进了这个门,在平地境内朝右边俯看,下面约600公尺深处就是飘带般美丽的金沙江:


   1954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质普查工作会议。同年7月,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徐克勤带领师生30余人到攀枝花,对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山头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考察。国家地质部于1955年1月组建了508地质队二分队,负责攀枝花的普查勘探工作,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指导,获得了大量资料,并据此作出了地质结论。在当时的条件下,实际开发和利用远未达到条件。直到60年代才因国内外形势恶化而提到最高决策层的议程。
毛泽东1965年3月4日在冶金部报告上的批示。这是攀枝花正式上马的标志。攀枝花东风钢铁公司(攀钢前身)也因此以"渡口市34信箱"作为对外地址:


    二战结束后至今,全世界总的潮流是和平、安定和经济建设。东西方的冷战实质就是经济竞赛,误入军备竞赛和全球战略扩张邪路的苏联最终以垮台作为代价。从建政那一天起,中共的外交政策却在"一边倒"和"世界革命"的方针下走上意识形态压倒国家利益的错误道路。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中共本来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也有现实考虑的偏差(南斯拉夫就能超然,而中共的独立和中立条件远胜南斯拉夫)。介入朝鲜战争就是最早最大的失策。从那时起,中国和西方世界丧失了和解的机会。再后来又因与苏联争夺国际共运领导权而与几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翻了脸。高度孤立的中国发现自己陷入让"帝、修、反(印度东盟等)"四周包围的境地。毛泽东将形势设想得十分悲观,提出要做"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准备。
渡口市初创期远眺:


    196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三线布局问题。毛泽东说: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这一条线是第二线,西南是第三线。攀枝花铁矿下决心要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他还当是江西反围剿)。当罗瑞卿讲到总参谋部担心密云、官厅这些水库的泄洪量太小时,毛泽东说:北京出了问题,只要有攀枝花就解决问题了。北京淹了,还有攀枝花嘛。应该把攀枝花和联系到攀枝花的交通、煤、电的建设搞起来。6月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谈到三线建设时说:“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子去那里开发,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8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研究三线建设问题。毛泽东指出:“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有备无患。现在再不建设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成昆线怎样?要快修。三线建设,要越热心越好,那怕粗糙一点也好。……要抢时间”。9月12日,毛泽东在杭州听取西南铁路规划的汇报。当谈到西南四条铁路同时上马,川黔、滇黔两条尚存困难时,毛泽东指出:“把川滇黔停下来,不打别的主意,不搞攀枝花,这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矿嘛,为什么不去搞?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去搞。”
铁道兵使用简单落后工具修建成昆铁路:

 

每条隧道都要牺牲不知多少年轻战士的生命:

 

     在毛泽东的再三催促下,成昆铁路和攀枝花仓促上马了。以当时的国力和技术水平,代价和牺牲都是巨大的。铁道兵拿着简陋原始的工具和炸药苦战,每条隧道都要牺牲不知多少年轻战士的生命。攀西地区的矿藏主要是钒钛磁铁矿,以最早开采冶炼的朱兰矿山为例,致密状矿石的含铁量达48.66%,含钛量达16.01%,含钒量达0.503%。当时共生的钛钒不单无法利用,反而给冶炼铁水造成很大困难。为此周恩来想法弄了铁矿石加上钛矿石混起来在承德试炼,获得"成功",就是说炼出了纯铁水而更宝贵得多的钛留在矿渣中。1970年6月29日攀枝花东风钢铁公司也如法炮制炼出第一炉铁水。据说日本知道后表示希望购买那些矿渣,为周拒绝。直到1974年10月7 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呈报的 《攀枝花共生矿科学实验任务的报告》上还尖锐批评:“为什么把这样贵重的物资抛掉,而且造成污染? 为什么不抓紧科学研究,力争很快把这些贵金属分别提炼出来,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现在群众就会说我们,将来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就要骂我们是败家子,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危害了后代健康,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这样做!"
弄弄坪开创初期:


     攀钢的一期工程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弄弄坪总共只有2.5平方公里,在这片被称为"象牙微雕"的攀钢主体建筑上聚集了炼焦厂、炼铁厂、炼钢厂、热轧厂等全部主要工厂。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1980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年产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渡口建设者的勤劳和智慧获得巨大的成功。那时的口号是:"建设好渡口,让毛主席安心睡觉。"
渡口市的第一台发电机:

     进入1980年代,全国的三线工程都遭受严峻的考验。和平外交的务实路线使军用工程不得不转向民用物品生产。由于军事专用性资产具有退出难、转移成本高等特点,军工部门要从事民用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添置大量新的资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产品成本的增加。"山、散、洞"的三线工厂更加步履艰难,原本在沿海大城市的优秀企业在转了一大圈之后,竞争力已是昔日黄花。有很多干脆废弃了事。虽然有一些三线工程成功转型而坚持下来,但其效益和当初的成本比价仍令人慨叹。
荷花池铁路大桥(将江南宝鼎矿煤运到攀钢):

 

   攀枝花是幸运的。毕竟国家在计划经济年代已经这里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更由于它特有矿藏的不可替代性,她经受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考验,在几次危机之后生存并发展了起来。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储量达200亿吨以上,其中钛储量占全国93%,为全球的32%,居世界第一位;钒储量占全国的63%,居世界第三位)。在全国各兄弟单位的通力合作下,通过攀钢人的艰辛努力,攀西资源的综合利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以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雾化提钒新工艺、V203、VN新产品、选钛工艺、40kt/a微细粒级钛铁矿、造纸用钛白技术、纳米TiO2制备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群。经过40多年的发展,攀钢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唯一的氯化法钛白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及世界第二大产钒企业。攀钢的铁轨在世界上很有名气,不仅供国内使用,还大量出口国外。攀钢运用最新的技术成果生产出来的钢轨,使用寿命成倍提高,攀钢形成了以钢轨为主的大型钢材系列产品,产品在国内外十分畅销,尤其是近年用于高铁的钢轨。这些成就是百万攀枝花人,包括领导、科技人员和广大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曾经的攀枝花人,我在遥远的异国祝福她逐渐壮大、发展、繁荣。
攀枝花全貌:


    网上传着这么个故事:2001年,一位书评家写了一篇题为"评《彭德怀在三线》"的稿件寄到北京某杂志,年轻的编辑只看了标题便大笔一挥,在"三"字后面加了个"八"字,变成"评《彭德怀在三八线》"。我颇相信这故事的真实性,毕竟这一代年轻人大多不知道"三线"为何物了。
    年青的朋友们,你们是幸运的,老汉我羡慕你们。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也不用再过"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那种日子,永远不用住席棚子,吃包谷饭(那玩意可真的难以下咽)。

pupudelaclichy 发表评论于
成昆线沿线不少当时铁道兵的墓地,但是当时牺牲的修路的军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