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岁月(三) 城墙 城楼 铁路 垂柳(含图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平南城宣武门附近的杂院里长大,从小就和城墙、城楼、铁路、护城河,有很多亲密接触,留下深刻记忆,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感。

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我和弟弟坐在竹制的双坐位孩童车(有四个轮子)里,爷爷推着车,带我们来到城墙外边、护城河沿的柳树荫下纳凉玩耍。听知了喧噪,看环城火车,看四周热闹,看过往行人和车辆,。。。。爷爷有时摘两根柳条,给我们编两个柳条圈戴在头上,就更加开心了。
 
爷爷从湘西来,本来就是少言的人。来到北平后,浓重的湘西口音更阻碍了他与别人的交流,似乎始终未能融入周围的环境。除了和家人,很少和别人说话。照看我和弟弟是他主要任务,也是他最大乐趣吧。在我和弟弟的印象里,他是一个慈祥的爷爷。
 
稍大一点,放学以后,或周末假日,自己一人、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城门口、城河沿玩过无数次。很多次从城门内侧,沿斜坡(马道)登上高高的城墙,天气晴朗时,西望可见远处的西山,北望可看到北海公园的白塔顶部。老城墙上长着很多带刺的酸枣树(灌木),我们常常摘酸枣来吃。酸枣很小很酸,可那会儿好像不怕酸。很多次到城门外,蹭听说书,。。。。。虽说那时国破、家穷,可小孩子常常乐而忘忧。
 
有一次,不知谁的提议,我们几个孩子想去前门玩,没买票就蹭上了环城铁路的火车。亲眼看见高丽棒子在进站口(查票?维持秩序?)拿着棒子乱打人,吓坏了。我们几个侥幸逃过一劫,到站立即下车。返程时,带了钱的韩小四(他是报童),买了一张票进站,又想办法(此处省略若干字),把我和郭小五带进去。那天是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车。
 
从小就喜欢那雄伟壮阔、青黑色的古老城墙,喜欢那高大巍峨的老城楼(虽然破旧),喜欢围着城楼飞来飞去的燕子、鸟雀,喜欢护城河岸边那依依垂柳,细长嫩绿的柳丝,随风飘荡。可惜,那些年,护城河里已经没有多少水了,还到处都是垃圾。
 
始于孩童时期对垂柳的钟情和偏爱,当我在这边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土地之后,先在院子里栽了一棵垂柳树。柳树长到适当大小的时候,的确是依依垂柳,飘飘荡荡,很好看。但终究不是水边垂柳的那个味道。主要是柳树迅速长得太高太大,不适合小院,根脉广布又妨碍种菜和草坪养护,淘汰了。类似的经历和教训,还有种竹。虽然还是喜欢,但不想 “拥有”了。不过,之前窜到隔壁人家的竹子(前邻居说喜欢啊)还在不断地窜回来,。。。
 
那时候,宣武门外大街东西两侧,由北向南,城墙外边和环城铁路之间有一片空地,铁路和护城河北河沿之间也有一大片空地。后来知道,在城墙和护城河北河沿之间的这几十米宽的地方,原来是建有瓮城、闸楼和箭楼的,它们和城墙、城楼连为一体,再加上护城河,才构成了这个城门的完整防御体系。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系统已不再具备防御功能,1900年之后三十年中,(首先由外国人开始的)修建铁路之前和之后,瓮城、闸楼和箭楼先后被拆除。其他城门情况也差不多,少有例外,所遗城墙和城楼只具历史文化古迹的意义了。
 
宣外大街的西边,城墙和环城铁路中间的这片空地,是说书、唱戏人的场子,要收钱的。小孩没钱,胆子大的就去蹭,赶了就跑。东边,城墙和环城铁路之间的这片空地,是旧货市场。中午以后,贫苦市民可以在这里摆摊出售家中旧物品。父亲没了工作以后,母亲也在这个场地摆摊卖家里的东西,换些钱过日子。钱用完了以后,就再拿些什么来卖。我放学了也会过来,太阳落山时候,帮母亲把剩余的东西拿回家。
 
沿宣外大街向南,宣外大街和骡马市大街交界(这一带叫做“菜市口”)的西北角上有一个很大的菜市场。菜市场的背后,也有一个旧货市场,午夜开市,凌晨就散,叫做“鬼市”,或夜市。母亲偶尔也去那里卖东西,有时,清晨我去接她回来。
 
在父亲没了工作的那一段最艰难日子里,母亲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宣武门外讨生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就在那段时间,妈妈对我说 ,“孩子,人这一生是要吃苦的啦,你看人的脸,不就是一个“”字吗?两根眉毛,就是那草字头,两个眼睛,一个鼻子,就是那一横一竖,嘴巴,就是下面那个“”  字” 。我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些话是别人之前说过的,还是她自己琢磨出来的。反正,我一直都记得,并深有体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我刚满 9 周岁。北平居民,大人小孩,扬眉吐气,庆祝胜利。平常街道上看到的日本女人和小孩,也没有往日的骄傲神气劲了,都低着头匆匆走路,准备着滚回他们的老家去。平时挺讨厌的一些日本小孩十分主动地告诉我们,“我是高丽人”,谁信他们呐,怕挨打呗,其实中国人同样恨死了高丽棒子。
 
抗战胜利以后,很多日本女人也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摆在地摊上卖。她们摆摊的位置,也在宣外大街东侧,是在南面一些,即在环城铁路和护城河北河沿之间的那一溜空地上,和中国人卖旧货的地方隔铁路相望。她们什么东西都卖,可能因为遣返日期有限制,几乎是给钱就卖。母亲有时从她们那边买些东西回来,放在这边卖,为了一点差价。
 
童年经历,毕生难忘。
 
后来,听说老旧的北京城墙被拆,城门楼子也一个一个几乎都被拆了的时候,真的非常痛心。交通是通达了,运输是方便了,面貌是一新了,可是当时依然屹立的数百年历史遗迹哪里去寻,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哪里去寻?如果当时能缓一缓,多听听,再想想,说不定也能找到某种办法,使老北京城墙、城楼得以修复保留吧,比如,像西安那样。
 
网上关于宣武门的图片很多,大多是早年外国人拍的,挑了几张最好看、最清晰的搬过来,留个纪念。不过只有比较旧的那张与我小时候所见的宣武门城墙、城楼最为接近。

 

图一  1870s,由西南向东偏北方向看,宣武箭楼,瓮城外护城河。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图二,1901年,由东向西看的宣武门外全景图卢汉铁路还未鋪到城內可见箭楼闸楼、闸楼下出入的卷门、城楼和城墙。还可见宣武门外的民居及通往正阳门的宽阔的土路(近处)。[(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有人指出该图片下,汉字“ 顺直门 ”为错。
 
图三  1901,宣武门西面全貌。此時八国联军已进京,法已将卢汉路修进城。选自气球下的中国
 《La Chine A Terre Et En Ballon》。
看着像是正在建铁路施工的场景。
 
图四    1930,由南向北看,宣武门外南面铁路道口和城楼,瓮城與箭楼城台已拆除。城东墙与城墙的结合部改造成了兩个墩台,右側可見天主教南堂的房頂。
博主小时侯(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看到的宣武门的样子和场景,与这一张照片里的最为接近。
 
 
图五     京师街道并环城铁路图
由图,可见老北京的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内城护城河与外城护城河。
 
参考:
北京内城九门之(八)——宣武门(组图)
 
 
相关链接:
 
夕阳影里一归舟 发表评论于
最喜欢这篇!这么些城门楼,箭楼和四合院被拆了,非常可惜,唉,败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