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LS通讯》第13期:学会秘书长孔旭荣教授访谈录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AHLS通讯》第13期:学会秘书长孔旭荣教授访谈录

原创 2017-05-17 蒋殊的小院 

 

 

 

 

中国文化在国外

—学会秘书长孔旭荣教授

 
 

 

 

 

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秘书长孔旭荣教授

 

 

 

 

孔旭荣, 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国文学硕士和博士。曾任教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当前任教于肯恩大学历史系, 负责中文研究和亚洲研究两个学术项目,于2011年获得终生教授资格。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中古诗歌,研究成果包括公元三世纪的辞赋发展,傅玄和陶渊明的研究,对文革中军装的研究,以及为中华书局翻译的《资治通鉴》和《后汉书》。目前她正潜心研究丝绸之路和三世纪文学的关系。 

2017年4月当选为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秘书长。

 

 

 

记者:孔教授,您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多少年了?能不能先简单评价一下中国文化在美国的现状?

 

孔旭荣:从1998年出国算起到今年已经有十六年了。中国文化在美国其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虽然美国人大多知道他们使用的诸多产品均产自中国,虽然美国人大多品尝过甚至迷恋中餐,虽然美国人大多会有几个中国朋友或同事,但多数的美国人却并没有对中国文化产生多少浓厚的兴趣,这点在区域性大学的教学和课程上反映尤为明显。肯恩大学是新泽西州的一所公立大学,1855年建校,学生有一万六千多人,可每学期研修中文研究课程的人数一般不超过50名,中国文化导论一般只有十个左右的学生。今年春天我的一个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参与的学生在一百人左右,大家普遍认为除了食物中国文化对美国没什么影响。不能说全美都一样,但这一百多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的态度说明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的边缘状况。

 

    2014年风筝节上,肯恩大学的学生们在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


   记者:您在讲课中提到,一位法国男孩子第一次走出中国机场,竟无比讶异:为什么中国男人梳的不是大辫子,穿的不是长袍?这问题听起来有些荒唐也有些像故事,然而它竟然是真的。那么您觉得造成中国文化在国外的这种脱节,主要原因是什么?

 

孔旭荣: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的确说明不少问题。首先是课程的设立。除非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生如果需要会选择中国文明这类以古代为重点的课程。一门课45个小时,要把从上古到当代的历史都介绍一遍,谈何容易。我每年都开中国文化导论这门课,但几乎每次都只能讲到明清。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需要让学生选择一个有关当代中国的主题,学生喜欢选的是人口、女性、体育、娱乐、污染,他们要查找三种以上的报纸,每周就所选的主题进行跟踪阅读并在课上做简短的口头报告。希望学生通过实事新闻观察中国,并能把所学的有关中国古代的知识运用到对当代的理解上。

这个看似虚构的故事也反映出文化传播的问题。人们都习惯性地接受了一些概念和形象,并顺理成章地希望在现实中和它们偶遇。也可以问问我们自己,当我们想到埃及时,我们脑子里是不是金字塔里的衣着华丽的神秘人物?当我们想到印度时,会不会想起宝莱坞里能歌善舞的靓女帅男?更重要的是,我们以为我们读懂埃及、读懂印度了,或者我们根本不屑于花力气和时间去进一步了解埃及和印度了,所以对他们的印象就凝固在了它们最惹眼的地方。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想和我们对某些文明的了解是很相似的。

 

  肯恩大学的学生们在跟老师认真学中国太极


    记者:在美国,您在课堂上怎样讲授中国文化?向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传授中国文化,难点在哪里?

 

孔旭荣:方式多种多样,但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绝对行不通,所以互动变得极其关键。有些老外可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可能是黑皮肤蓝眼睛的,所以难点就在对多元文化的把握上。这不光是教授中国文化的老师要注意的,是所有在美国教书的人都要重视的。还有一个难点可能是全世界老师都面临的,就是如何教育跟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当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跟每个学生互动,还要照顾到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个性学生的心理,更要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把知识传播出去。在语言组织和课堂表现上,教师好像在跟编剧和明星竞争,否则被多媒体包围着的学生就会觉得上课乏味,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记者:听您说,美国人喜欢看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中国电影,那么中国的哪些电影在国外受欢迎?原因是什么?

 

孔旭荣:功夫武打片很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功夫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吧,而中国艺术家已经炉火纯青地掌握了如何用电影语言表现功夫。在知识分子中贾樟柯的片子很受欢迎,原因多样,但我认为跟导演的思想有关。贾樟柯的电影关注的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底层的小人物,而他们进退不适、左右为难的遭遇又能深刻地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有些反映的甚至是人的问题,所以能在知识分子中引起共鸣。

 

     孔旭荣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武士神庙前


   记者: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来讲,他们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百姓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子?

 

孔旭荣:对您的这个问题,我只能就自己有限的经历谈谈感想了。普通美国人应该觉得中国很落后。我的邻居是个警察,热心、勤劳,大学毕业,从来没去过中国,会经常叫中餐外卖,他曾不只一次地惊讶我口中的中国,“中国人也喝牛奶?”“中国人也知道凯蒂猫?”他是很有代表性的,我的学生大多没有护照,即使纽约离我们只有20分钟的车城,他们也很少过去看看,所以对于遥远的中国产生误解或曲解,我想都变成情理之中的事了。

 

   肯恩大学校园内悬挂着孔旭荣的大幅照片,称为“求知欲”海报。

 

   记者:您的讲座中,很触动人的一点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然而“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以中国功夫为主题,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然而它却真真实实出生在美国的土地上、来自美国人之手。类似这部电影的还有很多。这除了折射出美国人强大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之外,还说明了什么?

 

孔旭荣:说明两点。一,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连在一起,我觉得就是创造就是创新。这种连系是可以培养、可以激发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新思维、新想法、新角度要包容、宽容、耐心。这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不仅仅是老师或领导。就是要整个社会营造出一个心怀宽广、容纳异己的环境。二,对自己文化的不敏感或不珍惜。说得夸张点,如果说大家仍喜爱或坚持阅读的话,可能大多数的孩子花时间和精力阅读英文或翻译作品,而不是中国的典籍;大多数人花时间阅读网络文章,而不是古典的诗词散文。我们为自己的文化骄傲,却花很少的心思去关心它、爱护它,当中的缘由很复杂,但结果就是我们其实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典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是似懂非懂。不了解就不能深入浅出,懂得不透就不能娴熟地运用。

 

     孔旭荣一家在新泽西州seaside 沙滩度假

 

   记者:您也说到,美国人把中国的纪录片拍得那么好,到底好在哪里?拥有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国人,应该怎样改变?

 

孔旭荣:首先英国美国拍纪录片几乎无孔不入,有关于中国戏曲的、古代运动的、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的、现代社会问题的,真是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没尝试过的。其次,他们的纪录片不仅严谨而且活泼,因为有扎实的科研做基础,有优秀学者的参与,还能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力和接受力。我们也应该重视纪录片的制作,学会用镜头语言来展现历史、纪录社会。虽然外国人拍了不少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但并没有穷尽需要纪录的主题和内容,比如关于文学人物的纪录片就是一片空白,我们应该尽力弥补这一缺失。

 

   孔旭荣与华裔美籍作家、编剧和剧作家黄哲伦在肯恩大学


   记者:不管中国文化在美国演绎得如何好,终归是有限的。最终我们可以归结为传播问题吗?如果是,您认为什么样的传播手段可以扩大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我们现在还欠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孔旭荣: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不少人来到美国会很失望,因为他们看不到电影电视里常见的高楼大厦,这能说明美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得不够广泛、不够恰当吗?文化传播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谈谈如何进入国际主流的问题。一是是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包括影视、艺术、科技作品等等,并及时翻译成英文。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接受或承认,没有翻译成英文的作品,再好对海外读者来说也是不存在的。二是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接受能力。自说自话地夸赞自己的宝贝,其实不见得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要善于比较自己的和别人的,从中看出差别和价值。我曾经请中国的作曲家谱曲,并邀请六位西洋器乐表演家和四位中国民乐演奏家同台演出,在不同乐器和音调的冲突和融合中,大家真切感受到了中西不同的但又各有特色的文化。我觉得这种中西碰撞式的交流可能会更有效地传播文化吧。一种尝试,希望听到更多的声音和建议。

 

 

   孔旭荣与她的两位学生安来、郑帝文。他们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全额奖学金,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一年。

 

记者:您出生在山西,又在太原上了小学、中学,对山西一定有非常深的感情。就您教授的古典文学领域,山西籍名人也非常多,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关汉卿、罗贯中等等,您怎么看待他们在古典领域的贡献,美国人知道他们吗?您在美国课堂上又如何来传播他们?

 

孔旭荣:古典文学一般很少按地域来教授,所以学生会读到这些山西名人的作品,却不大会注意到他们的出生地。说来让人唏嘘,选修古典文学的学生越来越寥寥无几,不光我们学校,就是新州重点院校罗格斯大学的古典文学课有时也不得不因为注册人数少而取消。我的新策略是通过介绍依据文学作品拍成的电影引出重要文学人物和作品。这个秋天将第一次开设文学电影课,希望它是个收获的季节。

 

记者:您在2011年获得美国肯恩大学终身教授资格,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取得的荣誉吧?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您在肯恩大学的教授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作为山西人,非常为您骄傲。那么今后您一定会一如既往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了?您的目标是什么?

 

孔旭荣:终身教授意味着没有退休年限,我可以工作到我自己能承受的最后一天,这的确是个难得的荣誉,更是对学者自由思想、自由创作的保障和支持。我非常珍惜这个职位带给我的衣食无忧,它允许我更充分地、更专心地从事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短期目标是发展壮大中文研究和亚洲研究,中期目标是完成中世纪文学和丝绸之路的研究,长期目标是永不懈怠地读书、思考、写作,加上诲人不倦。

 

肯恩大学一年一度的优秀生毕业典礼上,老师们穿上自己的最高学位服来为学生祝贺。


   记者:这条路很难,但是也很有意义,期待您不断取得好成绩,也期待通过您,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孔旭荣:我非常感谢您和《映像》杂志给我机会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通过你们结交更多热爱传统文化、并愿意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和学者。因为有你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也相信中国文化在海外会越来越风生水起。

 

本文刊发于《映像》2014年第10期

 

【本学会消息】:

本学会下属的诗词创作委员会正式开始筹备。微信群已经建立。著名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吴承学、彭玉平、沈文凡、徐晋如、陈年福、刘正、闵定庆、郑炜明、岳珍、刘真伦、龚刚、朱彦民、程芸、林保淳、卢燕新等教授在群。著名欧美文学研究专家俞宁、闫伟红教授在群。筹备委员会由美籍华人、著名诗词家湖墅STL先生负责。一些在欧美和大陆上赫赫有名的诗人和词人如天朝玉、潜东篱、心灵契合、冰肌玉骨等已经到群。

 

 

 

微刊简介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报导世界各国有关华夏考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精英观点,宣传华夏文明和传统国学。欢迎投稿。联系信箱:hyctwh@aliyun.com。

 

 

 

登录后才可评论.