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B之二:雪上惊吓

孩孩孩的妈眼睛里只有单位里的三分地和家里的炕头,国家大事世界和平就由您负责了。work&family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二天,Refuge Bonhomme 到 Refuge Les Mottets,4小时

夜晚到了Bonhomme山屋,又脏又累又饿,虽然住宿费包晚饭,人家早就吃完了。接待我们的小伙子问,你们吃奶酪吗?吃,啥都吃!很快,一个巨大的蛋饼(omelette)做好端出来了,上面还很有情调地插了三根细细的野葱,接着又上了三大片奶酪和三块巧克力蛋糕,我们风卷残云,通通消灭。

这个山屋每天只有通过太阳能造一点点热水,早就用光了,洗澡只有冰冷透骨的水,好像直接从雪地上引来的。实在没有勇气直接冲,只能把水一点点泼在身上,凑合擦了一下。孩子们都没有洗澡,马上睡觉了。我们的床位在楼下大屋子里,一排排双层床住了几十个人。屋子里没有电,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行动需要头灯,

早晨6点,大屋子里就传来此起彼伏的声音,睡懒觉是没有可能滴。6:30开早饭,黑面包、果酱、黄油啥的,不好吃,但管饱。

今天一心想去6个小时以外的山舍Elizabetta,问了两个服务员,都推荐走侧线,说省时间。我被说动了,贪小便宜的心理占了上风,违反了自己不走侧线的计划。

出门一看,天还没亮透:

经过Col de Fours,这里是TMB线上的最高点之一,高度大约2,665米。有个石头堆起来的半圆形,好像可以躲在里面.

雪上走路我总是哆里哆嗦,过了Col des Fours山口后,下坡变陡,我撑着登山杖,脚下万分小心,还是时不时地滑倒。

走在我后面的是美国一家人,包括十岁的凯绨,还有来自波士顿的一对夫妇麦克和丽兹,他们都六十多了。麦克很友好,看我过一段斜坡时很难保持平衡,就安慰我说,你慢慢来,我一点不着急。我忍不住夸他们,“你们两个真有勇气,来走这条侧线!”麦克很实在地回答,“We are just foolish”。

到了下坡最陡峭之处,前面的人已经放弃走路,改成坐在雪上滑下去。我也想这么试试,可是还没有坐稳,已经脚下一滑,整个人躺在地上出溜下去。吓得我啊-啊-啊-地叫,魂飞魄散,手里的一根登山杖也飞掉了。身体控制不住地下滑中,感觉到冰冷的雪水渐渐浸入了我的裤子。记得小时候冬天手脚都要生冻疮,我想到一个问题,屁股会不会生冻疮?过了好久,等坡度渐缓,我终于慢慢停了下来。爬起来一看,孩子等在下边,兴奋异常,嚷嚷说好玩好玩,还给我的下滑拍了录像。

下一个滑下来的是凯绨的妈妈,她居然在下滑时捞到了我的登山杖,递还给我,我千恩万谢。

这一次路上同行的人不少,从大坡上下来不久,明明看见前面雪地上还有脚印一直延伸,可是前头的人突然右拐沿着溪水直接下降,看来人家是认路的。我们常常发现人家比我们聪明,所以就不看书了,紧紧跟着下山。

几次过瀑布,水流湍急,袜子湿了又湿。

雪山过后,一路青山绿水,牛铃清脆。下到谷底的冰雪村(La ville des Glaciers),看见房子,以为到了下一个山舍,其实只是个牛奶场:

不懂法语,是不是牛奶罐?

外面有可爱的小牛:

人家正在做奶酪:

屋子里放一座台秤,说奶酪一公斤20欧,我很想买奶酪,可是小孩在前面等我,来不及等他慢慢称,只好走了。农民太不会做生意了,远不如浙江农民啊。这里是下山的必经之路,应该广告贴在外面墙上,奶酪早早小袋装好,价格标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眼看他们失去游客的好大一笔收入,我都替他们着急。

再往上走了半个小时12点钟到了Refuge Mottets:

坐下来吃午饭,小姐点了意大利面条,少爷要奶酪crepe,有个西红柿色拉9欧,我就点了。原来就是把西红柿切开来,什么也不加,原汁原味:

高山上一路都没有手机信号,请山舍的人帮我打电话到下一个山舍,人家不肯, 说没电话,估计是和他们自己的利益有冲突。我思想激烈地斗争:再往前走三个小时到Elizabetta很容易,但是没有床位的可能性很大。昨天夜里到山屋,孩子一身臭汗都没有洗澡,家长不靠谱就算了,不能再让孩子遭罪。虽然很不甘心浪费时间,理智上觉得应该就此休息。这里的宿舍是牛棚改建的,大通铺45欧一个人:

我们住在小楼里,

4人房间每个人才55欧,看看,是不是性价比强多了:

幸福地洗了个热水澡,在水池里把衣服洗了,晾在外面的绳子上。山坡上放养着一大群羊,羊倌走到这里来,把铁皮门拉开,几只狗欢快地跳出来,跟他上山放羊去了。

遇到一个上海爸爸,跟我年纪一样,带着他上高三的女儿来走TMB。昨天遇到的亚洲男孩也进来了,他跟我说中国话。原来他们是一个19个人的华人大团队,几年来每年去个好玩的地方,什么马丘比丘、非洲登顶之类,看来他们个个都很厉害。当然最佩服的是他们的领队,组织这么多人,多大的工作量啊。

餐厅按旧时装饰,包括墙上的大短裤。晚饭先是蔬菜汤,然后有米饭、蔬菜、炖牛肉,还有面包奶酪,有没有甜点忘了,反正这顿饭评价不高。

晚上吃完饭,有短暂的音乐表演,小姐评论说,她没有一点表情,好像很bored。

感谢上海爸爸陪他女儿和少爷打牌,三个人斗地主、21点(black jack)、24点换着打,乐呵呵的。算24点时,上海爸爸反应最快,宝刀不老,厉害!

在雪山上跋涉时,一个小动物探出头来,小姐和旁边一个人同时惊呼,一个叫“groundhog”,另一个英国人喊“Marmot”。晚饭时,同样的小动物出现在对面的山上,上海爸爸说,“土拨鼠”!

因为夏天雪一直在化,TMB官方网站上不时有雪情报告,后来登出了某位游客对这段路的描述,他是比我们晚两天走的:
Col du Fours path to Mottets: there is lots of snow there at the moment, so they wouldn’t recommend it to those who are faint of heart or inexperienced, crampons were unnecessary but trekking poles with snow saucers were a must. They also recommended GPS as the way down on the trail was harder to find.

转勃朗峰第一天

转勃朗峰第二天

转勃朗峰第三天

转勃朗峰第四天

work&famil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gators' 的评论 : 果然世界很小!
gators 发表评论于
Hey stumbled upon your post. I was one of the 19 and talked to you briefly. I remember you said your dad is liu zhengyun who writes on cnd.
work&famil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enyibao' 的评论 :
别客气,写的东西对你有用最高兴了,我们互相学习!
chenyibao 发表评论于
从你的大峡谷系列里受益匪浅,在此感谢。有机会的话,回头再按你的这个系列走一圈。
work&famil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aoyangdelp' 的评论 :

你还用了snow saucers?我好无知啊,学习了,谢谢。
laoyangdelp 发表评论于
我们走那段雪山时,我没有pole snow saucers, 确实很吃亏,徒步杖下去就陷很深。后来在Courmayuer花4欧买了2个雪碟装上,虽然后面那几天雪没有开头多,还是很有帮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