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解读中国文化史的诡异的波动曲线
气候波动与艺术风格变迁(3)
——艺术史的另类解读
在北京人民大学讲座摘要2013.9.26
在谈及欧洲艺术史上第三次断层现象——罗马帝国文化崩溃的时候,不能不提到来自中国人文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倾其毕生所研究出的中国历史气候波动图。
作为我国首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竺可桢先生先赴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就读,后又再赴哈佛深造,归国后潜心研究中国气象学,为我国气象学界一代宗师。
竺可桢先生倾其毕生精力撰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根据中国各地物候方志的详细记录,科学设计出中国历史气候波动图。 这个图表为举世公认,看了让人不得不佩服,几乎可以作为学习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辅助教材,是一把解读中国历史数千年发展的钥匙。
特别在竺氏曲线中的两处极为诡异的波动现象:
1) 从曲线波动来看,自东汉末年中原气候向下(寒冷)波动,到了西晋末年310年至316年便达到了谷底,而这期间史学家都知道:这年正是“永嘉之乱”的年份,来自长城以北的周边化外的匈奴人南下将西晋灭亡,北方进入所谓“五胡乱华”时代。
南北朝时期所谓“五胡乱华”,周边蛮族涌入中原,华夏在中原几尽亡种。 中原人南下,做客“客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客家人”来由。
2) 隋唐时期是处于气候温暖向上攀登时期,但到了五代以来开始向下(寒冷)波动,到了北宋末年终于下滑到谷底(约在1126-1127年为最低值),而这期间便是“靖康之耻”发生的年份,北宋首府开封为金人所破,北宋皇帝当了金人的俘虏!
中原华夏,历史上多次被来自长城以北的周边化外游民部落所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乃在于这些马背上的游牧部落其本身游动性强,特别当气候寒冷干燥的时候,草场丧失,生存无以为续,南下或西进都是为求其生存的目的。
岳飞《满江红》词中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所提到的“胡”和“匈奴”都是明确地指出侵略是来自北方长城以北的游牧部落。
中国人常说的“天灾人祸”,对于天灾——大自然这个在农耕文明中改变文明历史进程的幕后操盘手,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隋唐山水春色暖
根据竺可桢的历史气候波动图,在隋唐时代,中原气候可以说是最温暖的年代。(顺面说一下,隋代如果不是自己“作”,它其实不会到二世而亡的,且不说它花尽国力修建运河-象秦朝便是修筑长城而亡,隋朝还举兵东征高丽,,,呵呵,不说了)
中国物候-方志中所记载表明:盛唐时期(618-906)河南地区“无冬 雪“记录。”
公元8世纪时的唐宫长出梅花和柑桔,所以武则天命洛阳一夜百花开似乎 也有点“依据”。
在隋唐万物迎春的形势下,中国画坛出现了最富盛名的“青绿水”画 风。
让我们先来看看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我们再来瞧瞧盛唐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
看到上面的画作,是不是感觉春意暖洋洋滴啊?
宋元山水有点寒
|
南宋诗人范成大写到:“雪满千山,风急寒盛,”
根据有关方志所载:太湖在1111年全部冰封。柑桔全部冻死,杭州春节都降大雪。1110-78福州荔枝全被冻死。
艺术总会反射出艺术家对其生存的体验和对其生活时代的反映。 在天气变寒的年代,我们不难观察到五代至宋元的中国山水“有点寒”。
至五代以来,中国画家似乎展开了画寒山的比赛,看看谁最能把山水画的让人感觉寒风瑟瑟、毛骨耸然。
下图出自五代末至宋初的画家李成,他一生专画寒林,瞧,他把寒风中的树枝画滴象螃蟹腿似的:
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
再看看一些南宋以来画家的山水,大多冷不兮兮滴:
20世纪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一句名言:
“真正的历史不同于编年史”。 编年史仅仅只是叙述何年发生何事,由何人做的。 真正的历史则要思虑:事件发生的理由何在? 历史的逻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