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树枝发芽的支点-发根新枝新叶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孤独-树枝发芽的支点-发根新枝新叶

树枝“发芽”的“支点”就是以往的知识和理论等支撑点,新枝、新叶才是自己的发展 - 或“创新”。

龚自珍说,不拘一格,也就是18搬武艺,各有各的特长,梁山好汉,人人有个性。

武艺是这样,科学也是这样,就是要有独自发挥的一个支点,犹如树枝发芽,尽管离树根很远,却是新枝、新叶。

成为你自己,没人能指导,也无人能代替作决定,这就是孤独,也是勇气。

~~~~~~~~~~~

忏悔录 - 精神独立

已有 254 次阅读 2013-10-13 07:10 |个人分类:2013|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忏悔录 华人世界

- 人性与文化

成为你自己,没人能指导,也无人能代替作决定,这就是孤独,也是勇气。

成为一个音符,卢梭说上帝造他,然后,就砸了模子。

龚自珍说,不拘一格,也就是18搬武艺,各有各的特长,梁山好汉,人人有个性。

武艺是这样,科学也是这样,就是要有独自发挥的一个支点,犹如树枝发芽,尽管离树根很远,却是新枝、新叶。

人的精神独立,民族尤其应如此,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

在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也必须独树一帜。

历史是过去,哲学是时代,文化,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哲学思考为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基督教存在不同的诠释,或不同的宗教形态。

宗教是传统和民族文化,不仅受到民族,而且,也受到哲学、组织模式等影响。

比如,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中世纪政教合一、柏拉图理念论,路德、加尔文教和亚里士多德经验论等。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道家和释家,也存在不同的注解和发展,即使近现代,仍然产生了熊十力、牟宗三、冯友兰、梁漱溟、成中英等哲学家。

人性和人心则不同,一是人类天生的人性,二是环境影响的人心。

比如,人的神经系统是硬件,对自然和社会等信息做出思维和行为反应。

然而,家庭、学校等教育、训练,则是建立一个思维和情感的软件。

举观,世界各民族,文化,存在几个层面:

一是人性和人心自然而然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称之本能文化;

二是历史文化和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一般称为传统文化;

三是当代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构成的文化,即,当代文化。

当代文化中,也有外来的传统文化,比如,欧洲风格的建筑。

当代文化中,也有现代的新文化,比如,苹果电脑等企业创新文化。

也有历史遗留形成的文化痕迹,等。

一个最惊奇的发现就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显而易见,尤其,在不同时代出国的人群之间,思维和行为差异显著,可以成为研究文化历史的资料来源。

不同国家的华人之间,也明显可见不同社会的文化和行为差异,可以成为研究不同教育和文化塑造人格的影响研究。

总之,关于文化的分析,其实,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系统的探索与思考。

1972年有关中西医学和孔子之仁,引发思考至今:

11973-1983年形成结构论纲领;

21983-1993年科学哲学研究;

31993-2003年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探索;

42003-2013年中西文化与社会考察。

其中,1972年到199220年整,1992年提出系统医药学、2002年国际系统生物学趋势形成,到2012年国际系统医学大会也整20年。

-(网络日记:2011-2013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732477.html
上一篇:系统医学与药物学
下一篇:结构论 – 评论辑要

3 武夷山 郑小康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2]曾杰  2013-10-13 08:12
 
另外,另辟蹊径,也就是创新驱动。
也是不赞成追与赶模式的理由之一,创新,就是必须跳出以往的思考框架。
青蒿素的发现,即使2弹1星的成功等,都是策略和思维方法上的创新,比如,工程控制论的应用。
参见 - 武老师的“约束与创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32480.html)。
[1]武夷山  2013-10-13 07:45
 
曾老师1973-1983年就形成结构论纲领,您近些年有没有关注过与结构论相对的生成论?
下面是董光璧先生一个PPT的链接,向您推荐一下。http://www.doc88.com/p-509932323404.html
博主回复(2013-10-13 08:59)谢谢!刚看过了董先生的PPT,他说的应该是构成论与生成论现对关系,但他的5大科学理论 - 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结构论和信息论是怎么来源?在我的结构论里论述的是 -  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他说的5大世界模型,倒是其中宇宙大爆炸理论和认知思维模型和大地构造模型等正是我的思维出发点 - 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星象图、天地人同构等,以及加莫夫的科普书和诗人的大地漂移学说等科学家故事在中学时代的影响,也有大学初生物物理学、坎农的生理学等。结构主义也是开始于心理物理学和认知科学等思考,都走向系统思维也就是必然;但是,不同在结构主义是静态的结构论,我的结构论,包括演化论在内,也许是构成论与生成论的整合 - 系统的结构整合、调适稳态和分层建构3规律,构成系统生物学的理论或哲学基础。
1993年第6届科学哲学会议,我论述的是结构论,当时影响最深的是另一个学者关于基因的物质,我就提出反驳说是信息概念 - 并举例细菌基因编码的简并性来说明。
博主回复(2013-10-13 08:02)不过,我看到结构主义是这之后,看到结构主义用“结构论”是近年,就如我看到1968年、1993年的“systems biology”词也是近年;但是,学术和科学都无国界,必须说明学术和科学发展的历史。
不以不知为理由不引用文献或说明之前的学术历史,这是我的一贯观点,也是这2年将系统生物学和理论等历史理清的原因所在,树枝“发芽”的“支点”就是以往的知识和理论等支撑点,新枝、新叶才是自己的发展 - 或“创新”。
博主回复(2013-10-13 07:52)谢谢!90年代我与董光璧一起参加科学哲学会议,生成论与预设论是否对应的概念?结构论这个词来自结构主义,但我的结构论整合了演化论 - 又称泛进化论,尤其是拓扑转换,属于结构模型建构和自组织信息论等范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