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财坛:从微软收购领英看历史上的“烫手山芋”的收购案

Being an American is not a patent of privilege but an invitation to adventure.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天科技界最大的新闻就是微软对于领英提出的收购案,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5亿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LinkedIn创建于2002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3亿,每个《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一个理想的收购案是需要的是“增强补齐”和“扬长补短”。当一个公司的收购有着清晰和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在理论上是会产生1+1 > 2 的效果。但我们回看历史上的巨额科技行业收购案,包括非科技的收购案,他们就像是“深山淘宝”,但找到的是“金子”,还是“烫手山芋”,真的还不得而知。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些历史上的“烫手山芋”的收购案。

 

1.  HP 对于 Autonomy 的收购案

 

        做为硅谷的开山鼻祖之一,1939年,HP的创始人David Packard 和 Bill Hewlett在家里的车库开始创业,而后的几十年来,惠普一直是最大和最受人尊敬的高科技公司之一。但在过去十几年中,HP从行业的顶端跌落下来。其中的一个实例就是以$102亿收购Autonomy,这家位于英国企业软件公司。Autonomy 并入HP后毫无作为,而后HP的CEO Meg Whitman认为Autonomy的收购案是价格过高,同时想要提出法律诉讼,但后来还是不了了之,只好以88亿美元冲销巨额亏空。

 


2.  DaimlerChrysler 收购案

 

        作为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1998年,它被德国汽车制造商Daimler-Mercedes-Benz以390亿换股兼并了。此后不久,心怀不满的克莱斯勒的股东提起了集体诉讼。它马上让 DaimlerChrysler的德国CEO丢了工作。到2006年,戴姆勒只好积极寻找摆脱昂贵的并购的途径。克莱斯勒分部最终被出售给一家私募股权公司--- Cerberus资本管理,2007年以$74亿接手,而两年后,克莱斯勒的新东家申请破产保护,并得到美国纳税人的救助而勉强渡过难关(后来被意大利的Fiat收购)。

 

 

3.    微软对于aQuantive公司的收购案

 

        巨型公司很多都是靠连续收购而迅速壮大的,如CISCO,ORACLE等等都是实例,但连续并购也会偶尔犯错。 2007年,为了和谷歌竞争,微软收购了数字营销公司aQuantive。它花费了$63亿,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因为网络广告被是新的热点行业。也许是的,但是微软为了收购aQuantive支付了85%的溢价。而后,公司的网络广告继续每年耗费它$20亿,成为一个很糟糕的收购案。

 

 

4.   HP对于Palm的收购案

 

        2010年4月,惠普购买了当时的MOBILE DEVICE的代名词 --- PALM。不幸的是,PALM去年并没有延续过去的辉煌,而是在Blackberry和iPhone和Android手机竞争下苟延残喘。它的过时的操作系统和硬件毫无竞争力,Palm公司当时复活的唯一机会就是在硅谷巨头的羽翼下重整旗鼓,在一个$12亿的收购后,PALM成了HP的一个部门。而HP公司很快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到2011年夏天,惠普已经决定停止整个PALM部门的运作。即使是PALM推出一个更新的操作系统 ---WebOS,但这个还是不足以挽救这颗昔日璀璨的明星。而WEBOS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开源项目(Open Source Project)。

 

 

5.  AOL时代华纳

 

        在企业并购的历史上,美国在线 - 时代华纳的并购案几乎就是一个商科教科书的范例。这桩1064亿美元的并购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而当时的AOL(美国在线)就几乎是“INTERNET"的代名词,象征着希望,效率和速度。当年的AOL还是一个主要的网络服务供应商(ISP),它大胆购买了“旧媒体”巨头--- 时代华纳,而仅仅18个月内,公司已经申报了990亿的亏损,几经重组,公司的总市值已经从$ 2260亿减少到$200亿。

 

       好了,最后我们看一看微软收购领英会是挖到了金矿,还是捡到一个烫手的山芋。

 

       先看一看为什么微软要溢价49%收购领英呢?

 

       微软有产品,个个都好用,但却是一盘散沙,生硬的用Office 365来服务打包,却没有很好的卖点,就是说它缺乏用户的粘连性,反观Linkedin,它有庞大的用户和成熟的社交网络,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但没有自己的盈利工具,现在的合并,很可能就是用微软的产品来包裹领英的用户,通过用户的网络,利用各种产品,提高用户体验,加强粘连性,进而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

 

 

 

 

 

      Linkedin除了是招聘产品和社交网络,最近重心也转向了商业新闻和内容,这也是微软看重的,内容是有粘性的,有传播度的新闻也是职场人士所需的,就像BLOOMBERG的新闻和它的数据服务相辅相成一样。

 

 

       那这个购并会成功吗?让我们对比一下微软和谷歌的大方向,就不难发现,自从Google开始退出Google Doc,MS就开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尽管Google+ 也并不太成功,但GMail却是一个有着强大用户粘连性的用户中心。加上Google Map(对应的MS有BING MAP),Google Cloud (对应的MS的Azure Cloud),加上未来会成为一个战略制高点的AI,Google有Google AI,而MS也有Cortana,当然,一切核心的核心还是用户,以及用户的数据,所谓的“得数据者得天下”。

 

 

        微软明显是在追赶着Google, Apple和Amazon,未来的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下定论,但从过去微软大手笔购并的历史来看,如果不彻底改变以前的市场模式,这次还是很有可能凶多吉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