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辛酸史: 林语堂的《唐人街》 vs 黄运基的《旧金山激情岁月》

 

【摘要】林语堂的《唐人街》和黄运基的《旧金山激情岁月》,一部是在美国出版的英文小说,写中国移民的创业史,成为当时美国主流社会的畅销书;一部是在中国出版的海外华文小说,写中国移民的辛酸史,被中国学界评论为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国华文文学力作。本文比较分析这两个文本在排华历史、种族矛盾、异族婚恋、主人公等四方面内容的处理差异,探讨美国英文小说和华文小说对同一题材内容的不同写作策略。

林语堂,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美国纽约艾迈拉大学、美国新泽西州若特格斯大学、美国威斯康辛路艾特大学荣誉博士, 1935 年,全家迁往美国,出版了 30 部英文著作,成为美国主流社会名人。 1976 年在香港逝世,至终没有加入美国籍。《唐人街》是林语堂 1949 年在美国出版的一本英文小说,讲述了来自中国的移民冯汤姆一家在美国纽约唐人街开洗衣店、饭店,历经艰苦、勤俭、忍耐,逐步实现 “ 美国梦 ” 的创业故事,当时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畅销书。有趣的是,《唐人街》里的创业史,和当代美籍华人作家黄运基的人生经历很相似。

黄运基,美籍华人,美国当代华文文学 “ 草根文群 ” 的扛鼎人物。他 1932 年出生在中国,家贫,自幼失学, 1948 年,在美国做厨工的父亲把他带到美国,他当过清洁工、侍者、花农、小餐馆东主,饱尝中国移民所受的刁难和歧视,经过多年奋斗,他拥有了两家公司。黄运基在美国的经历,与林语堂的《唐人街》里冯家的经历像是同一个故事。但是,黄运基的自传式小说集《旧金山激情岁月》中描写的却是中国移民余念祖在美国经历的满是痛苦和血泪的辛酸史,与林语堂笔下的创业史大相径庭。

《唐人街》和《旧金山激情岁月》,一部是在美国出版的英文小说,写中国移民的创业史,成为当时美国主流社会的畅销书;一部是在中国出版的海外华文小说,写中国移民的辛酸史,被中国学界评论为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国华文文学力作。本文比较分析这两个文本在排华历史、种族矛盾、异族婚恋、主人公等四方面内容的处理差异,探讨美国英文小说和华文小说对同一题材内容的不同写作策略。

一、排华历史:轻描淡写浓妆重彩

中国移民走过了西部淘金、修铁路、监禁天堂岛、不能和白人通婚一路漫漫长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在美国的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扎根美国,过著 “ 就像美国人一样 ” 的生活。对于华人从移民美国到扎根美国到建设美国的历程,林语堂和黄运基的表达存在很多不同。

在林语堂的笔下,华人移民历史中屈辱和血腥的部分,总以中国式忍耐的哲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如《唐人街》中, 12 岁的冯汤姆初到美国纽约,遇到一群坏孩子的挑衅,回到家和爸爸的一段对话。 “ 爸爸,我听说他们杀人、抢劫、偷窃,没事还要揍中国工人。 ” 汤姆说。 “ 是呀!日子真是难过。可是我还是捱过来了,不是吗? ” 再如对唐人街最年长的老杜格早年血雨腥风的经历的处理方法,也和处理冯汤姆父亲的早期的经历一样:听说他到过阿拉斯加、温哥华、波特兰等地方。他还带领了一对铁路工人横越怀俄明州,他们一路上躲躲藏藏、打打斗斗的,等到达伊利诺州时,人数只剩下了一半,他们就在芝加哥南部安定下来。几句话就讲完了,再无下文。

黄运基处理华人早期的遭遇的内容,则是浓妆重彩,再三吟唱。排华历史是他的叙事重点,他笔下很多章节都是详细描述那段沉重的历史。他笔下的主人公余念祖总把不公平的历史铭刻在心里,不断抗争,如《旧金山激情岁月的》第九篇《父子情》中,念祖被控告冒用周姓入籍,在法庭上他也不忘联系早期排华的不公正待遇反驳法官: “ 让我提醒你法官阁下,我祖父、我父亲当年合法移民来到这个所谓自由民主的国土时,他们便马上失去了自由!我父亲像几十万华人一样被关监在旧金山海外的天使岛上的拘留所里。我也是一入境就失去了自由,被关在移民局! ”

念祖振振有词的愤恨,与冯老二一句轻描淡写,正是两种不同的写作策略的具体表征。林语堂对于罄竹难书的排华血泪史简单几句掠过,再无下文的处理方法,值得思考。其一,简单,有两种可能,一是儿童似的因为无知而简单,二是老人似的因为了解而简单,所谓返璞归真。林语堂拥有德国莱比锡大学、美国纽约艾迈拉大学、美国新泽西州若特格斯大学、美国威斯康辛路艾特大学四个博士学位,这样一位博学之人,我相信他是因为了解而简单。其二,《唐人街》用英文写作,主要读者是美国人,如果在书中长篇大论地控诉美国先民对中国先民的虐待和压制,不会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更不会成为一本畅销书,不成为畅销书,其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事情又怎么能被美国人了解?林语堂在这方面问题的处理上显然很有经验,也得到过很多赞誉,如一位西方书评家在读了他的《吾国吾民》后说:我真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其三,从林语堂推崇的中国老庄哲学来说,天地无涯,人生短暂,又何苦纠缠于过去痛苦对建设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黄运基祖孙三代亲身经历了排华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那种集体记忆在他心中是非常强劲的,就像他在《菊园泪》中写的: “ 大哥拖著的水龙,在他的脑海里,像拖著一段长长的辛酸的历史,而这一段辛酸的沧桑史,不仅在他大哥身上看得见,也在他的身上看得见,在所有的侨胞身上都看得见 ” 他的主要读者是华人,所以他在华文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述那一段不应该忘记的历史,这样的创作对于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而言具有很深远的价值,在文艺美学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批判现实主义的价值。

二、种族矛盾:童话般的简单纪录片的沉重

种族矛盾问题,是美国华人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林语堂和黄运基的文本中都写到了这个内容,但是两者的处理又是存在极大的差异。

林语堂在《唐人街》一开始就写到了种族歧视,他的处理方法是,把冲突矛盾发生在孩子们的身上,就像儿童剧一样,轻松简短又很快收场。如冯汤姆去送衣服碰到那群坏男孩子拦路。 “ 你是个中国佬! ”“ 你又不是警察,而且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难道不是吗? ” 汤姆引述了他常听到的一句话。 “ 这条街是我们的。我们不要让补衣匠从这里过。 ” 这时有个男孩去拉汤姆的包裹,把里面的衣服踢向他时,说: “ 这就是衣服,嗯?你被释放了,可是你记住不要再从这边过了。 ” 这场种族歧视的儿童剧就此落幕。而在《唐人街》中就连这样的儿童歧视剧都很少上演。更多的是开心快乐的和睦相处。如二哥问初到美国上学的伊娃喜不喜欢学校?伊娃说 “ 很喜欢。我起初很害怕,但是美国女孩和中国女孩大致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很容易为一些事情而兴奋如果你喜欢她们,就跟他们说话,不喜欢他们的话,就不用理她们。她们很单纯、率直、坦白,也很容易相处。 ”

黄运基在《旧金山激情岁月》里的种族歧视的故事,则充满了恐惧、暴力、血腥和痛苦。如第十一篇《杀戮者》中森林大火、屠刀、谋杀和血腥,写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血淋淋的一幕。如 “ 记著,黑贱种赶快滚蛋吧。 ” 憎恨在我的骨节里钻动,接著,这种憎恨又混杂著恐惧。后来森林着火了,白人挥刀殴打黑人小伙子。 “ 小伙子跛著脚逃避,向着大火的方向走去。小伙子还是向着大火那边狂奔,逃避克拉特的刺杀。地上火焰四冒,瞬即燃著松叶,周围都是团团烈火。 ” 我听见小伙子一声惨叫,随著森林烈火的焰啸声,响遍灰暗的空间,叫人有一种心肺破裂的痛楚。

对于美国社会中种族矛盾这个难以避免的主题,林语堂采用儿童剧的处理手法,轻松解决,避免了让这个沉重的话题破坏整部小说和谐快乐的旋律。而黄运基则采用了像黑镜头一样方法,客观、真实、细致、点点滴滴拍摄记录下那些让人不愿意看到、让人不愿意承认、让人不得不面对的、真正发生过的血案,让读者能通过作品看到美国社会中被忽视的层面的现实。儿童剧和纪录片各有妙处,很难说孰高孰低,儿童剧让林语堂的作品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畅销书,黄运基的一些作品因为纪录片式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被选入了美国教材。

三、异族婚恋:理想的家庭破碎的痛苦

异族婚恋也是美国华人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主题。异族相爱之后,林语堂笔下是有趣而温馨的理想家庭,黄运基笔下却是一生不能决断的痛苦。

林语堂在《唐人街》中塑造了一个由大哥和意大利裔女人佛罗拉组成 “ 理想的家庭 ” 。意大利家庭并不反对他们通婚。如老麦吉欧并不干涉女儿的婚姻。多年以来,他看过成千的中国人,他并认为中国人有什么不好。而意大利人和中国人也有相象的地方,如他们爱面子,重视荣誉和慢步调的生活。佛罗拉由于语言不通和家人一起生活发生了很多趣事,如当她听到他们用广东话交谈时提到了 diasow (大嫂),她就知道他们在谈论她。 Diasow 念起来前面的音节很低,后面的音节是向上提起的音调,听起来就好像英文中的 sour (酸)了。 “ 我为什么是酸的?( why I am sour? ) ” 佛罗拉问她的丈夫。中国家庭信赖地让她管理家庭财务,她也顺从中国家庭的希望顺利生了孩子,并听从丈夫的安排一直和中国丈夫的家庭住在一起赡养公公婆婆。对于似乎很严重的信仰冲突问题,也很通情达理地解决了。如佛罗拉生了孩子后希望孩子能受洗,她非常担心中国公公和婆婆不同意,但是婆婆说 “ 佛罗拉,马可是你的孩子,他生下来就是美国人,我希望他像美国人一样地成长著。如果信教不会像中国的基督教使儿子与母亲又隔河的话,我就不在乎他是否受洗。 ” 佛罗拉和神父安排好受洗的日子。这天来临时,全家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一起去教堂。佛罗拉觉得满心的温暖和快乐,全家人都为了她而重视这个仪式,她觉得好感动。

而黄运基对异族的婚恋的描写,则是另一番滋味。在《旧金山激情岁月》第二篇《OK马之死》中茱迪两次遇难都得到OK马的帮助,并在他鼓励和支持下,成就了学业和事业,他们的感情很深,但始终没能幸福。在葬礼上,茱迪痛苦地说 “ 我非常非常地爱他,我知道他也非常非常地爱我,但他不愿意和我结婚。 ” 可想见OK马一生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在处理异族婚恋这个问题上,林语堂以理想的家庭作为答案。小说中媳妇佛罗拉是在美国长大的白人,同时具备中国传统女人的各种优良品质,她是这个家庭很受欢迎的一员。这个理想家庭的故事,似乎有一种寓意,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让整本小说读起来更像是一个童话或者有趣的寓言,轻松、有趣,又美好。而黄运基一如既往的沉重,为什么他的故事里面,主人公最终总是不能和热烈、深情的美国女朋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呢?《旧金山激情岁月》中有一场对话: “ 也许爱情和婚姻还真不一样吧。当他真要做出选择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家庭背景、社群关系、双互间的品性、兴趣、道德标准,等等,无一不发生了严重的碰撞 ” 15 也许我们由此可以探知黄运基的答案吧。

四、主人公: “ 美国人 ”“ 中国人 

在美国华人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有完全被同化的 “ 美国人 ” ,有部分被同化的 “ 美国人 ” ,还有完全没有被同化的 “ 中国人 ” 等等。本文把认同美国、融入美国、快乐地美国生活的中国移民,称为 “ 美国人 ” 。 同样是写唐人街的故事,林语堂的故事主人公都是 “ 美国人 ” ,而在黄运基的《旧金山激情岁月》的主人公都是 “ 中国人 ” 。

林语堂的《唐人街》中三弟冯汤姆是书中占篇幅最多的一个人物,他可以算是新一代移民中 “ 美国人 ” 的代表。他和母亲妹妹依靠二哥的支票来到美国后,不需要为生活操劳,父亲和哥哥们供他上学。他很快融入了学校的生活,很快地掌握了英文,在历史课上,他的回答有关《美国独立宣言》的问题,博得了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赞扬。 “ 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快乐的权利。没有任何人能把这些权利剥夺掉。如果政府侵犯了我们这些权利,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翻这个政府,另外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 我们也曾向与我们同血源的英国人求援,但是他们也不管我们。殖民地的人民厌烦了这一切,他们决定推翻国王,并宣布他们是自由的。 ” 汤姆的思维和逻辑完全是美国式的了,但他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他在美国清贫而简单的生活中快乐地成长。

二哥佛烈德利克 AT 冯,他算是上一代移民中 “ 美国人 ” 的代表。他出生在中国,跟著父亲跳海偷渡到美国的中国人,尽管没有受过教育,但他还是主动地去了解和融入了美国社会。市长演讲的时候, “ 佛莱迪又表现了他的交际本能,他走上前去与市长握手,摄影师们也在最恰当的时候按下快门。 ” 他在美国保险公司做保险代理,并升职负责俄亥俄州、宾夕法利亚州和玛利兰州的业务, “ 他们一向都派美国人去其他州,但是这次他们派我去。 ” 他工作后拿回第一张支票让全家得以在美国团聚。他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书:美国康尼纽斯保险公司赞助发行了二哥的书《好生活》,当你翻开书本的第一页就可以看到作者的照片,他坐在一张有电话的办公桌前,用稳定、有信心和友善的眼睛注视著你二哥这个人物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得到了美国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他对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很关照,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老杜格,是最早一辈华人移民中 “ 美国人 ” 的代表。他经历了淘金,修铁路,杀戮和逃亡,九死一生地活了下来,在纽约唐人街安度晚年,平静而满足。他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对美国大加赞扬,他认为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 我十八岁那年来旧金山,我一直眼看着这个国家在成长、茁壮。当时他们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没有无线电、没有铁路,他们仅仅只是建立了太平洋干线,也没有电灯,一无所有可是我看着他们改变了你可以免费受教育,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不需要害怕别人,可你得激励自己。 ”

而黄运基的《旧金山激情岁月》的主角是余念祖这样的 “ 中国人 ” 。他的美国生活灰色而沉重:要反抗美国社会的压力,还要承受华社中不同政治壁垒的迫害;他铭记美国华人苦难的历史,极力抨击美国政府施于华人身上不公平的待遇,他坚信自己的正确和正义,总是不断奋起抗争,不断遭受挫折,很难与父辈沟通,和美国女人的感情总是沉重并痛苦,他始终不能融入美国社会, “ 不管你怎么说,你还是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人家决不会把你当美国人看待。 ” 他生活在美国,却更像是一个 “ 中国人 ” 。

主人公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写作策略的具体表征,一是满足不同的潜在读者的阅读需求。英文写作的林语堂选择的是美国读者更愿意读到的 “ 美国人 ” 的故事,而作为美国华文写作 “ 草根群体 ” 的扛鼎人物黄运基,他自觉或不自觉塑造的多是 “ 中国人 ” ,对于中国人、华人和坚持学习华文的华裔读者来说是亲切的文本。二是显示作者对待某些移民问题的思考,如移民该如何对待母国和所在国的问题。如林语堂笔下老杜格的一番话,二哥的奋斗和汤姆冯对《美国独立宣言》理解,都和美国历史书里说的美国如出一辙,我们看到的是一群 “ 美国人 ” 在异口同声地说着美国的创业史。

结语

综上所述,林语堂的英文小说《唐人街》和黄运基的华文小说《旧金山激情岁月》,在排华历史、种族矛盾、异族婚恋、主人公四方面内容的都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在同一题材内容的创作上,英文小说和华文小说的不同写作策略。有关排华历史,英文小说选择轻描淡写,一笔掠过,重点落笔在日常的生活;而这类题材是华文小说的叙事重点,对此浓妆重彩,再三吟唱。有关种族矛盾的内容,英文小说采用把矛盾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策略,把问题处理得童话般的简单;华文小说则真实地记录种族歧视的血泪往事,文字像沉重的纪录片一样无声地播放著血与火的焦灼。有关异族婚恋,英文小说幽默闲适地把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婚姻塑造成理想的家庭;而在华文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调下,主人公和美国女人的感情故事总是充满了破碎的痛苦。最后,关于小说主人公的选择,英文小说成功塑造了三代中国移民中 “ 美国人 ” 典型;而华文小说中 “ 美国人 ” 正面形象很缺稀,但塑造了在美国的 “ 中国人 ” 典型。本文探究了同一题材内容,英文文本和华文文本迥然不同的写作策略及原因,希望这样的探索,可以给美国华文文学、美国华人华裔英语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是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