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的原理:
饭是怎么煮好的?把坚硬的米粒,变成软弹的米饭,在食品化学的眼中,是“淀粉糊化”的过程。 淀粉是稻米的主要成分,占其重量的80%,也是影响口感的决定性成分。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加热到53℃以上时,开始吸水溶胀。这是因为在受热加温的条件下,淀粉微结构内的化学键变得不稳定,趋向于断裂。水分子开始逐渐进入淀粉微结构内,淀粉颗粒的体积也由此膨胀,当其体积膨胀到一定限度后,微结构便出现破裂现象,颗粒内的淀粉分子向各方向伸展扩散,扩展开来的淀粉分子之间会互相联结、缠绕,与渗入的水分一起,形成一个饱胀的、粘韧性高的含水凝胶。这个“饱胀的含水凝胶”,就是晶莹剔透的米饭,也可以是粘纸用的淀粉浆糊。而香软甘甜,颗颗饱满,粒粒精神,是大多数人对米饭的期望。
米粒本身几乎不直接含糖等甜味物质,米饭煮出来之所以甘甜有余味,那是“淀粉糖化”的过程。淀粉本来就是葡萄糖(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水解到二糖阶段成为麦芽糖,令人感受到甜味,完全水解后得到单糖(葡萄糖),最后为人体所吸收。
至于米饭的香味,都仰赖与稻米本身的品质。目前关于水稻香味物质的成分、不同香味的表达差异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可以确定主要是各类微量生物醇、醛、酮等,随着温度的提高,使米释放出香味。
电锅的历史:
真正意义上的电饭煲是1956年圣诞节前由东芝公司推出的,其自动原理为很原始的双锅水浴间接加热。
所谓水浴,就是在直接受热的外锅加水,用沸腾的100度外锅热水间接加温内锅;而当外锅的水沸腾蒸发殆尽后,内锅与热源脱离接触,不再受热温度不再上升,而通过锅体的余温,内锅的米也煮成饭了。而此时外锅本身水被烧干,温度急剧上升超过100度,由复合金属制成的机械式温度感应装置就会使电源关闭,停止加热保证安全。
到1965年,效率较低、受热很有限的“双锅间接加热”很快被更好的设计所取代。用更精确的金属温度感应装置,可以直接电加热内锅,在内锅里的可见水分(不包括稻米内的水分)蒸干,锅体开始升温超过100度之后,即断开电源,不会使内锅里的米饭被烧焦。这样保证了安全和品质,如此可以取消了外锅,但内锅或者内胆的称呼仍旧保留了下来。
精确的温度感应装置还引入一个新功能,那就是煮熟后的保温,精准的控制可以通过断续加热,一直把内锅温度保持在65度左右。这样的设计奠定了现代电饭煲的基本构造,并延续至今。
1970年代后期,随着半导体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更加精准的半导体电热传感装置和可编程微电脑芯片先后引入,中高端电饭煲开始呈现出新的模样。那就是每个电饭煲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优化加热模型,以烹调各种类型的大米达到最佳效果。除了基本的煮饭外,也包括煲粥、炖汤、蒸菜与点心等。
电磁加热的工作原理是经过控制电路产生频率为20-40千赫兹的高频交变电流,高速变化的高频电流流过电磁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交变磁场。当近距磁场内的交变磁力线通过附近的磁性金属(铁、钴、镍)材料时会驱动金属的微晶结构,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金属材料微结构本身互相摩擦从而自行发热,从而达到非接触加热金属材料的目的。而无磁性的铜制电磁线圈本身并不因磁场而发热,加热能力和效率都很高。引入新的电磁加热方式带来的改变首先就是受热均匀,除了传统的底部,高端电饭煲可以在内胆侧面一整圈都安置上线圈,实现对整个内胆的环绕加热,模仿土灶大半个锅陷在灶里,均匀整体受热的模式。
如此看来, 大同目前的产品不过是第一代的电锅罢了。
全国电子:
到台湾买大同电锅之前特意到网上恶补了一下关于电锅的介绍。但是出乎我的意料, 网上却因为这个电锅掀起了一个的两岸意识形态的对战, 对战不大, 却可以感觉到乡下进城的土豪对着些许落魄市民的奚落和斥喝。 其实大家说的都没有错, 大同电锅对于台湾民众有怀旧的感情, 而大同的急速发展也正是台湾飞速发展的一段,大同不仅是一个电锅,更是人们对当初台湾蓬勃向上的向往, 无可厚非。大陆近年的高速发展,制造业,高科技,军事民用齐头并进, 当然看不上一个不思进取的小小大同电锅, 款式老旧不说,价格还居高不下……其实,台湾要加油,大陆也要加油, 两岸一起加油, 消除意识形态的障碍才是共同长远的发展。
卖电锅最多的地方就是当地的电器连锁店: 全国电子。我们一共顺路去过三个不同的门市。稍微一聊, 他们就关注我们要在哪里用电锅, 因为大陆的电压和台湾的是不匹配的, 有的店员还专门上网确认北美的电压......着实让人感动。 哪像家乡的一些店, 还在探头探脑看着, 一句“ 我们是美标的......”就砸过来了。 飙你的头呀, 没看到美国还是用英制的?
言归正传, 其实最好吃的饭是用木桶煮出来的, 都不是啥锅能比的。 我们想要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用它来木桶蒸饭, 竹筒蒸饭。 因为不小心,已经坏过一个木桶了。回到多伦多, 却忽然发现华人百货店里的大同电锅早已铺天盖地了。没有后悔, 就冲着湾湾为人着想, 诚实经商的态度, 万里人肉背回一电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