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主体。《续修蓝田县志》记:“白鹿原位于灞浐二川间,南北宽二十里,东西长约五十里,高出县城二百至二百五十公尺;西北入长安界,称灞上;东接尤风岭之将师疙瘩,中为长水;在水北者称北原,在水南者称南原”。
白鹿原属于渭河南岸秦岭山脉北麓之延续而形成的黄土台原之一部分:被秦岭“七十二峪”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诸黄土台原中,白鹿原是其中面积较大、地理突出、地貌奇特、又毗邻帝都,历史文化沉积深厚而最负盛名的一个。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部10公里,原面高度平均海拔600多米,最高处在孟村乡段家一带,海拔约800米。整个原面走势呈东南—---西北延伸,并逐渐缓慢变低,与西安市灞桥区相接。 白鹿原分属 西安市 的两区一县, 即长安区、灞桥区、蓝田县。总面积在蓝田者占三分之二,西部分属长安区和 灞桥区 各一部分。白鹿原的蓝田辖地包括有安村、孟村、巩村三个乡镇,总人口在20万以上。
在广袤阔坦而又略有起伏的白鹿原上,顺其走势纵贯了一条深遂幽长的大沟叫“鲸鱼沟”,鲸鱼沟把白鹿原天然的分成两半:沟北者称北原,沟南者称南原。南原坡势稍缓,随坡势起伏逐渐降至浐河上游各地;北原原面平坦,但从原塄至灞川的坡势陡峭,东西绵延数十里,从与灞河一水之隔的对面横岭上看白鹿原坡,就象一道苍茫横亘的古城垣。小说《白鹿原》中对白鹿原的形态有多处描写,其中“对面的白鹿原刀裁似的平顶呈现出模糊的轮廓,自东向西逶迤横亘在眼前”的那段话,就是借书中人物之眼从横岭看白鹿原的逼真写照。
鲸鱼沟作为旱原上的一带湿地,自古以来就是荆藤密织、草木葱茂、苇稻起伏、鱼跃鸟鸣、群兽戏窜、水流淙淙的泽国景色。沟内长年不息的流水叫荆溪水,俗称鲸鱼沟水。
而鲸鱼沟和白鹿原的名称则都源于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传说周平王欲另择地建都,至该原发现有白鹿出现,认为乃风水宝地,即日动工筑城:岂料原下藏着一条千年神鲸,鲸惊而西去,拉出了这条大沟。从此便将这沟叫“鲸鱼沟”,又将这原叫“白鹿原”。白鹿原上分布在鲸鱼沟两岸的鹿走沟、白鹿镇、迷鹿村、鹿道坡以及建立的白鹿祠、白鹿观等,都留下一串串珍珠般的美好企盼和动人故事。而鲸鱼沟除了赋予人们美妙的神往之外,更是这百丈高原上一颗难得的明珠。人们利用沟地的湿地风光和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成为白鹿原开发的重点地带和西安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地区。
白鹿原是“蓝田猿人”向渭河平原迁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最早涉足之地,其历史渊源深远荒漠,开发极早。白鹿原的东部源头与秦岭山区衔接的地带,到处都是古文化遗址,发现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与之同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1991年,白鹿原东原头的郭村村民在一处叫“皇家地”挖苹果树坑时,在几百亩范围内挖出了大量的小至鸡蛋、大至面盆的各式三脚陶罐,还有石斧、石刀、骨器、玉陶饰品,铁耒、灰坑,食过的残留骨节等。从该地原塄的断面可见一带厚达一米至两米的文化层。这一带就是“蓝田猿人”从秦岭深处向外迈进的第一步,是其在几十万年至几千年前栖息活动所形成的原始村落遗址。他们又沿着白鹿原继续西进,在白鹿原以至白鹿原的西原坡下留下了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并从此进一步走向渭河以至黄河流域。
历史上,白鹿原曾先后两次单独建立过“白鹿县”,又先后涉建过芷阳县、灞陵县、南陵县、杜县、宁民县等。在西安建都的历代王朝,都把白鹿原视为吉祥的风水宝地和郊游校猎的御园。历史上颇享德名的西汉文帝刘恒,选白鹿原的西北头为其造陵,史称“灞陵”。后文帝母亲薄太后死,亦葬于白鹿原的西原头,因在灞陵之南,故称南陵。据考:在白鹿原上埋葬的历代皇室、亲王、公主、显贵逾百。”秦、汉、隋、唐时,多有皇帝在白鹿原围猎取乐,史载不乏。
白鹿原上的许多地方都带有神秘瑞祥的色彩:白鹿原东部的聚仙坊村,传说是当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辋川锡水洞修道时,其他七仙经常往访韩湘子,在此地会聚,故叫“聚仙坊”;又有人考证聚仙坊原叫“聚贤坊”:因为唐时右丞王维隐居辋川,长安城的文人墨客和名流贤达经常登白鹿原而往访之,每次来时都要聚集于此,面对辋谷口,谈论诗文,饮酒放歌,故而叫“聚贤坊”。该村出灵芝,向来被视为灵脉所在,历史上多出秀才举人,曾被称为“文化先声”;而更奇的还是《蓝田县志》关于“明神宗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龙见聚仙坊”的记载。
白鹿原土层沃厚,气候宜人,物产富饶,号称蓝田县的“小麦囤”;所产小麦产量高、品质好。白鹿原又是“蓝田八景”之一的“鹿原秋霁”,或称“鹿原秋霁穗通天”。明代陕西提学副使敖英曾作《鹿原秋霁》诗曰:“雨过梧桐夜气清,隔林双鸟说秋晴。云收秦岭撑重碧,风动荞花弄月明;白鹿何年呈上瑞,丰原长岁获两成;菊英满泛新醅绿,对酌斜阳颂太平。” 形容了金秋时节白鹿原上的丰饶景象。
白鹿原东面带山,四面临水,居高临下,俯瞰西安并南北二川,又是古长安经往蓝关古道的又一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白鹿原的东南原头,即鲸鱼沟水的发端地,有一村名曰“将军疙瘩”,村中有一高阜,史书称之为“汉将帅堡”,为汉代“长水校尉”的屯兵之地。白鹿原西原头的狄寨镇及其周围村庄多有称寨、堡者,亦是古代屯兵扎营的故地。秦穆公以白鹿原为军事要地而筑灞城;秦始皇遣大将王剪伐荆楚,“始皇自送至灞上”;汉高祖从咸阳还兵灞上,约法三章以抗楚;东晋桓温伐苻长,战于白鹿原;金庆山奴弃京兆运兵至白鹿原,遇蒙古兵力战而死;李自成兵出南山,于白鹿原大战明军,破蓝田县城。以及清代的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诸战争在白鹿原不可计数。白鹿原曾是共产党在蓝田建立组织和进行活动最早、志士最多的地区,也是陕西和西安地区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就是在《白鹿原》中被称为“红窝子”的原因。
“白鹿村”是《白鹿原》作者杜撰出的一个村名。在《白鹿原》中,对白鹿村没有具体的地理方位及其特征的描写;在白鹿原上也没有以白、鹿两姓组成的村子。不过,许多了解白鹿原情况的《白鹿原》的热心读者,多认为“白鹿村”的原型是白鹿原中部的蓝田县孟村乡康禾村:这个村从历史以来,有詹、赵两大族姓的相互共处与对峙,而且也是《白鹿原》中许多故事的发生地,如“共产党的红窝子”等。但是如果间接地按照《白鹿原》故事中有关地理方位的描写推断,白鹿村应该在白鹿原东部,而且肯定在鲸鱼沟北岸的北原,并距原坡塄不远的地方。按照这个地理方位来看:今安村乡的白村应该是“白鹿村”的村址所在。因为从白村村北下白鹿原坡,正好是《白鹿原》中描写的“白鹿书院”的位置和路线,也符合从“白鹿书院”过滋水、上大道,西行50里到“朱家砭”的方位和里程。由此看来,是否应该这样说:“白鹿村”是《白鹿原》作者大体以白村为村址,以康禾村为事由地而虚构的一个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