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的遭遇

由于工作关系,接触到很多老照片。老照片之所以老,因为它是历史的载体,它记载着历史的真实,依照老照片我们寻摸到历史的脉搏,探摸到青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些年教育部对中学语文教材已经做了重要改革,尽管某些弘扬中共革命史的篇目被剔除,但鲁迅的作品大幅度减少,其中包括鲁迅的散文名作《纪念刘和珍君》。

众所周知,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 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噩耗传来,鲁迅先生悲愤交加,称“三一八”是民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4月1 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或许,有人会说那是一场已经过去了的屠杀,既然已经纪念了这么多 年,也该歇一歇了,毕竟,我们不能将仇恨一代一代往下传。

没错,仇恨确实不应该永远蒙蔽一个人的双眼,但问题在于,类似的屠杀并没有消失,也就在鲁迅先生这篇不朽作品发表后的第六十三年,也就是公元 1989年6月4日,历史再次重演,一个号称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号称一切都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支号称永远保卫人民的军队,在这一天, 向它的大学生们举起了手中的冲锋枪。这一天,不知道有多少“刘和珍君”倒在了血泊之中,在这一天,不知道有多少愤怒的市民倒在了枪口之下。显然,1989 年的6月4日,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或许教育部的官员意识到1926年3月8日和1989年6月4日是多么相似的一天,或许已经有某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向他的学生讲述了“六四惨案”的的始末, 又或许某个酷爱了解历史真相的学生发觉了历史上这两天的相似性。总而言之,《纪念刘和珍君》如继续放在教科书里,实在太危险,太让人胆战心惊。所以,只有 将之驱逐出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后患。

为了对在当代高中生中弘扬民族戏曲艺术,进一步提升京剧在全国的影响力,教育部对红灯记》、《杨门女将》等京剧剧目,选入高中教材。

不可否认,京剧素有“国粹”之美誉,但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美誉”罢了。这就好比夸奖某个并不十分漂亮的女孩子是学校的“校花”、“班花”,不过是些言不由 衷的客套话而已。事实上,中国的戏曲品种近百家,能与京剧在历史传统、艺术表现、受众群体等方面相媲美的也起码有上十家,为什么教育部能让样板戏成为全国高学生 必须学习的剧目呢?

表面看来,样板戏是“实践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是进行思想与政治路线教育的形象化教材和批判一切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锐利武器”, (《人民日报》语)但实际上,样板戏的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高大全”,讲述的故事无一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灌输的思想无一不是如何才能永远忠于中 国共产党。如此样板戏,不但毫无历史价值或意义,同时还处处充满了反社会反人性反文明,处处充满了对一党专政的顶礼膜拜。而那些所谓的革命精神,无非鼓励 百姓为一党之成功,一党之利益而勇敢献身,这哪里体现了对人民的爱护,哪里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呢?不仅如此,样板戏模糊了真实历史,遮蔽了历史的真实,在 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很容易对新一代的中学生产生误导,譬如现在许多中学生根本不知道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所发挥的正面、主体作用。

显而易见,以弘扬“国粹”之名,行思想控制之实才是教育部此次将样板戏硬塞进教科书的真实目的所在。毕竟,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由于互联网的出 现,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积累方式与思维方式,从而使国家机器控制下属民众的思想变得尤其困难,而一旦民众之思想控制稍有松弛,便极可能危及一党之统治。

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的散文名作《纪念刘和珍君》会被逐出中学语文教科书了。

当然,仅仅驱逐“刘和珍”是远远不够的,去了一个人,还得另外的人补上,“李铁梅”无限忠于党,无限热爱党,理应成为不二人选。

 

buzhidao123 发表评论于
你不说还不知道这个改变。 有深度的分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