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第13章,可以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教人如何养生,养生的道理很简单,只是“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连自己的身体都忘却,还有什么病呢?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另一方面是教人如何处于此社会而不患得患失,进而可以治国平天下。不过,任何一种解释对守道的人,都会有一样的效果,都有益身体与有益天下。所以在此章的最后,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貴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而在今日的忙碌社会中,大家都重视健康养生,对个人而言,可以從养生进入他的“寄托身体于天下”的哲学。同时,假如个人可以修养到不患得患失,甚至把自己的身体都忘掉,这样的人,选民才可以选他为领导。这样的領导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才有领导力、不貪污、不结党營私,才会大公无私的治理国家。所以尊守老子之道的好处:不仅可以养生,使自己的生活愉快。进而可以助聖人治国平天下,甚至成为国家的領导人。
先将Ch13的原文与白话文登出,再讨论:
〖道德经Ch13原文〗
l、“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2、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3、何谓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4、故貴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
〖道德経Ch13白话文〗
1、在当时,有一句古话:“宠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2、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受到恩宠时,好像是高人一等了,受到侮辱时,就好像是低人一等了。受到侮辱时,自己就会惊讶,而失去恩宠时,自己也会惊讶。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
3、什么是貴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大的災患的原因,是因为我太注意我的身体了。假如我不注重身体后,那我什么災患都没有了。
4、所以我们可以结论为:一、以大貴大爱之心,将身体寄付于天下,有天人合一之心。 二、重視天下而肯为众生服務的人,才可以寄付天下给他。心中爱护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託给他。
〖解释〗
1、在春秋当时,就有一句古代流传下来的话:“宠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但是老子順着这句话延申到健康养生与天人合一之路。
2、老子教我们要放弃現在社会的宠辱的覌念,不要为高官位或高薪俸而自驕,或者得不到就自悲,这些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要养生就要放弃人为的宠辱思想。
3、老子教我们假如将自己的身体都忘却的话,这样任何的災禍包括任何疾病都可以避免。
4、如果心中放弃一切榮华富貴,而且连自己的身体都忘掉的话,此人就可以和天下合而为一,或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老子以“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形容天人合一或者可以治国平天下。
〖讨论〗
1、老子养生之道很简单易行:第一步先不要太注意人间所定的宠辱标准,要宠辱不惊,第二步要我们将自己的身体忘却,这样就可以“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以今天的思想就是不要太过分注重养生,吃太多的维他命或者補药品反而对身体有害无益的。身体健康之后,要进一步爱护天下,为天下人民服务。
2、北宋之理学家周濂溪说:“聖人与天地合其德”,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也说:“天地与我並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两者与老子的“貴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几乎是有相同的意思,而老子是更上一层楼,老子更有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含义。由此可见,老子之道並不是消极的躲避,並不主张退隱。退隱的思想仅是儒家的思想,如儒学的中庸在第二十七章有:“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3、老子之道,退可以养生,进则可以治国平天下。所以老子之道,一直是中国文人所偏爱,历史上有宋朝的苏东坡,和明朝的王阳明先生,都是喜爱老子哲学的名人。苏东坡的文章和诗词一直流传到今天,在他的文词中自然地透露出道家哲学的讯息,都是百读不厌的好文章,仍然是大家所喜爱。王阳明先生更是文武双全,除了提出他的良知良能和知行合一的理论外,更加平定当时的匪乱,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仍然是日本人心爱的哲学。由此两例子,可以证明老子的思想的确是可以养生,又可以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