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老照片, 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80年代
“用一种尊重并带有怜悯的目光观看这个世界,似乎是马格南摄影师的大致风格。”
看到蜂巢艺术中心的馆长夏季风这样在微博上感叹。
在雾霾和雾霾中间放晴的间隙去央美美术馆看了下展,央美美术馆的二楼正在展览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的照片。
久保田博二是大名鼎鼎的玛格南摄影通讯社第一位亚洲摄影师,而拍摄中国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他曾在80年代游历了中国所有的省份,拍摄了超过20万张照片,并在1985年完成了当时最出色的一本记录中国的摄影画册——《China》。
《中国》画册由著名汉学家史景迁作序,被翻译成7种不同国家语言文字发行,此为英文版。
1978 ?北京?在天安门前合影的人们
1979 ?上海?在外滩晨练的人
1979 ?安徽黄山?鸬鹚捕鱼的日子
1980?内蒙古包头?早晨前往包头钢铁厂的大潮
1980?宁夏中卫?背羊皮筏的人
1981?辽宁抚顺?一个穿越煤矿工地的男子
1981?山东青岛
1982?内蒙古
1982?河南巩县
1982?云南西双版纳
1983?广东广州
1983?浙江杭州
1984?西藏城关区
1984?海南岛
1984?北京昆明湖?滑冰的人们
一个扛着农具从田埂走过的农妇,一群会让我回想起祖辈的青春的天安门前合影的人们,青岛的海边有人锻炼、有人看书,还有人只是就那样路过,看久保田博二的摄影展时我其实不太能意识到这是我出生前的中国,是我没有见过的中国。
“久保田的照片对拍摄对象不做评判,清白如水,不需解释。”著名摄影师厄威特这样评价久保田。
“清白如水”,嗯,对。比起同时代更多摄影师对准的富有典型的中国时代变革意义的场景,久保田博二更多是兴趣盎然地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日常的、平静的中国,并无意于用镜头发表演讲。
1983?江西?赶鸭人
1982?广东广州?在茶馆喝早茶的人们
1981?吉林省吉林市?划桨渡过松花江人们
问他为什么要来中国?
“毋庸置疑,中国是每个日本人都想去走走看看的国家。”
他前后花了7年时间,来了45次中国(当时外国人签证最长逗留时间为93天),终于踏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和自治区——最冷的是在佳木斯的森林地带,零下50摄氏度,最热的是夏天的吐鲁番, 45摄氏度。
1985?新疆吐鲁番
即使在今天看起来,这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摄影计划,更何况在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对外国人开放的30多年前。
“那时的世界不是今天的世界,那时还没‘全球化’,世界也没变成托马斯 · 弗里德曼所说的‘平的’,很多地方还看不到麦当劳、玻璃墙、摩天大楼,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座岛屿、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和风情—这种源自历史地理的差异,让世界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整体感,而不是今天表面上全球化,实际上却碎片化、虚拟化、空心化、美国化。久保田们生逢其时,在世界消失之前,他们看到了,拍过了!”
南无哀在《中国摄影家》杂志的文章里这样感叹。
不要说当时中国人还没有多少人拥有相机,即使有相机,想要做到这样也不容易,经费就是一个大问题。从拍摄到展览、画册,七年间久保田花费了约50万美元(当然,后来他都靠卖版权做展览赚回来了)。有次拍摄的胶卷用完了,久保田直接让妻子从日本送了过来。所以据说当时在中国摄影人中间还流传着“久保田博二是一个娶了日本富婆的纨绔子弟的传闻”。
娶了富婆是传闻,但是久保田当时的确得到了中国官方“非同寻常”的大力协助才得以完成摄影计划。
1979?广西
他曾两次航拍桂林(是第一个在中国航拍的外国人),并在之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的桂林航拍摄影展览,展览照片尺幅巨大,一时轰动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