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死在中国手上”吗?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刚刚看完了Death by China ,感觉“致命中国”这个翻译太文绉绉,而且有点容易引起歧义,有点好像是要弄死中国似的。其实这部政治纪录片是想说,美国再这样下去,迟早要“被中国弄死”,或“死在中国手上”。

影片一开头,就是很煽情的采访,沃尔玛的抢购,人人都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等等,这里完全不提及其实早就已经不是秘密的事情:中国在生产这些廉价电器的过程中,所获的加工费用微薄,真正的利润被美国跨国公司赚走了。如果说,这部影片到最后对跨国公司也提出了强烈批判,但还有一点就完全回避了,这就是另一些美国贸易网站自己承认的:一部分美国人对便宜货的需求,导致另一部分美国人失去了工作。在这个事实面前,与其责怪中国,倒不如美国人自己反省一下,购买便宜货的经济动因和心理动因是什么,如果制造业全面复归,物价全面上涨,美国人自己是不是愿意和能够承受。

影片中,有一名受访美国人提出希望制造业工人都享有decent wage,这种论调听起来很高尚,但明显暴露了受访者完全无法理解中国和美国的真实差距。"decent wage" 是个相对概念,一个月5000元人民币对美国人来说不decent ,但对中国打工者来说,却也decent,因为他的收入和主观感受,特别是后者,是和自己在农村务农的收入相比,并不是和美国工人相比。就像假如回到20世纪20世纪的中国大城市,人力车夫虽然很辛苦,而且工资微薄,但比起在乡村还是好了很多。这个部分的事实也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因为美国人早已习惯用自己的社会发展程度作为标准,去衡量和评判所有其他的社会,于是,除了全世界最发达的二十来个国家以外,几乎所有的国家工人的收入都是不 decent 的。

要谈对待员工的待遇,看看在没有中国人竞争和争夺的地方,比如对比一下美国国内的超市收银员和源自德国的aldi grocery store的收银员待遇,只有aldi 是让收银员坐着收钱,而所有的美国本土超市都是站着工作。美国人对待员工"decent " 的程度和欧洲相比高下立辨。

海尔在美国南卡州设厂雇佣美国人工作,也给美国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这部宣传片却装聋作哑。

美国普通人的work ethic ,可能所有雇佣过美国白人蓝领在家搞装修的人都会有体会吧。他们很少遵守约定,随时可以因为任何私人原因推翻约定;工作的时候拖延时间,尤其是在按小时计算的时候更是疯狂延时,但收起钱来倒是毫无愧色。绝大多数的美国蓝领已经失去了吃苦耐劳,精心制作的传统,这才是他们的老板弃他们而去的原因。影片中提到的一些低端的制造业产品,事实上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在韩国,台湾,香港加工并出口美国市场,也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都有过牺牲部分劳工权益的历程,但是美国人从来没有质疑过韩国,台湾,香港这样做的正当性,反而特别地强调来自中国大陆的威胁。

这里说明几个问题,一,中国经济的规模太大,制造业对美国市场的占领太广泛,到了已经引起美国人警觉的地步,二,东亚经济起飞基本都走不出依靠劳动力密集产业从事出口加工的模式,不仅因为人口密集,也可能和东亚文化特有的吃苦耐劳,富于牺牲精神有关,三,这种经济模式都有政府主导的作用,但东亚政府面临解决就业的压力,和可以利用人口资源的某种优势。但这些都不足以让美国人产生片中出现的那种强烈的敌视,这种敌视的存在,只能说是为敌视而敌视了。

影片质疑得很好的是,为什么美国人不再制造东西了?的确,这个问题美国人应该好好问问自己。我在日本的商场看见有专门的日本产品专柜,卖日本制造的牛皮带和钱包等皮革产品,当时就觉得在全球化的时代,专门把本国产品标出来,既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也方便专门想买“日本制造”的国内外消费者——因为普通的陈列架上也有日本品牌而在中国制造的钱包,更不用说东京的机场是如何把从电器到食品的日本产品精心包装促销,让旅客去大肆购买。澳洲的机场,也有专门的澳洲特产店,从巧克力到纯毛围巾,皮靴,都是本土生产的。反观美国的商场和各大机场,几乎看不到任何主动宣传和介绍“美国制造”的特色产品的营销。也许骄傲的美国人根本不屑于自我推销,也许真的找不出什么能代表美国而且实实在在是在美国国内制造出来的小商品。这值得美国人自己反省,而不是靠指责别人,靠找替罪羊来解决。

至于美国受访者在片中表达的关于竞争必须“on our terms”和符合"our best interest" 的说辞,倒是有道理的,但这里也没有什么道德高地可言,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最佳利益,如果中国工人的就业机会和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中国自然没有义务替美国考虑,正如美国的跨国企业把工厂开到中国,其初衷也绝不是为中国工人创造就业。

最后,当受访者指责跨国公司没有责任感,指责政府不作为(inertia),期待政府承担责任的时候,恰恰陷入了一个逻辑悖论:如果特朗普的经济顾问赞同这种靠政府干预来扭转全球化和资本流动的倾向,那又谈何“小政府”呢?

至于纪录片中关于言论自由和人权的政治指控,我只想说,这些问题,最终也是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的,美国人关心和不关心,或者是否显得关心,而真正在乎的是“our best interest”,归根结底,意义不大。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