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 (三) 坠机与黑匣子之谜

当旅行成为一种信仰,生命永远年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历史不会忘记

(三) 坠机与黑匣子之谜

“九一三事件”公开的信息有限,很多又真假难辨,要搞清它的真实原因不容易,也许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会离真相更近。这就是为什么四十五年过去了,国内国外对“九一三事件”的调查和探讨从未停止过。把这些资料收集到一起,可以写出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我在这里主要探讨坠机的原因。林彪出走的原因和影响留在下一部分讨论。

与坠机有关且较为详细的信息主要出自两个人: 原驻蒙古共和国大使馆二等秘书孙一先和“九一三事件”独立调查人舒云的的两本书和一些他们陆续发表的文章。孙一先的文章和书籍给出了迄今为止国内对坠机现场最详尽的描述【1】【2】。从九十年代中起,军旅作家舒云就开始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与“九一三事件”有关的纪实性文章【3】【4】【5】。在近20年的时间里,她查阅大量史料,走访了一百多位“九一三事件”的当事人,其中包括孙一先。在此基础上,她出版了《林彪事件完整调查》一书【6】。书中她对“九一三事件”提出了32个疑点。舒云的文章从众多被采访人的角度勾画出了整个事件的轮廓,信息量十分丰富。被很多后续文章和书籍引用。然而,在谈到坠机原因时,舒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书中,她以提问的方式对坠机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引导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对坠机原因做出判断。

从九十年代起,一些与“九一三事件”有关的人员也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和回忆录。但它们之间有不少相互矛盾,甚至自我矛盾的地方【7】【8】。我个人认为,出于种种因素这些人员所给出信息的可信度总体上来说是有限的。原因是文章的作者同样是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当事人,与事件有关的个人恩怨和官方对所发表内容的审查都可能降低这方面信息的准确性。

国外有关“九一三事件”和飞机坠毁的报道和文章主要来源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记者调查报道,以及对前苏联和蒙古官员的采访。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文献中有一篇《关 于一架中华人民共和国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坠毁原因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9】。这篇《调查报告》是由蒙古官方成立的调查委员会于1971年11月20日完成的。我看到的是由余汝信转载翻译成的中文版。是以附录形式与他的文章《蒙古官方調查報告中的“九一三事件”》在今年《新史記》第31期上发表的【10】。

实际上这并不是《调查报告》中内容首次被公开。早在1998年2月15日,日本记者加藤千洋在《朝日新闻》上就发表过一篇文章《蒙古原高级官员首次披露林彪坠机事件详情》【11】。2007年蒙古历史研究所所长朝伦·达西达瓦在《林彪元帅之死》中也引用过《调查报告》里的内容【12】。从对坠机现场的描述来看,尽管《调查报告》与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一书基本一致,但双方得出的坠机结论却不尽相同。

 

(1)对林彪出走后飞机坠毁的种种猜测

林彪座机坠毁后,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国内先后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查【13】。虽然这两次调查相隔十年之久,但他们给出了一致的官方结论:林彪在阴谋政变未遂的情况下,仓惶乘机外逃,因燃料不足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然而,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演绎出了各种各样的坠机说。

汇总已发表的文献,与官方说法不同的坠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绑架说 - 林立果刺杀毛泽东不成功,伙同叶群被绑架林彪出逃,飞机因迫降失败而坠毁。

2) 暗杀说 - 林彪还没有来得及出逃,就已被毛泽东派人暗杀了。

3) 打斗说 - 林彪座机进入蒙古上空后,飞机上因意见分歧发生打斗,导致飞机坠毁。

4) 殉难说 - 驾驶员潘景寅发现林彪等企图叛国投敌,有意将飞机坠毁。

5) 炸弹说 –进入蒙古上空后,安装在林彪座机上的炸弹爆炸,导致飞机坠毁。

6) 导弹说 - 飞机被导弹击中而受损,迫降失败坠毁。

“绑架说”与官方说法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说法认为:林彪不是主动出走叛逃。这种说法没有把问题的重点放在飞机的坠毁原因上。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林彪的女儿林立衡。她在《对9月13日事件前后的回忆》一书中反复强调林彪是被绑架上256号的【14】。贾舒云在《炎黄春秋》1998年第1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英雄在“九·一三”事件中惨变》【15】。文中用了大量篇幅讲林彪是如何被绑架走的。张宁所著的《自己写自己》虽然与林立衡书中的内容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林彪是否被林立果和叶群挟持前往山海关机场这一问题上,她们两个人的观点是一致的【16】。

但“绑架说”得到了林彪身边工作人员的否定。林彪办公室秘书宋德金在《真实的林彪——林彪秘书最后的回忆录》【17】,林彪卫士长李文普在《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18】和林彪内勤公务员张恒昌的《林彪内勤公务员张恒昌关于“九一三”事件的揭发材料》【19】等材料中都证明林彪不是被绑架走的。

“暗杀说”称,林彪还没有来得及出逃,就已经被毛泽东的8341部队暗杀身亡。 这一说法出自姚明理的《林彪的阴谋与死亡》【20】。该文最早是用英文发表的(《The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LinBiao》,Yao mingle)。1983年6月,由台湾时事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译成中文。中文版有这样一段话“林彪的座车以时速15公里驶过别墅外曲折的小路,在拐弯处离路障七至八米处滑停下来。这时,埋伏在附近的8341部队的爆破小组,看到发射火箭的信号发出来了,随即扣动扳机,瞬间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枚40厘米火箭弹不偏不倚打到汽车后部,接着第二枚火箭弹射向汽车的中部,汽车有好几部分在火焰里飞向 空中。”

256号三叉戟坠毁在温都尔汗后,前苏联和蒙古均派出情报人员和专家前往坠机地对事件进行调查。苏联专家的调查结果【21】和蒙古官方的现场调查纪要【22】的人证和物证,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林彪,叶群和林立果等人是在坠机中身亡的。在所有说法中,“暗杀说”最有故事性。同时也是最缺乏人证和物证的说法。

“打斗说”认为,飞机坠毁原因是由于林彪座机进入蒙古领空后,机上人员对是否“叛逃”产生分歧,因而发生打斗,导致飞机坠毁。1972年1月一位英国《新观察家》杂志驻莫斯科记者报道说,根据苏联专家提供的林彪尸检报告,林彪“尸体上中了9颗子弹,呈蜂窝形”。这是“打斗说”的依据之一。

但“打斗说”无法得到坠机现场调查结果的支持。无论是从前苏联,还是从蒙古方面公布的材料来看【9】,都找不到机上发生打斗,甚至枪战的证据。中方孙一先的现场调查给出了同样的推论,对“打斗说”予以否定【1】。

198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篇新华社的报道: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 费尔和夫人时,回答了客人提出的有关林彪事件的问题【23】。11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一篇文章《就当前国内外一些重要问题邓小平答美国记者问》【24】。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费尔问:“根据调查,飞机失事是自然的事故,是由于飞机维修不好呢?还是别 的原因?”邓小平回答:“据我个人判断,飞行员是个好人……”

邓小平这样回答是因为他掌握了至今尚未公开的“九一三事件”机密吗?但也有观点认为,要真正确认机上有没有发生打斗,还需要通过机上的黑匣子中的录音才能完成。从现场调查来看,机上全部人员在飞机坠毁前已经做好了迫降准备。难道经过一场打斗后,双方又和解了?或者一方完全战胜了另一方?前一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后一种情况仍需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飞机迫降失败?

“殉难说”猜测,驾驶员潘景寅发现林彪等人企图飞往苏联叛国投敌,有意将飞机坠毁。实际上,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邓小平对记者的“所答非所问”。孙一先在他的书中有这样两段话:“我们注意到,每具尸体手腕上都没带手表,询问蒙方陪同人员,据讲在草地上拣到九块手表,个别烧坏,大部完好……。” “我们还注意 到,具具尸体脚板都是光光的,按说有人穿着结带子的皮鞋,可能烧坏,但不容易甩掉。”蒙古人的《调查报告》【9】中有这样一段描述2号尸体的文字:“腰部系有皮带,右侧带有手枪套,枪套里没有枪,但有两个装有子弹的弹夹。”【1】

种种迹象表明,飞机在坠毁之前,机上人员已经做好了迫降准备。不仅如此,从坠机地点平坦的地势来看,驾驶员对迫降地点也做了精心的挑选。如果坠机是因为驾驶员潘景寅临危受命,光荣殉难,他完全可以在飞机进入蒙古境内后不久,趁油料还多的情况下就加速将飞机撞向一个山包。除非在日后政府公开与“九·一三”事件有关资料中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潘景寅临危受命,否则“殉难说”在逻辑上难以成立。

 “炸弹说”认定,进256号三叉戟飞机入蒙古上空后,事先安装在飞机上的炸弹爆炸,导致飞机受损甚至起火,紧急情况下迫降失败坠毁。因炸弹爆炸而导致飞机坠毁的可能性不是没有。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一书中这样推测“飞机到达苏联境内时突折返中国,而在蒙古上空因油箱爆炸引发大火,致机上全部人员死亡” 【25】,但他没有说导致油箱爆炸起火的原因是不是由炸弹爆炸而造成的?

尽管孙一先【1】和王海【26】的文章均认为机翼上的大洞是可能是飞机坠毁时油箱起火爆炸市产生的,但这不过是一种推测。据舒云《林彪事件完整调查》一书,山海关场站参谋长佟玉春分析,出现大洞的原因是飞机起飞时右机翼撞到油车顶盖使右翼根部受损,该部位在飞机燃烧爆炸后产生了一个朝下的40厘米的大洞【6】。

由此可见,仅仅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很难为“炸弹说”背书。七十年代的黑匣子虽然只能记录有限的飞行参数,256号三叉戟进入蒙古领空后的飞行时间只有三十多分钟。如果能够找到黑匣子。坠机原因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导弹说”认为,林彪座机在坠毁前被导弹击中。这种说法有国内和国外两个版本。国内说法之一来自张宁。她在《尘劫》一书中引用了二炮一位转业军人的话:“当年出事时,我在基地当兵,我们接到开炮命令,不知道是什么目标,以后听到文件传达,心里才明白是林彪座机。”【27】显然,这位二炮转业军人是在说故事。当时中国的导弹打不到温都尔汗【26】。

国外说法出自前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顾大寿。 他在《我的中国生涯》中说:“林彪和叶群、林立果乘坐一架军用飞机在山海关机场紧急起飞,却在飞越中国边境上空进入蒙古共和国的领空时被击落,在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坠毁。”【28】阎明复在《前苏联外交官目睹九一三事件现场》也提到过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空军雷达发现中国一架军用飞机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空,错误地把它当做是侦察机。“【21】

陈晓宁在《质疑林彪“9.13”事件》一文中【29】,认同了澳大利亚记者Hannam, Peter调查报告中【30】,前苏联克格勃人员的观点,"飞机先向西飞,后来改向北飞。在飞到苏联和蒙古边境时,又折回来向南飞"。 他还引用了林彪座机副驾驶员康庭梓在《林彪座机强行起飞之后》一文中对林彪座机飞行路线的描述【31】,来支持Hannam, Peter的观点。陈晓宁最后得出结论:“苏蒙方面在跟踪了256飞机的航迹后认为:此机既非迷航,也非叛逃,而是在有意利用民航飞机刺探完苏蒙方面的防空雷达后想逃回中国。于是下令向其开火——256飞机机翼中弹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

实际上证明“导弹说”难以成立的方法并不难。只要对飞机的飞行时间、距离和油量做个简单计算就行了。256号从山海关机场起飞的时间是9月13号零点32分。它从中蒙边境414号界桩附近进入蒙古领空。在蒙方的《调查报告》中有这样的记录:距坠毁飞机的主体部分北边10米处,发现一块定格在凌晨2时27分、 已停止了的“上海”牌男装手表【9】。由此可以得出,256号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大约是一小时五十五分钟。其中在蒙古境内的飞行时间是三十七分钟。

下面是一张265号从山海关机场起飞后直接飞往坠机地点的飞行路线图。这张图告诉我们,两地之间的飞行距离约1200公里。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飞机平均飞行速度略高于600公里/小时。从这张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从温都尔汗到到伊尔库次克附近苏蒙边境的距离超过500公里,来回1000公里。这样算下来,飞机在一小时五十五分钟内平均飞行速度起码要1100公里/小时。而三叉戟飞机的最高航速是937公里/小时【32】。

林彪座机飞行路线图 (取自网络)

从下面的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到,三叉戟1E型飞机油箱最大储油量是6000加仑,最大航程是3218公里。简单计算得出,平均每公里耗油1.864加仑左右。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的时候还剩了12.5吨油(约4400加仑),坠机时所剩油量为2.5吨【7】。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到了苏蒙边境后再飞回温都尔汗的距离是2200公里,按照平均每公里耗油1.864加仑计算需耗油4100加仑。飞回温都尔汗后所剩油量只有300加仑,这显然与上边提到的坠机时所剩油量为2.5吨不相符。时念堂在《飞机的加油量根本不够跑到苏联》得出了同样的结论【33】。由此可见,无论是从飞机速度还是从飞机油量上来说,飞机在从苏蒙边境返回温都尔汗时被导弹击落说是站不住脚的。

三叉戟技术参数【33】

当然,无论是“炸弹说”还是“导弹说”,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飞机的受损程度有限。过大损坏将导致飞机在空中解体。从林彪座机坠毁现场残骸的分布情况来看,飞机并未发生空中解体。 与不久之前在乌克兰上空被导弹击中的马航MH17号航班残骸散落的面积范围是截然不同的。

综上所述,六种说法中“绑架说”、“ 暗杀说”和 “导弹说”是难以成立的。“殉难说”和“打斗说”最大的疑问在于为什么飞机坠毁之前机上人员做了迫降准备?但为什么机上人员做好了迫降准备,但经验丰富的副师职飞机驾驶员潘景寅在飞机迫降前没有让飞机在空中耗尽油料和放下起落架降落迫降呢?

虽然“炸弹说”的成立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的巧合的基础之上,但从现有的信息中找不出理由来百分之百的否定“炸弹说”发生的可能性。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只有对飞机上黑匣子里的数据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帮助查明真相。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256号飞机上是否装有黑匣子仍旧存在分歧【10】【34】【35】。因此黑匣子也就成了这里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2)256号专机上黑匣子之谜

从上边的讨论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坠机原因的解释,都需要给出一定的证据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来进行。四十多年过去了,能得到的信息都已经得到了,不能得到的仍旧得不到。黑匣子中的信息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黑匣子的作用如此重要,国内对这方面的探讨仍不够完善,还仅仅局限于争论256号专机是否配备有黑匣子?在张聂尔所著的《风云“九一三”》一书中肯定了黑匣子的存在【36】。王北南在《林彪的256号专机没有配备黑匣子》一文中却例举各种事实推定256号专机没有配备黑匣子【37】。

这次温都尔汗之行,让我对林彪座机坠毁的地方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苏布拉嘎盆地比我想象的要平坦、要宽阔。坠机地的地势尤为平坦。荒草下面的土质粗硬,坚实。吉普车可随意的在草地高速上行驶,不会在这种土质地的面上留下明显的压痕。它是一片飞机理想的迫降场地。

在坠机现场。我从泥土里扒出飞机燃烧后残留在地下的各种残骸。拿着一块表明粗糙的小铝锭翻来覆去的查看,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坠机后燃起的大火,居然会把铝合金的机身熔化!更让人疑惑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会把飞机坠毁在这样一块平坦的草地上。

原本以为,脚下的这块土地便是我这次探寻的终点。然而,面对这块空旷的荒原所产生的疑问,却成了我探寻林彪座机坠毁原因的起点。从温都尔汗回来后,我查找了所有三叉戟飞机的坠机事件。通过阅读坠机调查报告,我算是搞清楚了三叉戟上黑匣子的前世今生。

1972年6月18日英国欧洲航空548号三叉戟客机从希斯罗机场起飞后不久坠毁。调查结果是通过机上黑匣子(飞行记录仪)取得的。黑匣子数据证实,事故是因驾驶员误操作,在低于225 knots (417 km/h) 和 3000 英尺的高度下收回机翼droops造成的【38】。机长尸体解剖表明,他是一位心脏病患者。但由于调查人员没有驾驶舱语音记录仪,因而无法确定驾驶员的误操作是否是由于突发心脏病所致?基于这个调查结果,英国规定所有在英注册的航空公司必须在其飞机上安装驾驶舱通话记录仪。

林彪乘坐的256号三叉戟1969年5月之前属于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它被用作民航客机己经四年多了。256号座机从巴基斯坦进口后,中方按照专机的要求只对客舱进行了改造【6】【7】。英国的548号班机是在林彪的256号专机坠毁之后9个月坠毁的。之后的没有配备驾驶舱通话记录仪,之前的怎么会有呢?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分析过多的强调了黑匣子里的驾驶舱通话记录仪的功能。认为,要想破解林彪坠机之谜,只有通过驾驶舱通话记录仪才行。不久前在文学城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说,林彪座机上的黑匣子找到了。还播放了飞机坠毁前机上人员的对话,跟真的一样。我真的很佩服那些会编故事的人。

548号班机的型号是三叉戟 I 型。机上装备的黑匣子里尽管没有配备驾驶舱通话记录仪,但可以记录下重要的飞行参数。下面这张图显示的飞行数据就是从548号班机的黑匣子里得到。调查人员正是通过这些飞行数据搞清楚了飞机坠毁的原因。林彪乘坐的256号专机的型号是三叉1E型。是在 I 型之后生产的适合于国际市场的改进型,应当同样装有飞行记录仪。

548号班机黑匣子记录的飞行参数【38】

与张聂尔和王北南不同,蒋健在《历史不忍细究 - 揭开“九一三事件”中的黑匣子之谜》一文中引用了很多文献来证明256号专机上没有装备驾驶舱通话记录仪【35】,但因为他没有读过548号班机的调查报告【38】,所以他的文章没能明确256号上是否配备飞行记录仪。也没明确告诉读者,没有驾驶舱通话记录仪的黑匣子,在坠机事件的调查中同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在这里不仅肯定256号上飞行记录仪的存在,而且以548号班机调查结果证明,256号上飞行记录仪里的数据会进一步帮助我们解开林彪座机坠毁之谜。

遗憾的是,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256号专机上的飞行记录仪,在中方人员到达现场前就已经被苏联派出的事件调查人员取走了。飞行记录仪里的数据是经过加密的。没有原厂商提供的专用解密工具,苏联人等于说是拿回去了一个铁盒子。如果苏联人强行解密,很有可能,黑匣子里的数据已经损坏了。这样,林彪座机坠毁的原因恐怕真就成了千古之谜。

照理说,我写到这里就应该画个句号了,但我还不打算这么做。我要编一个故事,编一个不用黑匣子也能解释林彪座机坠毁原因的故事。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2. 孙一先:《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ISBN 7-5006-6516-4。
  3. 舒云:《再探五七一工程之谜》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4. 李德、舒云:《林彪日记》明镜出版社,2009年9月,ISBN 978-1-932138-98-6。
  5. 舒云:《“九·一三事件”揭秘:林彪专机飞行员潘景寅的最后十小时》《文史参考》2011年第9期
  6. 舒云:《林彪事件完整调查》(长篇报告文学)香港明镜出版社,2006年8月。ISBN 1-932138-42-0。
  7. 康廷梓:《真相: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7月
  8. 康廷梓:《林彪仓皇出逃目击记》《传记文学》1997年第4期。
  9. 《关 于一架中华人民共和国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坠毁原因的调查报告》
  10. 余汝信《蒙古官方調查報告中的“九一三事件”》《新史記》第31期 2016
  11. 加藤千洋:《蒙古原高级官员首次披露林彪坠机事件详情》日本《朝日新闻》1998年2月15日报道《参考消息》1998年2月18日转载
  12. 朝伦·达西达瓦(蒙古历史研究所所长):《林彪元帅之死》未公开出版2007年。《文史参考》2011年第17期(9月上)转载。
  13. 肖思科:《林彪死因只一个》北京青年报,2001-09-11
  14. 林立衡:《对9月13日事件前后的回忆》1971年10月
  15. 贾舒云:《英雄在“九·一三”事件中惨变》《炎黄春秋》1998年第1期
  16. 张宁:《自己写自己》作家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17. 宋德金:《真实的林彪——林彪秘书最后的回忆录》,香港:皇福图书,2008年 
  18. 李文普:《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中华儿女》杂志1999年2月。
  19. 张恒昌:《林彪内勤公务员张恒昌关于“九一三”事件的揭发材料》引自《林彪事件完整调查》下册
  20. 姚明理:《林彪的阴谋与死亡》1983年
  21. 阎明复:《前苏联外交官目睹九一三事件现场》《炎黄春秋》2009年第10期
  22.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上飞行失事的现场调查纪要》(蒙古起草,中方未签字)
  23. 邓小平会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 费尔和夫人谈话:《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6日。
  24. 邓小平:《就当前国内外一些重要问题邓小平答美国记者问》《人民日报》,1980年11月24日。
  25.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明镜出版社,2003年4月   
  26. 王海:《我的战斗生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2月。
  27. 张宁:《尘劫》明报出版社. 1997年12月
  28. 古达舍夫·里萨特·萨拉甫京诺维奇(顾大寿):《我的中国生涯》,2011年。
  29. 陈晓宁:《质疑林彪“9.13”事件》,载电子杂志《枫华园》特刊总第32期,2001年10月2日。
  30. Hannam, Peter; Lawrence, Susan V. Solving a Chinese puzzle, 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January 1994.
  31. 康庭梓:《林彪座机强行起飞之后》《中华儿女》2000年第2期
  32. 时念堂/回忆 孙焕英/整理 《飞机的加油量根本不够跑到苏联》,《民主与法制》2010年12月15日
  3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wker_Siddeley_Trident
  34. 王海光:《30年来林彪事件之研究》《战略与管理》
  35. 蒋健:《历史不忍细究 - 揭开“九一三事件”中的黑匣子之谜》《记忆》2014年9月30日第119期。
  36. 张聂尔:《风云“九一三”》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6月。
  37. 王北南:《林彪的256号专机没有配备黑匣子》 新浪博客,2012年。
  38. Civil Aircraft Accident Report 4/73: Trident I G-ARPI: Report of the Public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 Accident near Staines on 18 June 1972.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ranch,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HMSO, London, 1973.

4 女主人描述坠机过程

 

5 Sanuuz 描述坠机过程

 

6 坠机碎片

 

7 坠机地石碑和远处的山包

 

8 坠机碎片

 

9 机体铝片

 

10 机体铝片和熔化的小铝锭

 

11 机体熔化形成的小铝锭

 

12 机上陶瓷餐具碎片

 

13 小块飞机碎片

 

14 残损的箔式聚苯乙烯电容

 

15 飞机电缆碎片

 

 

林间曲径金秋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看风景' 的评论 : 要挖掘的早去,不然就得掘地三尺了。
看风景 发表评论于
林兄此行也收集了不少飞机残留物。是否会激起后来者再去“挖掘”。 :-)
看风景 发表评论于
赞!林兄真是做了非常详尽的调查研究。期待后续。
林间曲径金秋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百脸'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林间曲径金秋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智深拔柳' 的评论 : 克己复礼没做好。
小百脸 发表评论于
读了此文才知道原来机上没装驾驶仓对话记录仪,好文。
智深拔柳 发表评论于
天马行空之者,惯于独来独往,最终结局如何,坠亡他乡异国。
林间曲径金秋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iLinAA' 的评论 : 谢谢留言。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时间主要在查阅资料上面。林彪和江姐做梦都想不到中国今天会成这个样子。
LiLinAA 发表评论于
期待下文,写这样图文并茂的文章真是功夫活。我常想林彪、江姐还有一大批先逝的人杰们,如果可以穿越回去的话,还要不要走同样的路呢?现在的中国是他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社会吗?
林间曲径金秋时 发表评论于
8341部队挖的吧。
jw2009 发表评论于
在9.13之前两星期,陆军就在空军机场和基地附近挖战壕。。在逼 。。上飞机至坠毁已是最后一幕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