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虾:【银川的歌(五)】

上次讲到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的贫穷,许多人读了很震撼。今天想再继续一下这个话题。

 
七八年前,本虾读到一本书《马燕日记》,讲的是西海固一个叫张家树村的地方一个叫马燕的回族失学女孩为了读书而不懈努力的故事,这本书其实就是她记的日记。
 
 
当地的大部分女孩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十四五岁就会结婚生子了。马燕三年级的时候,家里供不起马燕和两个弟弟上学,按照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妈妈要成绩优秀的马燕辍学。每天看到同学们上学,马燕就会眼泪汪汪。她给不识字的妈妈写信,让弟弟读给她听,信中写道:"为什么女孩不能上学?不上学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母亲心如刀绞。
 
马燕喜欢写日记,除了一本被父亲卷烟用掉了以外,还有三本。就是这三本日记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一天,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一行人因为其它事情到这个小山村采访,临结束马上要上车离开时,马燕的母亲突然灵机一动将女儿的信和3本日记交到了他们手里。
 
在回北京的路上,记者读了这封信和日记,边读边流泪。没法不流泪啊,那种真实的贫困和对上学的极度渴望,是我们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本虾读这本书时也常常落泪!
 
韩石被马燕稚嫩的文字震撼了。他立即返回到张家树村,提供了初步的资助。在那里,马燕告诉他:“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幸福……”
 
很快这些日记和信被整理后翻译成法语在巴黎出版并登上法国年度畅销书排行榜,而且马上有了其它语种的版本: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和英语,并成为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法国有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听了老师读的书,自发捐钱寄文具。许多国家的捐钱一时纷纷而来。韩石为此帮马燕设立了基金,一部分分期用于她的学业费用,另一部分拿出来造福当地象她一样的孩子。
 
2003年,该书由华夏出版社引进版权并在国内出版。本虾除了英文版,又读了中文版以更好地理解原意。同时,本虾把英文版推荐给当时三四年级的两个孩子读,让他们了解到这个世界还有很贫困的孩子吃饭都是问题更不要说读书了,让他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take it for granted)。书里的细节描述比本虾空洞的说教更能打动人心,至今我女儿还能说出书里的许多细节来。后来我又推荐了朋友的孩子读,对他们触动很大,益处良多。如果你的孩子安逸太久,不思上进,就让他读这本书吧,一定会对他的世界观有所改变的。
 
 
说几个日记细节。马燕和弟弟在县城读书,只能周末行走四五个小时山路回家。如果爬上顺路的手扶拖拉机,给司机一块钱,当然就快些。但是她们拿不出这点钱,只能走路。一次大雪,实在走不动了,就爬上一辆车。最后下车时拿不出一块钱,被司机骂。司机说,没见过世界上有这样的父亲,连给孩子赶路的一块钱都不给。马燕在日记里写道: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他已经尽力给了我最好的。
 
再节选一篇:
2001年7月30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下午我写日记的时候,找我的钢笔,可是它不见了。我就问两个弟弟见了没有,他们说没有。我就在昨天写日记那儿找,也没有找着。我就问母亲,你见了没有?母亲说,她看我把笔、本子都放在炕上,她怕我丢掉,就放抽屉里了。可是我在抽屉里也没找着。我的心都碎了。
 
一支钢笔,还值得去伤心吗?你们不知道这支钢笔的来历,是我两学期积攒的零花钱,没有花,就买了它。我看别的同学每人有两、三支钢笔,而我连一支都没有,我就忍不住买了一支。这支钢笔的苦处其实就是我的苦处。母亲给我零花钱的原因,是我一天到晚只能吃到两顿黄米饭,她给我钱就是让我买几个馒头吃。我硬是挨饿,把钱给积攒下来了。为了这支钢笔,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它让我学会了什么是艰苦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每次看到它,我就像看到了母亲。
 
本虾评语:一支钢笔在我们这里算什么呢?我们每人不是大把的笔到处扔?可是对于马燕这样的孩子却是奢侈品。我们的孩子有一抽屉一抽屉的玩具,还有自己独立的小屋,更有天天沉迷游戏而茶饭不思的。教会里有朋友告诉我,他们发现,孩子们随团去墨西哥扶贫回来全变了一个人,都很感恩很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贫困更会让人思变。如果生来富足,间接了解世界上的不幸也会有好处的,比如通过读《马燕日记》这样的书。
 
摄影:都督

****** 编后语 *******

欢迎转发,欢迎提问或评论。请关注公众号。

打开手机微信,点击右上角加号,选择“扫一扫”(Scan QR Code),扫描图中二维码,选择进入(Enter official account)即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