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教学经历(5-8)

博主凡事爱发表感想,希望以文会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在北京的教学经历(5-8)

 

五、紧锣密鼓第一课

地铁四号线人民大学站下车出A2口,我明明已经记住了。下了车我随着人流上了电梯却是怎么也找不到A2口。问了身着蓝制服红袖标的值班员才发现我又错了。什么叫先天不足?看看我这是第几回在同一个地方出错就不用多费唇舌了。幸亏有老万!他每次都在A2口等我。我好歹知道得先找到老万。

我们之前的努力就要在今天落地了。发芽开花结果当然还要加以时日。但光是这个落地儿就足以让我的心嘣嘣地异常活跃了。老万无异于常态的不慌不忙对我有些微的感染定力。奕辰妈妈是家长志愿者的头。她一见面就问我:今天需要哪些帮助?我答:不知道。志霞让我们在她的办公室先坐一坐,把学生分班名单和复印的材料交给了我们。上完第一节课我才如梦初醒。上这样一节课我不能没有家长们的帮忙。家长们要迎接孩子们进教室。当孩子有突发事件时他们要与家长联系。下课后他们还得安全地送孩子们出校门。想一想,老师们真是很辛苦。现在这些志愿者家长们承担了所有的费力辛苦。志愿者家长们帮我修来了福份,使我可以心无旁骛的讲课。

两点二十分上课。两点十分孩子们开始进教室。一张张小脸盯着我看,还互相很肯定地说:是老师。有几个还大大方方地跟我说:老师好。志霞一边教我怎样把U盘讲义输入电子显示屏幕,一边招呼孩子们落座。志愿者家长们也在帮忙招呼。

只剩我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我看了看课桌后面那一张张小脸,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期待和探寻。我笑了。真的,在这一片阳光灿烂之中,我也成了一颗光粒子。

好吧,让我们开始吧。 我讲着英语,开始向孩子们提问。我教他们怎样介绍自己,怎样介绍同桌。我告诉他们,今后我要教他们问问题。他们要学怎样提问题。我在画面上显示了一个戴钢盔的士兵和一口炒菜锅。我问孩子们从画面上想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钢盔和锅很像,有的孩子说那是用铁做的。有一个孩子问戴钢盔的士兵手中的机关枪怎么用英语说。没错,他听懂了我对他们的要求。我刚才告诉他们how to learn 就是提问题。还有很多孩子用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盯着我。接着我用一组图片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钢盔是怎么发明的。我讲这段故事并用了英文和中文。我打算通过讲这故事让孩子们学会从图片中看出道道看出故事。所以我并不急着把故事讲完。可是有几个心急的孩子,为了让我赶紧往下讲,把我说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给旁边听不懂的孩子。我刚说了surviver, 一个男孩子马上跟同桌说幸存者,接着就猜又发生了什么。在孩子们七嘴八舌加上高低起伏的笑声之中,我讲完了故事。看看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应了那句俗话:if you know it, you’re happy。

五十个孩子中有五分之一的孩子英语程度相当好,基本能明白我在说什么。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连蒙带猜也能跟上。还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一直很茫然。但是他们看着别人高高兴兴,也极力想知道老师到底说了什么。有一个男孩子上课只听懂了五分之一,却告诉他妈妈他要争取十节课之后都听懂。

我允许孩子们在课堂上随时提问,可以用中文提问。有的孩子问到过于简单的问题时,没等我回答,周围的孩子就已经解答了。我注意到坐在最后一排、穿着黄格上衣、戴着黑框眼镜的小帅哥。他的双眸黑亮黑亮的,嘴巴闭得很紧。他的眼光一直跟着我,但只要我一看他。他就有点羞涩。我走到他桌前,让他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周围的孩子全在帮腔。可他并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依然很认真地看着我的嘴巴。我并不在意他的回答是对是错。我在意的是他能够大声地说出yes或no。

这些孩子们的悟性比我先前想象的要好很多。其实,用中文动脑筋和用英文动脑筋就好比一辆停在高坡上的水车往下放水,用中文,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用自己的母语,就是用一个大粗管子放水,而用英文,就好比要用一个细长管子放水。英文程度好一点,管子粗一点。英文程度差一点,管子就会比较细。管子粗,水流得快。管子细,水的流速自然就慢了。再者,这个管道就好比泥沙糊起来的,随着流水,内壁的泥沙被冲走,管道会越来越宽。

我给孩子们讲什么是Accomplishment。然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accomplishment。一个女孩说:I ride bike。显然,她明白了accomplishment的意思。我很欣慰。许多孩子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讲了钢盔和锅的故事。有几个孩子说原子弾把那地方炸了。我故事里讲的是炸弹。他们小小的年纪可以抓住暴炸的意思,却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区分原子弹和炸弹的不同。以后我要帮助孩子们开眼认识自然,认识物理,认识科学。

五、欣慰与挫败交织的第二课

星期二的班有点大。我把二十八个孩子分成了六组,桌椅也摆成了六组。交流是语言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但是这么多孩子,课时又有限,只能希望他们在各自小组里多动口多出声。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是教第二种语言的基本途径。可是我只能对着这么小脑瓜,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负疚。我数了数教室里的桌椅,将近五十套。北京市海淀区在全国都称得上教育资源丰厚的地区。想象一下:二年级,一班五十个孩子,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老师也只能让他们端端正正坐着听讲,不出声。这些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玩伴,到学校要模仿木头,真是可悲。

我上小学时也是五十个孩子一班。几十载光阴如梭。北京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世界排名领先的现代化大都市。普通百姓的住房都是从几百万起价。为什么学校的教室还是如当年一样挤?学校的老师还是如当年一样依缺?

星期五的班有二十二个孩子,就我的能力来说,基本能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动心动,与孩子们互动。一个小时的课,我和每个孩子都能互相提问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的学有所悟。

我跟孩子们一起复习上一课的内容。我问他们how to learn? 有的孩子说: English。多数的孩子都在用探询的眼光盯着我。有一个女孩说:ask questions。我终于松了口气。这不仅说明上节课她学到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也让我体会到了孺子可教之乐趣。朋友已经善意提醒我不要指望一个班的孩子们能齐头并进。我从来没认同过 “leave no child behind” 教育理念。尤其对现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们,且不论他们天生的脑力不一样,就是目前的智力发育也很不一样。

孩子们朗朗上囗,一起跟我念着苹果歌谣。当大家念到My name is simple, 我问simple的意思是什么?个别孩子说easy。多数孩子都用眼光反问我。我用1+1=2来解释,多数孩子恍然大悟。然后我告诉他们simple就是easy。当孩子们问询的眼光被快乐取代,我就知道他们懂了。

一个坐在前排的男孩子很喜欢翻译。我刚说完ground,他就嚷出了地。我逗他:如果我再听见你说中文,我就把你嘴巴zip up。下一次,他在嚷出来之前,用自己的小手揑住了双唇。那副可爱的小样子现在还在我眼前活灵活现。有一个粉装女孩趴在桌子上睡觉。大家发现了,一起笑她的憨态。她听到动静醒过来,浑然不觉。非常可爱。

我在课堂纪律中新添了一条,下课离开教室前整理好桌椅。跟孩子们讲这条纪律时,没有孩子反对。而且这节课还讲了自私和自我中心的不同。我用感冒生病应该去上学还是应该在家养病的问题让孩子们讨论。大家先说应该上学。我提醒他们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会散发细菌。他们马上转念,一致认为应该留在家里。

下课了,几个女孩子要去上舞蹈课。一个女孩要求马上走,我让她摆好自己的桌子。她很不爽地扭身走开了,但从头到尾她都没有伸一下手去帮忙摆桌子。我想起了当年在职场的经历。无论同事还是老板都不会对懒人弱人多言一语。多数情况下,懒人弱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再有机会。我现在教孩子们是希望他们将来不要成为懒人弱人。人生历练,我已反复体验己力微乎其微。虽然离开学校三十几年,我依然信奉当年“从我做起”的号召。上面这几句话虽然冠冕堂皇,但当时我为那个小女孩的行为着实纠结了一阵。最终想通只因一个念头的飘然而至:她又不是我的孩子。志霞说过:好孩子是因为有好家长。我虽然希望眼前的孩子们都是好孩子。但这只是美好愿望,其实由不得我。难怪朋友调侃说我加入了误人子弟的行列。

这节课后请孩子们带回去了一封家长信。我在信中告诉家长们我在课堂上教了孩子们分享的概念。此信的目的是请家长帮助孩子们纠正自我中心的表现。我阐述了自私是人的天性,不应该被偏见为贬义。但是自我中心的表现是不对的。我归纳了自我中心这种表现形成的原因,也列举了纠正这种表现的方法。我把信稿送给老万,请他掌眼。他认为道理虽然成立,但是不容易奏效。他建议用一些图片来加强效果。只剩三四天的时间。含钰同学的小姨韩可儿是科班画家。她早就跟我报备,需要帮忙,尽管开口。事情来得真快。我问她能不能帮忙。她满口应承。周末还带着由她负责照看的孩子到我家来,和我一起商量画什么图片,插入什么细节。草图定案之后,她又反复修改了几次,不厌其烦,直到周一上班午饭时间才完工。

在这次行动过程中,我不仅一直得到家人们和老朋友们的支持,而且不断地结交新朋友。大家都很羡慕我想要什么得什么的好运气。我确实体会到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真谛。

这周是星期二班的孩子们借书。家长负责书的管理和外借。有的孩子来问我:老师我能不能不借书?我说当然,但你应该去跟阿姨讲。我很赞同孩子的诚实和坦言。虽然这些书的故事内容适合二年级孩子的心态和理解能力。但是大部分孩子英语程度还不及美国四五岁的孩子,他们暂时还念不了这些书。

课后万爷爷把印的歌谣发给了孩子们。指望每周一节课能形成语感不现实。但是孩子们如果每天能大声地念歌谣,我觉得会对形成语感有帮助。

七、男女已经有别

第三节课我讲了牛顿发现重力的故事。志霞帮我准备了一些小块磁铁和图钉。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理解什么是吸引力。正当乱哄哄之际,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人也有吸引力。对不对?她很认真,神情中的执著多于询问。当时,我很吃惊。她才七岁。我犹豫着是否应该引导她去认识更多的人性。但是实在措手不及,无从说起。所以我选择了最容易的回答: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她似乎满意了,没有继续追问。我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我很喜欢的题目。如果她继续问,我一定会跟她一起探讨,我尤其要着力弄明白孩子们纯真心地如何容纳吸引和被吸引。万一一个跟头栽进去,我很可能耽误了课程计划。

这节课我又一次试着教孩子们看图说故事,目的是启动孩子们的想象力。第一张图片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文字只有“One day,”。我本意用one day起头,没想到有几个孩子们不顺着往下讲故事,反而指出我写错了,他们彼此争论“不应该是one day,”,“应该是Monday ”。我为孩子们的头脑运动内心狂喜。这些孩子可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但是,高兴归高兴,话总得说回来。我说one day可以是any day, 星期几都行。他们并不服气。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可以展开讨论来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惜,班上还有一半的孩子对此如身在云里雾里。我只能按照计划继续讲。图片翻完了,故事也讲完了。我问他们会不会讲牛顿发现重力的故事了,90%的孩子都十分肯定。

接下来我给孩子们讲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我告诉他们身材长相是父母基因决定的,他们自己没法选。但是头脑的肌肉要随着成长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强壮。这时候舞蹈班的孩子要提前走,吵吵嚷嚷,影响了其他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果需要提前下课的孩子可以静悄悄地离开教室,我是不会介意的。可是他们根本不在意别人还要继续上课,只关心他们自己需要离开。在美国的学校,孩子中途离开教室,根本不会影响别的孩子。为什么这边的孩子做不到悄无声息呢?我才给他们讲过要克服自我中心的表现,他们就如此作为,让我很失望。当然,我明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的道理。只不过在现实环境中常常难以自拔而已。

星期五的课我有言在先。我告诉孩子们可以任何时间离开教室,从后门,不能有响动。如果谁影响到了别人,我就告诉他/她的爸爸妈妈,不让她/他再来上课了。很灵,这节课孩子的表现令我满意。

几节课下来我总看见那几个孩子一起玩,基本上没听课。我没有干扰他们。我认为玩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足够的睡眠,需要尽兴的玩。有几个孩子告诉我,他们回到家一直在写作业,直到睡觉。如果我自己的孩子陷入这种状况,我一定会减少他们的课外活动。有一个女孩告诉我她很忙,根本不想上这节课。可是她妈妈非让她来。我很欣慰孩子的坦诚。我猜想这些来上课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家长们的兴趣所致。他们自己可能根本没有兴趣,在课堂上如果再不让他们玩尽兴了,那就是完全地浪费时间。

有一个女孩子皱着眉头跟我说她借回去的书一点也没念。她说不会念。我拍着她的脑袋跟她说OK。我当时心里反复默念着:千万别哭。我养大了两个男孩子,有很多招数对付他们的皮。可是论到对付女孩子的娇,我实在技穷。

跟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多,我己经观察到了男女孩子学习态度的不同。我当然也看到了个别,世俗所谓的假小子。但是,一般来说,男孩子上课更为主动,更为投入。多数女孩子有一搭没一搭,不太当回事。这个现象与我的成见很冲突。我认为女孩子成熟比较早,应该学习表现更佳。我跟朋友讨论这个问题。朋友说你的成见源自于你的成长历程。现在世道不一样,对女孩子的要求跟五十多年前也不一样。再加上中国全民的重男轻女。据说母亲的意念在怀孕期间就能传给婴儿。闹不好很多女孩子出生时就己经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一生定了方位。朋友一席话,醍壶灌顶。我无数次地告诉两个儿子将来要娶智慧形的老婆。可是我又哪有力量扭转人性呢。他们日常口中夸女孩子多是身材多棒脸蛋多俏。我劝戒再多又能如何?

从下周开始,我们的课将增加为每次两小时。

八、课后的觉悟

我可以叫出几个孩子的名字,见到所有的小脸蛋也能认出是我的学生。如此,我和孩子们之间算是熟悉了。

因为这周二是假日,星期二的课和星期五的课合上。五十个孩子一起在多功能教室上课。课前志霞还特意来帮我。她告诉孩子们要全程录像。她看到哪个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她就要取消这个孩子今后上课的资格。她往讲台上一站,孩子们很规矩,一点吵闹声也没有。我缺少她在孩子们面前那种威严气势。这使我感觉到是建立课堂纪律的时候了。

主题开讲之前,我花了十分钟给孩子们讲纪律。根据我前几节课的观察,我认为孩子们在课堂上吵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脑子里缺根弦,根本没想到吵嚷会影响别人;二是要以自己的大嗓门引起老师的注意。

建立课堂纪律的方法枚不胜数。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类:一是为强制而强制;二是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三是循序渐进,养成良好习惯。我决定从一二三中各取一点我会用的。

我告诉孩子们我很欣赏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头脑灵活。这跟美国的同龄孩子们很像。但是在美国同龄孩子的课堂,我讲话不需要嚷。孩子们回应老师的问题时很大声。但他们不随便讲话,举手时并不出声。他们这样做,所有孩子都能听清楚老师在讲什么。老师讲课也可以省很多力气。我告诉他们:在这方面,我还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和美国孩子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他们向美国孩子学习。

其实我感觉他们和美国孩子的主要区别是他们基本不考虑影响别人的问题。而美国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在这方面的教养比我面前的这些孩子好很多。因此,我又添了一句: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后果是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只要影响了别人,就是你的错。听到这句话时,一半的孩子神情木然。几个孩子根本没留意。还有几个孩子眼光疑惑。在我心目中,这几个眼光疑惑的孩子是有灵性的。中国有句老话:从三岁看到老。

除了开课前的一席话,课程进行中,我让违反纪律的孩子站起来time out。我告诉他们,如果得了五次time out, 以后就不用来上课了。两个小时的课下来,time out 次数最多的是三次。

香蕉歌谣中生词不多,也容易解释。孩子们学的很轻松。歌谣中讲到要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不然别人踩到会滑倒受伤。由此,我讲了自尊心的行为规范。因为自尊心和责任心是彼此的伴侣。歌谣中也叙述了香蕉容易消化。我在科学常识部分讲了人的消化系统。家庭作业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醋和鸡蛋做一个无壳鸡蛋的实验。

我告诉孩子们自尊心从他们婴儿期就开始随着他们的身体成长而滋生。我让他们看图片,然后指出图片中的角色为什么那么自豪那么高兴。看着一个baby很得意的图片。一个同学说:因为他小,别人都让着他。我问:这个年纪能知道这个吗?接着解释:他happy是因为他可以呀呀出声了。这是他的成就。说实在的,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看问题马上使我联想到了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

大家看了很多照片:有男孩手拿几个奖牌的,有孩子钢琴比赛胜出的,有自己独立完成了家庭作业的,有雄霸一方的狮子,也有爱臭美的孔雀,等等。大部分孩子都能根据图片情景指出其中角色自豪的原因。突然一个孩子看着我,用试探挑衅各半的神气说:因为他占了别人便宜,所以他高兴。周围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从轻松变成了期待。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前不久我才给孩子们讲过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是我并没有给他们仔细地分析自私的深层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显然,我不可能在课堂上花时间思考,也没有能力迅速组织一个令孩子们信服的应对。当时我尽力掩饰自己的狼狈,转出了下一张图片糊弄了过去。

课后我一直为七八岁的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而欣慰,也一直在想应该怎样回答这个占别人便宜的问题。直到现在落笔这篇文章,我仍然没有想出满意的应对。

我干脆换一个角度想想孩子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占了别人便宜,是不是应该高兴呢?

我猜,占别人便宜的现象或话题可能经常出现在这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在北京生活这一段时间已经有切身体验了。早晨在地铁站排队安检,每一次都可以见到插队的人。我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劝人家去排队,被劝的人基本上听而不闻,对我不屑一顾。这个孩子见到的具体情况可能与她心中的道德标准有冲突。占别人便宜的人很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并非有能力的人就一定会去占别人便宜。以占了别人便宜就自喜的人显然非我同类。

我突然记起了朋友的真实故事。当年我们到美国的时间不长,在同一所学校念研究生。他们夫妇热心集邮。一次太太意外地捡到了一张已经用过的邮票。在集邮爱好者眼中,这张邮票非常珍贵。先生反复跟太太说他们不应该以这种非正常方式得到这张邮票,他坚持说服太太把这张邮票再放回垃圾桶里。当时我觉得我这位朋友太迂腐太较真。现在想想,他们的孩子一定不会考虑占别人便宜的事情。我要用我的观念教育孩子们。但是我不能保证他们只接受我的观念。生活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可能比课堂更有威力。但是孩子们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相信他们多数都可以成材。

孩子们对消化系统很有兴趣。当我给他们讲无壳鸡蛋的实验时,一个孩子问:醋可以溶解鸡蛋壳,胃里也有那么多酸液,为什么我们不吃鸡蛋壳呢?我笑了。这孩子的脑瓜真勤快。我说鸡蛋壳会刮破食道。还有孩子问醋溶解蛋壳之后,能不能溶解蛋白蛋黄呢?我答不能。接着告诉他胃液不是单纯的酸,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消化酶,可以分解蛋白质。有一个孩子问:水为什么到大肠里才被身体吸收呢?小孩子的问题真有水平。我答:前面的消化过程都需要水。如果水被身体早早地吸收了,那么这几个过程就无法进行了。还有的孩子指着教室的长度问我:小肠有没有那么长?我点头。

这节课之后的不断琢磨使我有了更多的觉悟。我们教导孩子的同时也在成长。实际上我们是在陪孩子们一起成长。我猜老师们都经历过我在课堂上的狼狈。教导不如引导贴切。老师在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职责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待续)

我在北京的教学经历(1-4)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9889/201705/18725.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