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nowdonia National park
复活节假期 和家人去威尔士享受了几天深山农民生活 没有手机没有 wifi 24 小时全是你的. 晚上没事和周围的大山,草木 家禽动物 天上的星星一样统统早睡觉 等待日出,深山无夜猫,睡前 我去屋外看了下夜空,星星失踪 周围的山岭全打呼噜 偶传来声猫叫狗吠 它们还没睡啊?
出发前读了一篇文 叫 万物间都隐藏着爱
带着崇敬自然大山的心情去的 到那几乎处处皆是,草等着羊吃,树枝弯腰护水 太阳普照大地 时而风起云涌地 月光陪伴夜行者....
一切都那么美妙 直到昨曰开车到Snowdonia 国家公园一山顶 哇 怎么头昏想吐,才发现 哇俺有高山反应啊,这不算高啊 与世界屋脊相比, 不是一直想去西藏朝圣吗?到山顶透口气,正好欣赏风景,只见山顶真是茫茫荒原阵阵野气逼来,忽然间狂风冰雹毫不留情面袭来 几乎要把人卷走,天地是有大爱可无私情,说没恐惧感那是假的,真的在自然的威力面前 人很渺小,不知怎么想起红军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 没干粮,以前有些教育也管用的,此刻我们还可以钻进车子里避风雨,找到点感觉了。难怪这里在中世纪开始就是朝圣徒步必经之路,是锻炼意志的地方。
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对母子:羊妈带着羊仔出来兜风找食,山里的羊都习惯这样骤变的天气了。
下山的路坡度几乎是60度到70度的角度 是要车技 可风景绝美,一路和孩子们惊叫:“好美啊” 难道这是老天在人间的密室之一??, 险峻山岭好像是被老天涂了油彩,不得不感叹 难怪英国盛产浪漫风景画家,诗人,面对大自然如此戏剧性的美貌和威力,光像野人样大喊大叫是不够的,总有些奇才有办法记录下来。艺术存在理由 我想至少有两个:一个歌颂赞美,二是与科学平行揭示奥秘。
险峻过后 又是和煦的田园风光 到处都是农夫们圏的田字 羊儿们温顺吃草,又返回现代文明回到舒适,人一进入舒适熟悉的生活环境,远离险要 人们又开始忘乎所以,在自然中旅行的意义不是寻找"忆苦思甜"那就是"思苦享乐“,走近自然 刷新生命。
〈二〉威尔士小草
住在农舍cottage, 农夫农妇把一部分房间出租,真是与山里农民不同吃同住了。山里人总是很热情朴实,经常自认为也差不多是山里人 从小在山水边长大。因为晚上早睡 第二天一大早5:30就醒。正好,每去一个地方 喜欢趁早跑去看地形,女主人说出门往左边跑,她这么说自有道理,往左边山里走 全是他们家的山地,起初我还担心走错路,山里又没信号,根本不用担心 基本没岔路,一路尽情欣赏风景,喜欢看树 连小草树洞 铁丝网的挂的几束羊毛也一网打尽 尽收眼底。旅行到底是什么? 我想 旅行除了高大上的的理由和意义,我想它至少要包括和当地人聊天 吃当地食物,不管好吃难吃,呼吸那儿的空气,让皮肤接触接触那儿的空气,吸引那的阳光,旅行也是和景物打招呼,甚至包括小草 Hello 小草! 当然的当然 还要留影 现在可以臭美 老了还有的翻看回忆...
围炉
住在威尔士农场B&B, 女主人Mrs Edwards 问我们晚上想不想去看村里复活节的唱歌表演比赛,嗯 这山区文化生活蛮丰富的,当然想去,正是可以了解当地风俗人情的机会,我女主人他们要去吗?她说不去,那晚风真大 把门窗摇得响响的,而且还不在附近,要开车去,孩子们也不想动 都坐在火炉边看书,对 ,做简单的,那儿也不去 就在家围炉读书不是也很好吗? 这年头很难得一家人像过去的年月 围火聊天。
小时候和家人冬天一起围碳盆烤火的情景又浮现脑海,和哥姐一起在烧红薯,粑粑,母亲看我小手冻得红红的,她的手拉我小手一起烤火...这一切都是与我们所处这个时代无关的事。现在的时代 因为生活方便,人们太容易与远距离的人交流 而近距离的倒没时间。
大女儿是唯一认真读书的 而且入迷,我带了一本散文集,大女儿给我们介绍她正在读的两本书,还读给我们听其中几页,这是研究羞耻和脆弱的专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写的《勇敢示弱》(Daring Greatly),
一看封面 我就被感动,我跟她说:妈妈很高兴你读这本书,确实作为家中排行最大的孩子,一直被鼓励教育要勇敢坚强 (最好别示弱),无论中式美式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要做最好的,英式稍好些,法式是比较接受理解人性的弱点,记得一位法国女演员记者采访她时:她说 "我喜欢我的弱点,我喜欢示弱",当时我读到是非常震惊, 因为我从另一中文化来的, 弱点被认为是不好的, 一定要克服, 从小学期结束每个人都要自我鉴定写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每次拿回家给母亲看, 母亲都没说太多什么, 但后来几年优点缺点都没怎么变, 母亲都笑了,她说:"妹仔总是那些缺点啊", 我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找那么多缺点干什么,
父母对最小的孩子宠爱多些是有道理的, 育儿到后面, 对孩子的优缺点也看开了, 都是人的方面菱角无论有点缺点, 都是庄稼都长像, 谁没点瑕疵, 哪有有那么旺美无缺的染色体。一个真实的人肯定有弱处,是她他的生态一部分, 有些弱点是与生俱来,就是个性的一部分 很难改 只有live with. 这是个大话题,但在我们文化避免人之弱性话题,弱点都是缺点 都得改正 改得人全从立体变平面,人人只有完美的一面。
但是, 另一方面,人要群体生活,还是要磨练自己, 当自己的弱点放大伤害人那就不行,
让小女儿读了一首诗,她没带书来,只带手机和一颗来渡假的心。
后来女主人也来围炉聊天了,她问我们怎么看英国是留还是退出欧盟?哇这老太看上快70了一天忙里忙外个不停 还挺关心国家前途的,又是一阵热议,
我更感兴趣 英女王登基她在干什么?她说 奥我那时好小啊,她说她喜欢支持英国女王,她是保皇派,当政治左右争论时 有个中立皇室 对普通百姓也是一种民族认同。
再看女主人当年和他先生的结婚照真是一高帅哥与小鸟依人,如今他先生还是很高 但很苍老驼背了,可每天还得起贪黑管牛羊,女主人说她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有一个儿子得病去世,农活多 劳力少,农场主挣钱很少
岁月如风雨,有时还有雪霜及不测风云,当挺拔的小伙娇花,如今被岁月锤炼得巳坚强而慢慢走形,他们那些铜墙铁壁的山也无法保护他们,岁月对万物都是这样,对人也无例外,无论贫富最后都会走形走样直至消失...人能做的还是要坚强,但示弱不影响坚强。
行, 旅行最好坐到火炉边去了, 意外收获。
青春不远
青春其实不远
这次渡假 孩子们在车上老用手机放的几首歌之一,她们还边听边唱,
没注意听歌词是什么,总是旋律和歌手的唱腔和吐词更感染我,就如果看溪流流动的形状,火山爆发溅出的火星烫灰,再近就被烫,喜欢青春的活力无拘无束和不着边的奇想,这是其他年龄不敢的, 尤其是青春甚至似乎有邀时光(老人)一起玩的本事, 因为他们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 当然这那可能是以前的时代才会有, 现在的孩子可能比大人还忙, 还"日理万机"
青春很美 花季的美无法掩饰,也正因为如此 其实不需要对青春那么用力去歌颂,不知是我看电影少还是错觉,国内写青春片的电影是沒停过,总是听到周围的同学朋友叹息青春,
在我所知的:法国经典电影中就没见有多少歌颂青春的电影, 有一部,那还是遭非议的《少女情怀总是春》,那是说一帮女校女孩子的事,有"黄色,粉色"嫌疑; 英国也没特别有,巜傲慢与偏见》《感情和理智》算正经青春片? 美国到有一部 非常轰动的青春片《死亡诗社》,那是说男校的男学生的,这部片太棒了, 看过的人会念念不忘, 电影推崇青春,不仅要求知求真, 更要去读诗,要享受爱的浪漫, 否则不叫青春。
当青春期 人疯狂过 享受过青春,而且童心步入中年老年依有发挥空间 人们就不会那么在意"青春的远走"。当然当青春与其它年龄状态黑白太分明 青春几乎变成像膜拜了 那就奇特了,
或许这里也有个社会群族审美不同,当一个社会不那么单一认为人一生只有青春是最美的,就不会那么千篇一律的回顾巜同桌的你》之类的情怀;这一点, 首推法国人, 他们不那么认为青春就最美, 富有韵味才是成品。
人究竟不是花,人还有思想有灵魂,这些无形的美更受用耐看。当一个社会审美多元化,胖瘦老嫰都被接受, 众生都又被关怀欣赏,人们自己也宽容自己了,社会就算是宽容了,民主不是一个社会宽容唯一的标志, 应该有更广义的概念。
我沒特别去叹息,或者就没叹息过1,小时候的好好贪玩过,好好学习过, 另外我身边一直不断有青春的孩子 没觉青春走远,俏皮总在那伴随 ;自己观念也因人生经历,不同文化的冲撞在变化而变化, 或许这就是海外漂泊的好处,
青春的面庞不在,心还是,青春也就一段路,路它总在那,每段路都有精彩之处有不同的风景, 都有好玩的地方。 人活一百岁两百岁也不算长,不用老想青春而耽误其他风景,青春其实也不远,总在心里的某一角落不会跑的。
旅行
这次本来还有在威尔士多呆的, 因为住处没 wifi, 而因需要wifi联系工作上的事,所以提前回来, 回来的那天 , 高速公路上空空的,人们还在享受度假, 看着这一情景, 我和家人说:哼哼, 今天往回开的都是住处没Wifi的, 明天回来的都是有wifi,让他们堵去, 逗得孩子们大笑...
怀念没Wifi,没手机信号的日子, 时光是那么可爱, 山是山, 水是水, 人是人, 可能是人能好好和灵魂自然在一起小歇了一会儿, 平常灵魂是被俺甩了几条街, 几个村都不止
这次旅行胡思乱想太多, 也蛮值得的,都是山水惹得! 但唯一不足的是,晕车后晚饭没有辣椒吃, 饭菜没味, 以致于回来的路上, 我开车时, 我让女儿帮找一cd来放, 那一刻就想听《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 特别是第一乐章, 以弥补没得吃辣椒的不快, 我跟女儿说:"你听,这音乐好像辣椒,辣滋滋的, 好美"!被女儿笑了
辣椒和听古典音乐有什么关系?不知道, 在我这都很重要, 都是很刻骨的, 是生活必需品,俺这欣赏的音乐水平就这样, 谁让我是吃辣椒长大, 青春染古典音乐,它们都是我永远的旅行伙伴
好了,又要准备下一个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