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预期寿命长短纷争的一个关键变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些朋友对古人预期寿命只有30-40岁很不理解: 孔子73,孟子84,古人活得不短嘛。

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的涵义是在某一特定的年龄,预期活到的寿命,这是一个统计平均值。所在年龄是讨论预期寿命的一个关键变量,而这一变量在讨论时常常被忽略。常见的预期寿命是指是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由于古代婴儿死亡率很高,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平均可能只有30-40岁;现在可能有70-80岁或更高。但除了出生预期寿命外,还有在不同年龄的预期寿命。

但如果孩子到了5岁时看他/她的预期寿命,古人可能就有50岁,我们可能有80岁或更高。如果活到了50岁时再看预期寿命,古人可能就有65岁左右,我们可能还是80岁或更高。比较古今预期寿命,在年龄越高的基线,差别越小,但现代还是高于古代。

下图是英国的数据,来源于Our World in Data,可供参考。

古人和今人在遗传和生理方面并没有实质性差别。但即使在高龄(如70-80岁)的基线,预期寿命还是越来越高,这还是要归功于营养,居住和医疗条件等方面的进步。 然而120岁似乎是人类寿命的极限,如果没有医疗科技的革命性进步,很难突破这一极限。

有兴趣朋友可参考 Our World in Data, 里面说得更全面清楚。

 

polar_bear 发表评论于
问题是有效寿命并未延长,延长的是赶死队等候时间。话糙理不糙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