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陪我观赏电影版红楼梦

先生陪我观赏电影版红楼梦

有一次,我生日到了,我先生送给了我一部89版北影的红楼梦电影的DVD,谢铁骊导演的那一部电影。 他陪我观看完了整一部影片,加起来要有七个小时左右,是一部很长的电影。我们每天看一集,连续看了好几天。因为我老公是外国,他买的是有英文字幕的。英文字幕翻译的不是特别好,但是勉强可以理解,因有着荧幕上的的情节,再加上我在一边解释,翻译,相对就容易多了。他之所以买这部电影是因为他了解我很喜欢红楼,他表示也希望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就是如此荧幕上走进了红楼的世界。我就是接着看这部电影的时间,不断地介绍中国的文化,礼仪,思想观念,风俗,历史,以及人情世故等等。这里面有许多细微的内容,来龙去脉,典故出处,需要有人来解释和介绍。

通过我们彼此间的交流与讨论,我感觉红楼的经典性是国际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先生是欧洲人,他对于中国旧社会形态,旧文化,大家族,富有阶层那种铺张,排场,各种阶级矛盾和家族矛盾等等,似乎,也觉得有几分熟悉。他的感观就是:这是一个大有颓势的家族,管理上出现问题,身居富裕权利的地位太久,所以整体逐渐衰落。这种衰落体现在经济上的衰落,还有道德的败落等等,他看了红楼梦到第九章,发出的这种观点。另外,他认为贾宝玉是管教不当的,被溺爱的孩子。我觉得我先生挺传统的,他也是挺爱立规矩的,做事一板一眼的,和中国正统教育类同,欧洲很多人也是看看重体统的,例如家庭教育,尊老爱幼,人际关系,阶层关系等等,都是明确清晰的。他较为爱好历史,对历史了解较深,涉及很广。他对欧美历史懂的很多,对中国历史有一些认识,但是很多还需要我去深入介绍,毕竟书本的介绍是有限的,而且附有西方史学的观念论点。基本的情节他还是很容易懂的,因为这部电影是以现代影视创作的手法演绎古典文学。而原著本身半文半白,已经接近白话小说,所以可读性还是较强的。

电影和原著还是存在距离的。看书可以作为一种启蒙,然后再看小说。小说也有比较好的英文译本。向各位的外国朋友推荐英国剑桥大学的翻译家David Hawkes老先生的译本,他用了十年时间翻译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高鹗续书是他女婿John Minford先生翻译的。此套书由企鹅出版社出版,一共是五册,一百二十回。每一部的封面是雍正十二妃里面的绘画,书的标题,石头记,英文也就是“Story of the Stone"。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汉学家,多年居住中国,长期翻译诗词,哲学典籍著作,以及古典小说。我觉得他的翻译很到位,文学很有造诣。因为他的读者都是外国人,在译文中确实有一些文化概念上的转化,翻译出来很像英国旧事文学,十八九世纪那些描写旧时家族的小说。他的语言是很典雅的英文,文学性很强,语言经典,修辞丰富,灵活精准,生动富有感情色彩。虽然有很多内容,例如文字游戏,例如文字的艺术性表达,诗词歌赋,对联,谜语,以及很多哲学宗教词汇,人名,地名等等,因为语言与文化差异还是在译文过程中丢失了。而且有些词汇句子翻译这些东西难免十分琐碎,即使是英文功底深厚的西方人也无法行云流水的表达它的形与意,因为有的内涵只有汉语才能够体现那种语言营造的音,形,意,和谐构成的精神内容。古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有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而从一个读故事情节的角度来说,总体英译大的传达意思还是不错的。

无论如何,经典文学却时存在文化跨跃性,体现的是一种共通性的人类社会关注,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哲理性。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赖以生存的方式有些,社会构架,经济政治体制有别,但是有关生命本源的内涵还是相通的。而译本要做的就是一种尽量消减这种语言文字所带来的距离空间,让不同的人能够理解,欣赏。

Windy2009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mp' 的评论 :

谢谢tmp的点评。同感。87版确实是个经典。八十年代其实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虽然过去条件有限,但是创作单位尽可能的忠实原著,创作出一些比较完善的公共艺术。这些年有点浮躁,不过相信不过多久,当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达到均衡状态,文艺上也会稳下来更加扎实的创造出经典作品。
Windy2009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夕阳影里一归舟' 的评论 :

谢谢夕阳的点评。是啊。确实需要一点艺术性。通过文艺了解中国的历史内容也是一扇窗子。然而我和他交谈文学影视作品的时候,也能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到一些观点。其实有很多可以共同欣赏的经典之作,都可以从中深入了解古代文明。
Windy2009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谢谢京华的朋友的点评。我第一感和你是很相似的。
同感,宝玉最好还是男孩演会更真实传神。陶慧敏的演绎却时是比较温和,甜美。

有关布景,89版总体的感觉是阴沉沉的。我想这可能也是该剧希望营造的一种很阴郁的气氛为了烘托旧时社会的悲剧味道我觉得这样有些意境。89是比较注重细节的,仔细看是下了很多功夫的,而且将一个百年之族里面的历史沉淀表现出来的。可能故意做旧吧,希望体现一种将近百年老家族的环境。因为红楼梦作者特别强调不想显出新荣之家的环境,故而刻意做旧,烘托一个世袭贵族的背景。

对高鹗的忠实可能也是希望普及通行本的价值,包括续书本身的价值,高鹗续书一直是群众普遍被认同的,虽然可能是不吻合曹雪芹创作思维。但是在还没有出现完整的真实的结局,也就是企图给电影作品一个完整的结构。我觉得如果将一些红了判词里面的大致结局突出一下也是比较符合大致的原著判断的,细节就难以完全吻合原稿了。
tmp 发表评论于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还是不错的,剧情、演员、音乐等等,目前看其他版本的影视剧《红楼梦》还是难以逾越。
夕阳影里一归舟 发表评论于
《红楼梦》对中国人都不容易,更别提外国人了。你先生有了解的愿望,很难得。中西文化沟通,是艺术。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电影版的《红楼梦》真得不敢恭维。首先,宝玉不应该让女演员演,因为宝玉本身就很女性化。第二,演黛玉的陶慧敏面相太有喜感,体现不出幽怨的神情。第三,服装道具显得很陈旧。第四,高鹗的后四十回全版照搬。毕竟是两个作者,思想和认识有很大不同,多少应有取舍。
Windy2009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潇潇雨轩' 的评论 :

谢谢朋友点评。同感,确实如此,每次读都有新体验。

潇潇雨轩 发表评论于
《红楼梦》,永远的经典,百读不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