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八月节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爷们儿,喜欢过八月节吗?”“喜欢呀!”“干嘛喜欢呢?”“能吃月饼,买兔儿爷呀!”老北京一到八月节就能听到的大人逗小孩子时的对话。

对于小孩子来说,每年只有到八月节,饽饽铺(即糕点店)才卖月饼,人们也才能吃到月饼;才能买到兔儿爷,摆在桌子上看着玩。热闹的八月节,是小孩子最期盼的节日之一,也是老北京最鲜明的记忆。

  八月节,是老北京人对中秋节的俗称,也有叫团圆节、月饼节的。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据史料记载:此节源于先秦时期帝王因“天事”而祭月。唐代时民间兴起八月十五拜月、赏月。宋代以后形成固定的节日。

过去一进农历八月,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饽饽铺门外滴水檐下悬挂着的缀有红布条的长方形红色水牌儿(相当于茶馆、酒馆的幌子)上的字变了。平时,牌儿上写的分别是:“各式糕点”、“细馅糕点”、“大八件”、“小八件”等。这时,牌儿上分别写着:“京式月饼”、“广(广东)式月饼”、“苏(江苏)式月饼”、“滇(云南)式月饼”、“提浆月饼”、“翻毛月饼”、“酥皮月饼”、“自来红”、“自来白”等等。这就是告诉人们,今年八月节这家饽饽铺都经营什么风味的月饼。

  一到八月初十,您看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月饼摊、水果摊,卖“月光马儿”的摊、卖兔儿爷的摊、卖带枝的毛豆的摊、卖鸡冠花等花卉的摊,一个挨着一个。就连饽饽铺也在自家门面的前边摆起了摊子,人们纷纷选购。顶穷的人家也会买两块自来红或者自来白,在节日的当天晚上切成几小牙儿,全家分而食之,过八月节嘛!也有买酥皮点心应节的,即使大人不吃也要给孩子吃。

  “月光马儿”也叫“兔儿爷码”、“月宫码”。这是一种木刻水彩印制的画儿,在香蜡铺和南纸店也都买得着。长者可达七八尺,短者也二三尺。画面的上半部有太阴星君(即月神)像和传说中的广寒宫,下半部是玉兔如人立着持杵捣药图。祭月时,将此画粘贴于用高粱秆做的架子上,放置祭桌的后边。桌子上的供品有兔儿爷、月饼、西瓜、莲藕、苹果、葡萄、带枝的毛豆、鸡冠花等,有的人家的供品中还有香瓜、沙果、香果(北京地区俗称“虎拉车”)、香槟子、柿子等。祭月完毕,“月光马儿”即可连同“千张儿“、“金银锭”一起焚之,到来年再“请”——不能说“买”,要说“请”。可是,不买“请”不来。

  兔儿爷,人形兔面,用泥制成涂彩,最大者达一米左右,最小者二三寸。一律是广瓣嘴,支棱着两只耳朵,面颊如粉,身披“战袍”,“顶盔贯甲”,背插一杆靠背旗。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旗子——单挑”,另一说为“兔儿爷的靠背——单挑”,“靠背”即指戏曲中武将背后的旗子,叫靠背旗,现有的兔儿爷背后有好几杆旗子,不对。这里“挑”读三声,“单挑”意指单打独斗。

有的兔儿爷“骑”虎,有的“骑”狮子,有的“骑”象,还有的“抱”着执杵捣药之小免。虽然是泥做的,倒也能显出一副威风凛凛的神态。兔儿爷在祭月完毕后成为摆件或小孩子的玩具。保存好了,用不着年年买。

旧时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因而,拜月是由家中主妇唱主角。待妇女拜完之后,男人和晚辈才能拜。之后,就可以边赏月边开宴了。富有人家的宴席上,鸡、鸭、鱼、肉、蟹、莲藕等是必不可少的。饮的是葡萄美酒、桂花仕酿。中等人家次之。下等人家再次之。即便是在365天中有300天揭不开锅的人家儿,在过年、正月十五、五月节、八月节的时候,也得打打牙祭,北京话叫“开开荤”,好让孩子们体会体会什么是过年过节。文人雅士在中秋宴后赏月时还要乘兴吟诗唱和,到月至中天。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真是老北京!甘拜下风:)
tmp 发表评论于
习俗。
tmp 发表评论于
转发的有水平!

文章写得好。五月节、八月节、年等等才是百姓的话语,听来亲切。现在虽是社会进步了,可是很多美好的东西也不见了,比如一些包含很多深意的习。
mobbn 发表评论于
不好意思,我是转发的,不过你能喜欢说明我转发也算小功一件啊。
whitefang 发表评论于
写得太棒了!我存下了!谢谢!祝秋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