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疆好地方(续)
— 06年后的风情画和它们的故事
(搭新疆画报社摄影记者的车,前往巴音布鲁克草原途中留影)
上次介绍的那些新疆风情画,确实很受画廊和顾客的青睐,几乎画一张卖一张。
好处是:职业画家的生活有了保障(我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学呢),我可以一心画画,不用去考虑别的;
遗憾是:一旦画展出卖掉后,便成了买主的私人藏品(不少画连买主是谁都不知道)。你就再也见不到它们了。卖得越多,自己剩下的画越少。
这造成两个缺陷,一是无法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对着原作,经常审视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已完成的作品(画画人都知道,刚画完的感觉和过些年再来看的感觉,有时很不相同),以便从中承继优长,扬弃弊端,从而做到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过往的足迹和继续前进的方向;
二是当有机会举办或参与非商业性的高水平学术展时,你将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参展。
比如2005年,国内研究生同学发起组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978届全体央美研究生“一个不拉”的“春华秋实”汇报展,就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虽然我凑够了给我留下的墙面,却很遗憾没能真正展现我在国外16年内取得的艺术进展和提高。
第二年—2006年,有两件事,加速促使我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
先是收到联邦政府发来有关申请老年证和老年金的通知信,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被归入“老年人群”了。
二是两位同在蒙城的多年画友,一位长我几岁、一个小我10来岁,在三个月内相继因癌症去世,事前并无太多症候,就这么好好的说走就走了。想想实在可怕。而与我,老觉得自己“还年青”,许多艺术上的设想和抱负还没来得及起步呢。
由此看来,此生剩下能画画的时间是有限的,该做的事要抓紧做,不能再等,是到了“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趁大儿子回来举办婚礼全家团聚之际,我向两个孩子讲了我的6年计划:从现在起,决定从画廊和出版社两个战场“全面撤军”,不再卖画,不再接出版任务,尽可能拒绝任何社交,回到画室,关起门来,全力以赴,创作和积累一批真正能代表我最高水平的画,以便在70岁到来之际,办一个大型归国汇报展,出一本画册,对自己半个世纪从艺的努力,对关心我的老师朋友、父老乡亲有个交代。我希望孩子们支持我实现这一愿望。
如同大家知道的,这一愿望在2012年实现了,展览一共展出了114件油画作品,3/4是06年后的新作,其中包括了10幅新疆风情和人物画。
* * *
下面是这10幅画和有关的某些简单“故事”
钉马掌 2006 92cmx122cm
(局部)
这幅画的画法和以前的画法有点改变,是在打有浅暖黄底色的画布上,尝试以少量调色油稀释过的半透明色,一遍遍皴擦覆盖的办法来画的,色层很薄,结果阳光和空间感感觉很好。
汲水 2006 92cmx122cm
这张画的情景和《钉马掌》一样,都是在喀什内城维族居民区看到的,这要感谢当地文化馆的画友,没有他们带着我穿街走巷,只是在清真寺、车站、巴扎、宾馆附近转悠,是看不到这些维族人日常生活的场景的。在画中我尽可能忠实于体现“原汁原味”的当地人的生活(要保持原汁原味,是研究生学兄、评论家刘曦林对我的忠告)
这里给大家看两张照片,记录了新疆画报记者在塔什库尔干的拍摄现场(当时彩卷已用完,只能拍黑白的了):他们是专门请来了当地的文工团员,穿上演出服、在草地小河边边歌边舞,以便能在画报上刊登。
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出化了桩的演员和和围观的群众的区别。
我理解刘兄对我说的“原汁原味”,是指不要去画这种“化过妆”的生活。
红辣子餐馆 2007 92cmx92cm
一天中午,长途车在库车县城停下吃饭,我们进到餐馆里,便看到了这位很有“颜值”穿件夺目红衬衫的老板娘(那时一般人的服装,尤其是汉人,还比较单一陈旧)在前前后后的张罗,当我偷偷掏出相机想拍照时,被她发现了(带变焦镜的老相机体积太大),拍下的就是画中那个表情。
陪我同行的小万马上主动上前向她解释:这是北京美院来的老师,是带着任务来的……其实啥事没有,老板娘是个性格很开朗豪爽的人,她带我来到厨房前,让我拍了她和餐馆掌勺的丈夫笑着的合影。
(老板娘和她丈夫的合影,笑得多开朗)
画的背景是“移花接木”构成的,我把餐馆移到了公路边(这在新疆很普遍)避开了闹哄哄杂乱的城市街道;后景两个汉族的食客、路边的白桦树、卡车轮子等细节都是从别的照片上取来的;我特意在白桦树上挂了两掛“红辣子”。
(树上掛着红辣子,是在新疆到处都能看到的景色)
红辣子不仅在色彩上和老板娘的红衬衣有了呼应,也隐喻她火辣辣干练的性格作风,为《红辣子餐馆》的画名去了点睛的作用。
* * *
下面三幅画,画的是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靳尚谊老师画的“塔吉克新娘”便是这里的素材)
塔什库尔干县城很小,座落在雪山下的大河滩里。泊油公路穿城而过,形成一条街,车站、招待所、商店、医疗站、小学等都在这条街上。城外是山间的干河滩,远山顶上可以看到积雪。
(照片:县城外的河滩景色)
下三幅画中的情景都是在远离县城的河滩里见到的。
那天,我沿着这条通往巴基斯坦的国家公路向南走去(上文《五彩路》画的就是这条公路的路基)见远处山脚下有座平顶的土坯房,走过去一看,有人在门前宰羊。
(照片:宰羊)
以前我没见过宰羊,便前去和他们打了个招呼,在一旁观看,顺便拍两张照片,他们见我有相机,便向我提出,能否给他们全家拍个合影,不一会儿,从这看上去不大的屋里走出来一共18个人,WOW,好一个大家庭!
(18个人的全家福)
我给他们拍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记下通信地址,后来给他们寄了去。
2006年,我用电脑,将当初这张3x5的照片放大在屏幕上来仔细观看时,发现其中一些人物非常朴实生动,过去在小照片上没注意的,我越看越激动,便画了这一幅大尺寸的《同一屋檐下》,集中刻画了其中的几个妇女和儿童,也是尽可能遵循“原汁原味”地表现生活本身显现出的那种自然美(包括那斑驳的土墙、光脚的小女孩和屋顶一个勺水的小罐)。
同一屋檐下 2006 152cmx102cm
雪山下的黄头巾 2008 122cmx122cm
大河滩 2008 61cmx122cm
我还画了张小品和三幅“人物屏”。
“人物屏”的瘦长构图是受中国传统人物绣像及任伯年人物画的启示,截取体现性格特征的某一特殊环境和特定动作来刻画某种类型的人物,既不是一般概念的肖像画,也不同于上述的风情画。我总共画了18幅这样的人物屏,其中三幅是新疆人物。
两只西瓜一只羊(人物小品) 2007 92cmx46cm
人物屏三幅:上班族 、切瓜、放学路上
2009 – 2010 每幅 122cmx41cm
每当画这些画时,我都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新疆确实是个很独特的吸引人的好地方,我不知还会不会有机会第三次踏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