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修胎和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在悉尼西】灌浆胎器轻,特别如果和同时代的民国器比较重量上就非常明显了。其次会有注浆 线,在瓶,碗里底部内会有一圈瑶进去的一圈注浆线。遇到很规整,无手胎痕迹,特别看内里胎,注浆灌浆胎基本难藏身。有合模痕的也是灌浆后修胎不细致。有的 细腻薄透,完整无缺,特规范过圆过平整的都要提高警惕性。多为小件,过尺的都少。特别动物小摆件,碗呵,鼻烟壶,日用小件等等灌浆很多。底胎滑,光无修胎 痕迹,翻唇,过厚,底足不是直立的是斜抹的要向灌浆考虑。特别规整一致的圆也都要细看其它有无灌浆特点。

修胎题目就很大,各个窑口修胎没 一样的,不同年代也不同,一旦讲不全,也最容易出岐义,再说这坛里很多里手行家进来了,同门老师也都有,过去的悉尼敢说是【业务篓子】现在见的少多了,只 能说说过去一点体会,不是讲课。比如元代一般规律是两种修胎,一是拉平底,但在明代中晚,在清早康熙早期也有拉平底流行,很多外销瓷盘雍正都能见到平砂底 盘。但是元的东西平底还少的,大量是拉平底后他又挖底这很流行,元的东西一般都接口,有三四个的,也有六七初的接口,一般在脖上,腹上,底上都会有接口。 接口是泥浆粘接的【明清多是拍胎接口,特点不同】,从里胎看就很明显有挤巴出来的泥浆痕,有显著的火石红痕,做好点儿的瓷器有的窑工会用手抹一下,但接痕 还是显的。元修胎不多,一般都有接痕,而且好几层。但这不是说没有例外。修胎不是鉴定的唯一依据,讨论的意义其实不大,当然了解是有用的,可以参考。明代 早中期就不象明初,已经比较注意修胎了,古玩行里都叫【明代净里】。指的就是修胎很讲究了,基本看不到接口,里胎也有用手修痕迹。明的底足,圈足都很厚 实。永,宣两朝净里很明显,写了永,宣款的,却修胎粗糙或不修胎的瓷器你心里就有数了,仿品,但说不说或说那点就是你的事了。但你懂了就很重要。清代早中 期修胎都很规矩工整,胎体就都显得厚重,康熙的二层台底,砂平底,有的双犄牧丹盘的双圈底等都有特色,修胎爽利,二层台都是直角。康熙晚期开始出现一种里 外一刀的修足方法,修出来的象鲫鱼背形状【因为边硬,细,使用几百年的瓷器,一般都象被狗咬了一样,没有完全完好无缺的,有些说是康熙的盘子,拿上来真不 好打击热情,完整的吓人,我看了就是妖怪一样,根本也不是老古瓷的底呵】,乾隆时又流行混圆的【泥鳅背】了。当然有的外销瓷也有鲫鱼背,这在科班出身的人 看来是天方夜谈,但真有,特别出口瓷里有,还别瞧出口瓷,很多早前的观念是会被巅覆,因为广州山高皇帝远,不象内地变换流行那么快,做瓷有个习惯性,哪种 熟就做哪种。清前三朝是景德镇还有的窑工时兴沅修足,用糯笔,或干脆用湿布在底足搽一圈,足胎极细腻。清中后修胎就粗燥了。有一次,在老外拍行见到说是一 个英国博物馆系毕业的专家拿一件康熙的青花瓶来问,这底这么细腻光滑,是不是清末的。我说康熙有的瓷器是二次修底,他很认真的听完,很赞同。走时,他离开 客人送出我很远。古时候元以前还有一种修胎的工艺,用胎泥条【很长的泥条】盘起来,一圈圈的盘成碗呵瓶呵形状的,有的修外边,有的只在里边抹一下,一般不 是刻意的,一定都能看出来,还有的用篦子,砂布,竹刷等工具在没干的胎上打上各种印纹,唐代用的是竹刀修坯修胎,宋代是在旋转的陶车上用铁刀来修胎,现代 的青年窑工就用钢锯条来修胎,弄的到处都是平行钢锯条纹。唐代寿州窑口的东西你会看到圆的垫饼痕,有化妆土痕迹可循。湖田窑口的垫饼变了,常见的是方的, 有时见到黑一块方的,迷糊了,不用怕,很可能是隋唐时期的湖田窑产品尼。长沙窑的唐瓷修底竹刀的刮削痕都很显,越窑碗的底呈环形玉璧底,不规整,但施釉, 该是玉璧底老祖宗了。隋代的洪州窑口的东西底必须要有化妆土,就象辽代的皮囊壶拿来鉴定,一看没化妆土,你心里就明白这是仿品了。中国修胎是逆时针修胎, 就也曾经遇到一件顺时针修胎的器物,肯定不是日本瓷器,纳闷不解,问了老师,他说是古代左撇子窑工做的。我当时楞了有几分钟,就没往这想呢?这都是修胎的 工艺手法。高古瓷讲修胎方法还有点儿意思,清代修胎基本差距不很大,必须结合其它点来看,综合观查才能有点把握。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讨论,不一定啥 都知道是吧,尽量回忆用我的体会回答大家问题。

 

我们知道对琢器的修胎很花功夫,看过视频拿着长的铲子铲里面,因为是几面拼起来的。关于挖底和修底足,请问是不是在陶车上做的?是等瓷器晾干了有一定硬度了,反过来口朝下放着吗?这样是不是可能损伤口部呢?我从陶录上的画页看,似乎修胎这一环节没有用陶车。

。修胎大部 分是干时但没干透时修【包括上釉后修胎也是干后修】。过湿时不能修胎。太干修胎也会使胎出现部分缺失现象,窑工做这事时干湿程度都掌控很好的,看他们都是 在忙而不乱哈。里外一刀旋刀法修胎是在陶车上,转轮上做的,不然不圆浑,从底痕就都能看出来修胎是不是匀速运动。

【人在悉尼西】其实现在 很多做的【官窑】器都寬底边,真实看到好的小件官窑瓷器底边都是一条一毫米的细线,年代关系,已经看不到打磨痕迹了,但尖足磨损了,高出足尖不到一毫米的 胎釉结合处磨不到呵,明显就能看到修胎痕迹【没有打磨痕】,那种感觉就知道完全是靠功夫修出来的,不是现在做的象翻个嘴唇似的厚的好丑。宫器修足会有磨 修,但不会以磨足为主的,里外一刀是当时关键修足方法。不合格的瓷基本打碎了,督窑官一般不冒险进贡残次瓷器。但有记载,康熙,雍正都有旨让督窑官把某一 批残次品日用瓷器用船运进宫,供太监,宫女使用,【也有几万人哪】一般是平时的日用器了。换代也有严格制度,措施,前朝瓷器不准外流的。精品都是祝寿器, 定样御制器,观赏器,一丝不苟,通体虽亮,但老气十足,规整无暇。高级宫窑都是宫廷画师画的景德镇画师哪够档次,只烧些素胎,或釉下青花胎。杨州织造画珐 琅都要从造办处调料尼,而且主管亲王都有批记,还记录在活计档案。网上说啥康熙时景德镇,广州到处都有珐琅彩料,包括一般窑工谁都画还出口啥的,我是抱存 疑观点。z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