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
往生净土的行门分成两大类:一、正行;二、助行。正行属于主修,即自心直接跟阿弥陀佛相应的修法。助行则是辅助正行的其他善行。凡是世出世间的善行,以求生净土的猛利欲摄持而回向,就都成为净土的助行。依据“净土三经”,正行主要包括称名念佛和观想念佛两种。
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
称名念佛就是按《弥陀经》所说,一日乃至七日念阿弥陀佛名号,达到一心不乱。称名中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修法。
一、事一心的修法
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
我们以口称念佛的名号,心系在佛号上,一句接一句地相续,念念缘着佛号而不乱。假使心缘外境跑出去了,就当即把它摄回来,又缘在佛号上。为了让念佛达到纯一,一定要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得这纯一念佛的心逐渐增长,念佛的相续从短暂的片段发展到长久的片段,从少许时间不乱发展到较长时间不乱,一天、两天乃至七天,不断地专精用功下去,一定要达成一心不乱。这就是事一心的修法。
这里讲到达成事一心重要的前提。“生决定心”,就是生起“我决定求生极乐世界,断定走这条解脱之路”的心,再没有犹豫了。“断后际念”,就是断掉未来的一切妄想,只孤零零地念这一句佛。缘心太重,世间事牵扰过多,就没办法专心念佛。不能专心念佛,就没办法让念佛成片。不能成片,就发展不到一心不乱。所以,要拨弃世事、放下缘心,绵绵密密地念这一句佛,让念佛的心逐渐增长。真能做到万缘放下、一念单提,持续用功,就可以逐渐从十句不乱发展到二十句不乱,发展到百句、千句、万句不乱,这样叫做“从渐至久,自少至多”。到了一日至七日不乱等时,就有了事一心的内涵。
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
接着讲得事一心的效用。能这样得到自心的话,那现前已经成就了极乐的正因。虽然看不到,实际上极乐世界的莲花已经成就了。在临终会显现得很清楚,一定会是临终时正念分明,心里丝毫不乱,身体没有病苦,没有各种恶事的牵缠,也就是内没有各种烦恼、业障发动,外没有怨家、债主牵缠。事先就知道往生的时候到了,哪一天、什么时候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由于生前已经把净业成办好了,成熟的前相现前,当然知道马上要去极乐世界。这是最幸福的事,所以身心特别欢喜,在吉祥的状态中往生,坐着、站着就走了,亲自见到阿弥陀佛垂光来接引,这就完成了此生往生净土的大事。
二、理一心的修法
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理一心”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在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本是真如,没有二相。过现未三际平等,没有二相。十方互融,没有二相。再者,也没有空有、自他、去来、生灭等的任何二相。现前一念的心就是未来生净土之际,西方就在当下,十方不异西方。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即无生。总而言之,没有二边的相,在无可念中炽然而念,在无生中炽然求生。这就是事一心中明得理一心。
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
第二、观想的修法。具体是像《观经》中所说那样。所观境有十六种,观佛最为主要。应当观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站立在七宝莲花池的水面上,作垂手接引的相状。佛的身体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这些相又有八十种随形好作为严饰。
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
这样观想,也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境界。事一心是指心系在佛上,用佛来系住心。最初从脚下安平犹如奁底相观起,接着观脚底具千辐轮相。这样依次逆向观缘,从下到上一直观到顶中肉髻,接着又从肉髻顺向观缘,从上到下一直观到脚底。在观时要了了分明,而且心专注在观境上,没有散乱。这就是事一心的修法。
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具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
理一心的修法,在《观经》里有“诸佛如来是法界身”等的一段文,具体地说到“微妙三观”的涵义。它的详细深义,就像四明尊者在《观经疏妙宗钞》里说到的那样,我们要学这部著作,从中得到了解。
然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
然而,持名和观想这两种正行要配合起来做。也就是日常分成两个分位:一、座上;二、座下。座下凡是在经行、站立、睡眠、躺卧等时,就一心念佛的名号;座上结跏趺坐,念念观佛的相好。经行累了就打坐观佛;起座后又经行、称名。如果能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配合好,这样不断地轮番来修,那心就一直缘在佛上。也就是观一段佛后念一段佛,念一段佛后又观一段佛,心一直系在阿弥陀佛上,这就保证了一念一念都在跟阿弥陀佛相应。这样的话,跟佛的连结会越来越紧、越来越深,到了临终就决定往生西方。就像我们熟悉的譬喻所说,一棵树平常往西倒,最终一定倒向西方,一个人的心时时念佛、观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此修必定生在佛座下,这是由缘起力所致。
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修之,无非净土助行。
我们的心像一艘船,信愿念佛、观佛,能直接跟阿弥陀佛相应,趣向西方,这叫“正行”。同时,所做的一切善行都回向西方,以缘起力就都往那个方向前行,拉动着船往那边走,所以它叫辅助正行的助行或者资助往生的助行。
这就知道,日常所修的任何善,只要回向西方,全部成为净土正因,这又包括世间善和出世善两种。世间善就是孝养父母、恭敬师长,在世间行持仁慈之行,也就是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照顾贫病、救济他人,以慈心关怀所有众生、不伤害生命,以及自己守持五戒十善等。凡是做了有利益的事后都回向净土,就全部成了助道之行。譬如,我们日常做很多好事,在家里、在工作单位遇到各种人时,总是起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等,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功德,然后回向净土,它就会资助我们往生,提高往生品位。
接着是出世间的善行。也就是学习佛法,知道求解脱、求菩提,修持无漏的戒定慧三学,以菩提心摄持修六度等。譬如在布施上,哪怕点一支香,也想到供养十方三宝,或者施畜生一抟之食,也想到要利益法界一切众生等等,以及平常为了法道修安忍等,做种种功德。还有从解门入,譬如读《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楞严经》等很多甚深的大乘经典,学《往生论》《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等的论典。包括日常忏悔,做理忏和事忏。这些闻思以及修习的所有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就全部成为助道之行。就像《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时,“积善”这一条里包括很多善行,都能够回向资助往生。这样就知道,以回向作为点铁成金的手段,把一切善摄持起来,趣向于往生西方,就都成了往生的正因。
这里回向又包括两种:往向回向和还向回向。“往向”,指以此功德愿我和一切众生都同生极乐世界;“还向”,是愿我在极乐世界得了成就之后,立即回入生死界救度一切众生。像这样,以回向来摄持功德,使它成为西方净土的助行,所有善根就全部汇入到净土的大缘起里面了。
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于历缘对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之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其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
还有一种微妙助行,就是遇到事缘境界时,处处用心转成西方的观念。以家庭为例,平常见到眷属时,要想这是西方眷属,我要用净土法门来开导他。让他退掉对世间法的爱,心专一起来求生极乐世界,将来大家在净土永远做无生眷属。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自心的想法决定了缘起的方向。要让家庭成为西方道场,首先在观念上要想到:这一家人最好全做西方眷属,全部成为阿弥陀佛座下的法眷,我们这个家庭最主要的走向是往生极乐世界。今生成了一家人,都是前世有缘,也想永远在一起,但这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实现,才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我们都想一家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安乐,而且永远幸福,但是,落在轮回里就全是苦的,不可能实现真实安乐。只有一条路——让家人往生极乐世界,会让他们得到最大的幸福,实现最大的意义,一下子解除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苦,得到永恒的涅槃之乐。所以,一家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都往极乐世界走。这样断定以后,整个家庭的设想、未来的走向、日常活动的组织,自己都会心里有数,知道重点就在往生西方上。这上面缘起的推动,就是要开导家人的心,使他们发起真正的信愿,以及增上信愿。日常的行为就成了西方的法行,大家彼此策励,增上净土的修行。
这里的观念非常重要,也就是要让眷属退掉对世间的爱,一心一意往西方走。如果这上成功了,那一家人信愿一致、目标一致、道路一致,现前就成了西方的眷属,都是同心同德往西方走,彼此都做往生的增上缘。这是特别好的事,也为自己往生净土增加了很大的助缘力量。这样将来就会一起生在阿弥陀佛座下,得到无量寿,永远没有了生死,天真快乐,得到真正的意义。全家人都会生在西方得解脱,都会开悟,都会成满普贤行愿,都会成佛。因此,这是家庭里最大的事情。
这样确认以后,就要开始着手把家庭变成净土法堂,把眷属转成西方法眷,每天都齐心协力一起往西方走。自己作为家庭的主轴,关键是要用净土法来带动眷属的心,不断地讲净土法。这有两方面的要点:一、退掉爱;二、提起一心往西方走的心,这两方面非常重要。为了退掉爱,要讲苦、讲空等,一般的程度要多讲无常、讲苦等,让家人看到这个世界苦的现实,轮回非常可怕,没有可爱之处,而且,生了爱就又会陷在轮回里长劫受苦。像这样,多讲无常、苦和因果,具体地讲很多佛经、很多公案、很多事实,这样家人就会逐渐看到娑婆苦的事实,就退掉对娑婆世界的爱了。
等到退掉了爱,他的心就开始有希望往西方走,这时就要讲极乐世界的功德。讲阿弥陀佛怎么发四十八愿,建立这个世界;在无量劫当中怎么积功累德;这个世界建成以后,众生生到里面能得到怎样的利益;那里具足怎样的功德庄严等等,一类一类细致地讲。然后讲,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凡夫只要具足信愿、有相应的修行,就都能够往生。最怕的就是发不起信愿,所以要时时策励。
要这样给家人讲,让他一方面对娑婆生厌离,一方面对极乐生欣求,以及懂得怎样修集往生正因。而且,彼此都做西方眷属,要好好去策励。说“你爱我、我爱你”没什么意义,在生活上给一点照顾、关怀也是小事,最关键是要一起往西方极乐世界走,彼此扶持不要落入轮回的泥潭,这是最大的关怀、最大的照顾。这才真正尽到了家庭里法上的孝道、悌道等等。
像这样就明知大义了。以这种助行,就使得家庭成了修净土的道场,使得家人的行为都趣向净土,成为净业的共修。常常在家庭里宣说各种净土法,共同树立净土观念。一家人的心都在这个法道上统一,在这个法道上走,在这个法道上共同回向,共同往极乐世界走,应当说这就是世上最好的因缘、最好的家庭!
若生恩爱想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苦。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苦。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其乐无央。
现在集中到因缘最重的家庭,首先从现实状况来看,它是轮回的一角,由各自的业缘组成了家庭。但要知道,作为凡夫都充满了烦恼,都有很强的我执,即使和眷属在一起,也时时会发生贪嗔。即使处在相对温馨的家庭里,也不断地出现各种苦乐。轮回无时无刻不在显现,而且显现得很密集、很浓厚。
现在要把家庭的各种显现转成西方的观念、净土的信愿,关键就看你懂不懂得用心。也就是,在家庭罪恶之处、烦恼之所,能不能生出清净的莲花呢?就看自己能不能转,在遇到境缘时发起净土上的愿欲。如果懂得利用家庭境缘修净土的道,那就像用粪尿浇灌菜种,会长出新鲜蔬菜那样,境缘一起,就成为发生信愿的良好机会。如果能够借事缘去练习力量,那净土的心会越来越浓,会跟过去的观念完全不同。家庭里每天都有很多事,常常起贪嗔苦乐,如果每一次都能很用心地转成西方的想,这个心非常有力量,无论遇到任何事,一提起就是往生西方的愿望,不断地起对西方的向往、渴慕,这样练习到量的话就会很有心力,在任何境缘下都会生出西方的清净莲花。
我们现在专注在家庭中所起的贪、嗔、苦、乐四个方面,要学会怎么用心。贪嗔是从因上讲。我们作为凡夫,处处以自私为主,对待境的态度是,满我意的就喜欢,会贪著,不满我意的就排斥、气恼,起嗔恚,这是时时可见的。在家庭里也不例外,夫妻间、母子间、兄弟间,时时都有很直接的反应。当家人满自己心意时,就产生很大的我所执,认为世上最好的人就是我的丈夫或者我的孩子,马上生恩爱心,自心陷在里面难以出离。这时就要想到:这是轮回的因,照这样发展下去,百劫千生都会缠绕在生死里。然后马上要转观念,知道家庭真是烦恼淤泥,我的心又陷落了,这就是生死的根、苦的根;西方极乐世界里面没有恩爱,我何时能生到西方,永远脱离这种爱染!或者眷属不满自己的心意就很生气,这时要知道这是自己的烦恼,我何时能生到西方永远没有嗔恼!一直要想到,家庭是烦恼窝、苦恼坑,一心想脱离牢狱般的世间家庭,飞到极乐世界去,那里没有爱憎、贪嗔,心脱离了尘垢,那才是我们的去处。像这样,一起贪嗔就要想,西方才是清净之地,我要求生净土!
再者,处在这世上常常受业缘的困扰,时时都在受报,这些都是由过去造的业来分配的。所以,不要以为人生多如意,不如意事常八九,得意事只有一二,这时候一定要转成西方心。譬如碰到家庭遭遇灾难的苦、经济困难的苦、自己或家人生病的苦,受到欺压、诽谤等的苦,这时人心一下子会陷落,觉得人生很苦,没希望。如果不注意转心,那会一直陷在忧苦、愁闷中,甚至起很多嗔心等。这时要知道,轮回就是这样的,它就是苦的世界。尤其娑婆世界,实在太苦了,我何时能生到西方,一往生就解脱,一切苦都没有了。像这样一直想:这是个苦的牢狱,我何时能脱开它,生到无苦的净土!一遇到苦就想到要生净土。
娑婆世界在不断地提供很多苦的教材,而且种种烦恼时时现行,这些都能帮我们提起净土的信愿。信愿不会无因无缘发生,除了由闻思教理产生信愿外,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方便就是,在现实中看到种种苦、苦因时,激励自己求生无忧恼的净土。所以,出现每一个苦时,都要促使自心发起净土信愿。像韦提希夫人,遭受恶逆之子囚父禁母的苦难,随即就发起求生净土的愿。没有苦的激励,我们不会求生净土,正因为娑婆世界太苦、太乱、太危险,所以能一再地激励我们出离。正因为极乐净土是那么殊胜、安乐,它也在时时向我们招手,引起我们求生的愿望。
或者家庭很圆满,夫妻恩爱、儿女孝顺、事业成功等等,人不免感到欢喜、快乐。这时要想到:我不能被眼前的一丝假相所迷惑,这种乐是假的,一下子就没有了,很快又会出现苦。这时要想:这些都是苦,到了极乐世界就能享受无有穷尽的乐,那里的乐是一得永得、不会变坏的,都是无漏的安乐。因此想:我不要图一点世间乐。世人所说的乐其实很可怜,一定要看清大义所在,一心求生极乐世界。像这样,处处都想到娑婆的家庭有这样的苦,极乐世界有那样的乐,把心从烦恼、业、苦当中拔出来,一心希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家庭就成了助长我们增上西方信愿之处。
凡是所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于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
首先要在道理上想透,怎么来推广这个方法,怎么来明白一切时处无不是净土的助行。搞透以后,在一切时处就都可以灵活自在地运用,把所有境缘都转成西方观念。要抓住这里的关要,那就是娑婆世界无不是苦集;极乐净土没有任何苦集,无不是乐和乐因。知道这样来对比,就处处都可以缘娑婆世界所展现的苦集起厌离,想到极乐世界没有苦集而生欣求。这就是一切时处转心向净土的方便。
具体来说,娑婆世界包括我们自身在内,就只有两大内容——苦和集,它是个苦世界,是轮回。从果上看,根身器界所显示的只有苦苦、坏苦和行苦三种苦。非常难受时的根身器界全部叫做“苦苦”。感觉很快乐悦意,根身器界就全部是坏苦,因为它一刹那就灭掉,没有了。相续也在因缘散时荡然无存,坏灭一空,所展现的全是坏苦。再说不苦不乐平静之时,始终都是苦因在相续,它意味着往后要迎来各种苦。这样就知道,娑婆世界在果上全都是苦。
在因上要知道,这里面的一个个众生,全部以我执作为根源,都是自我当老大、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任何境的态度都是符合我意的贪著,不合我意的嗔恚,从这两大烦恼展开,有无穷无尽的烦恼表现;之后由它驱使做各种业行,所以在因上全是苦因。懂了这一点,就会看到任何处全是苦、苦因,没有让人欢喜的地方,没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这就普遍生厌离了。每当出现这些境相,就能触发你生厌离。
之后要想到,由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大威神力的加被,极乐世界里没有了惑业苦。当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出现这种苦和苦因时,就要想到这是很可厌的,极乐世界没有这样的苦、苦因,一生到那里就解脱苦了,当然心就希求。就像一个被关在牢狱里的人,不论他当时的感受是苦是乐,一想到这是受刑罚的地方,最后的结局是被砍头或者受各种折磨,心里就只会生厌,一点不喜欢。然后想到,牢狱外面有快乐家乡,那里没有苦。像这样,见到牢狱里的任何事,他都会触景生情,想家,想回到自由的天地。懂了这个譬喻就知道,在整个娑婆大牢狱里的一切时处中,无论因上怎么起、果上怎么现,全是让人生厌的。之后想到,在三界大牢狱之外有一个安乐家乡,时时想早一点回家。这样就处处促成净土的信愿,所以叫做“无非净土的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