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的路上,请不要“势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忘了是什么样的故事评选活动了,有一个很小的故事获得了最具同情心奖。众人很好奇究竟故事的主角做了什么:

       一个小男孩回到家中告诉妈妈,我看到邻居爷爷在哭。妈妈问,那么你怎么做的?小男孩说,我什么也没有说,就坐下来陪着爷爷哭。

        在灵性的路上, 凡是困难时期,他人对自己的倾诉还有自己对他人的倾诉,小藩逐渐看明白谈话中除了抚慰,有时候有一种能量的“拉扯”, 小藩暂且称之为“势利”。倘若从无明里面提炼出“明”,好比有一种概念既然需要言语描述出来被获悉,亦或说集体无意识在做的事情为了给它曝光,就得给一个“标签”, 即使它听起来不让人觉得那么舒服。如果有踩着某些朋友的脚趾头(step on your toes), 刺痛到某些部位了,小藩先提前道歉。

        这种能量的拉扯是什么样子的呢?小学生小明对小红说,“我们家的浴缸比你家大多了。” 小红反驳,“那算什么呀,我爸开的车比你家高级。”这种对话恐怕成年人都记得,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的反应都是——只有小孩才那么幼稚。 但是,反思一下这种类似的“拉扯”成年人在对话中都有做过、在做。

        小的时候,小孩子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家好,比自己优秀,形成的对现实的不接纳这种情绪习惯被带到了成人的对话中就变成了, 甲对乙倾诉(甲之所以倾诉是因为甲对自己的现实和情绪产生了不解、困惑、接纳困难),然后乙会说:

      “放下吧(let it go)!”

     (小藩语:这是作为安慰人最禁忌的头号,请在读完此文后记得)

      潜台词实际上是:我也不能接纳你的情况,我更不解,无法整合,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许“放下”是最好的“高级”用语, 因为别人都这么说,我就听别人也这么用过。类似的感受能量语句还有:“别想太多了” “你太敏感了。”

       实际上光用“放下(let it go)” 就已经将自己和需要抚慰的对象隔绝开了。更糟糕的是,甲十分需要在这个当下整合发生的事情,而乙却来不及的,告诉对方你不需要整合,“忘了这回事吧!” 甲希望深刻感受(实际上是感受中隐含的洞见需要曝光),乙却告诉对方bypass(跨过)这个感受。

      当然如果甲反复倾诉同样的问题除外, “放下”加上用其他的言语来支撑是能产生当头棒喝的效应。

   “我见过某某做的挺好的,比你强多了/我过去的经历比你痛苦多了/某某比你惨多了”

      乙想安慰甲ta情况不算很糟的。结果潜台词变成了:你这都不算啥。

     但是每个人的实相世界中,只要是痛苦它就是对当事人是真实的,痛苦怎么能够拿来比较呢?痛苦又有什么可比、好比的呢? 提到某某人应对得更好,对当事人有什么帮助吗?或者说自己比当事人更能应付,那又有什么建设之处?

     甲本来希望乙凝听和感受,乙却立即给了当下情况一个很快的批判(judgment),跳到对立面去,或者告诉甲暂时做不到、无法做到的事情,加固了180度的对立,能量的拉扯。

     “念xx经吧,咒语吧。”

     这是灵修路上被用的最频繁的。潜台词也就是: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让我们寄希望给某句经文/咒语吧。。更深的潜台词:如此我就可以不必应对你的这个情况了 。也就是对当下情景的不接纳。还有就是提醒当事人“你怎么可以这么不灵性了呢?那么做更灵性。” 乙把甲刻意地拔高,又或者说不小心地踩压了。

(小藩对使用灵修的方法本身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教有什么方法,自发地提出这样的建议给当事人就又将当事人和凝听者隔绝开来了。)

       感受说,我要你和我一起感受。 大脑说:别感受了, 做这个/那个来压抑吧。

       如果无法提供洞见和建设性的帮助,无意识/有意识地刺痛到当事人,那还是不如什么都不说、不做的好,只是默默地和当事人一起在那个当下,如何? 成人的世界充满更多的敌意、不安、困惑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对话中无意识/有意识的话语逐渐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隔绝。

        让成人的世界少点痛,多点互相支持吧。倘若如下这么说呢?

       “我知道我没有这种体验/经历,但是谢谢你告诉我, 对我的信任。”

      “这是挺让人难过/不舒服/费解的,但是我相信你会有这样的机会找到你自己的位置/见解/洞见的。”

     “尽管这么难,你要充满希望。”

    “爱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

     小藩会将最后那句投票为头号使用!你们呢?

 

   Stop being a snob.

    (停止“势利”)。

 

p.s.:  题目原本想作“灵修的路上”,但是想到如此就会隔绝一部分读众,于是改为“灵性的路上”, 因为谁不是在此道中呢?谁不灵性呢?只要有感受,都是灵性的。只要有共鸣的,也都是灵性的。:-)

 

作者简介

  80后,现定居美国加州。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传播学(Communication)荣誉学士。

  晋江长篇连载小说《破梦重生渡花影》的作者。“空屋疗愈艺术工作坊(Kong House Healing Art)”的创立人。小藩的兴趣主要集中于个人和集体意识的提升和转化、两性沟通重关系互动能量的平衡。

  她尤其坚信随着女性觉醒能量的到来(coming of feminine awakening power),女性朋友们会越来越觉察到自己内在潜伏的古老智慧和能量。在古老社会女性被赋予尊重、权利、地位时,不难发现正是族系和部落文化主导的时代。小藩深信当今女性力量的回归,需要从重新找到自己的部落族群(finding your tribe)开始 ,这能够帮助打开女性内在潜伏的觉知力量并互相强化每个人的自我身份感和重建自古以来的价值体系,深掘各个人内在的潜能。小藩深感到她古老身份在当今时代的重演和转化,试图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来唤醒和帮助提升集体意识,与宇宙意识联接对话。

  小藩的风格偏重于倡导身心灵的觉察, 联系个人情感与外在能量的起伏来达到内外的洗涤和升华。她提倡每个人是自身最好的导师和疗愈师。她通过自身的体悟和疗愈来帮助他人走向疗愈和重新认识内心的大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